以先进文化引领农村精神文明 建设形式创新
近年来,德钦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扩大示范性、标志性的群众文化活动覆盖面,不断强化文化活动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龙头作用,引导群众文化活动逐步走向高层次,使之成为吸引并满足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文化艺术活动,在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形式创新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果。 一、主要做法 (一)着力推进文化设施标准化,让精神文明“有处可寻” 近几年来,德钦县按照“七能”(能读书、能看报、能上网、能听广播、能看电视、能学习政策文件、能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三固定”(有固定活动场所、有固定服务组织、有固定服务内容)的标准化建设目标,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广播电视“户户通”、数字卫星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同步推进,基本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全覆盖,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阵地服务、惠民服务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为广大群众了解新世界、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提供必要载体和“精神粮仓”,有效提高群众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 (二)着力抓好文化队伍组织化,让精神文明“有力可使” 近几年来,德钦县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推动群众性文化队伍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吸引群众加入健康、合法的文化组织,自觉抵制封建、迷信、传销、邪教等非法落后组织,切实强化先进组织主导地位,顺利推动基层精神文明进程。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组建了奔子栏镇国家级非遗锅庄队、拖顶乡传统酒歌表演队、云岭乡斯农热巴表演队、佛山乡弦子表演队、老年协会龙狮表演队、格萨尔射箭队、云岭乡永芝小品队、传统伦理道德宣讲团、红白理事会、民间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文化服务队伍,成为送文明、送政策、送温暖的主力军。 (三)着力实现文化活动常态化,让精神文明“有乐可享” 多年来,德钦县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喜爱歌舞、能歌善舞的实际出发,积极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做到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等包罗万象,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形式多样。以县城为重点,以节庆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为载体的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常年开展,走出了一条县乡村三级联动,寓教于乐,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新路子,全县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文化活动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宣传作用、桥梁作用、娱乐作用、稳定作用及传承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四)着力加强文化精神体系化,让精神文明“有源可承” 德钦县积极搜集民族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经过精心扬弃和梳理,汲取其中的道德伦理智慧、生态伦理智慧等精华,不断完善和充实村规民约,形成了较完整的传统文化智慧体系,对全县人民的伦理道德、生态保护、环境卫生、行为规范、移风易俗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收效明显。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有力改善了民生。覆盖县、村、社三级的文化服务网络的构建,不仅满足了精神文明建设需求,还在改变村容村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精神文明建设以“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的实惠,显著提高了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成为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 二是有效促进了发展。基层文化建设引领精神文明的实践,使广大干群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事创业激情空前高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近年来,德钦县地方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存款余额逐年稳步增加;完成了农村公路、农村人畜饮水、土地整治、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村村通”广播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六个全覆盖。 三是有序助推了和谐。德钦县文化队伍的组织化发展,不仅有力强化基层先进组织主导,还在承担维护村容镇貌、帮扶困难群众、调解矛盾纠纷、净化社会环境、赡养孤寡老人、推动移风易俗等社会责任上发挥重要作用,解决了一批政府难于解决、不便解决的问题,办理了一批惠及群众、感染群众的好事实事;运用传统知识体系的智慧,塑造地方品格,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自立自尊、尊贤尚德的价值取向,让文化规范社会行为,改善了社会管理效果,维护了稳定和谐。 四是塑造了群众人格。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其生动、形象、直观、活泼、感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依靠审美教育功能,去塑造人的灵魂,陶冶情操,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精神的丰富,道德的高尚,使人们能够按照真、善、美的规律去从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是传承了传统文化。在制作群众性文化活动节目时,创作人员对一些濒危的民间歌舞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其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使之通俗化,形成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歌舞表现形式。在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中,年轻人和未成年人占一定的比率。群众性文化活动无形中成为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要看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面临不少挑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农村社会风气有待改善,一些地方诚信缺失、厚葬薄养、铺张攀比等现象突出,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黄赌毒、非法宗教活动有所滋长;二是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总量、质量、结构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必须统筹农村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建设,加大农村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把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一)在有用、适用、综合、配套上下功夫,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建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项目整合起来,这样一综合,人气就会旺,利用率就会高,效益就会好,避免浪费和空转。二是开展文化扶贫,与国家扶贫开发攻坚战略结合起来,推动资金、项目、政策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 (二)在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上下功夫,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广大农民群众热切期盼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要文化”和我们“送文化”匹配起来,创作更多反映基层群众生活、乡土气息浓郁的作品,开展更多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探索运用政府购买、市场机制、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增加农村文化资源总量,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增强农村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发现培养农村基层文艺骨干,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建设农民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 (三)在传承乡村文明、乡土文化上下功夫,留住乡韵、记住乡愁。大力发展有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保留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等乡土文化物质载体,保护历史风貌,要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保留文化形态、保存文化基因,守护住我们的文化根脉;要加强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传承独特的风格样式,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使优秀民间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要运用好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我们的节日”以及地方独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活动,让节日更富人文情怀,让农村更具情感寄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