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生先进事迹 李永生自1995年担任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一干就是20多年,扎根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守护着当地农民群众的健康,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义无反顾 立志乡村医疗事业 李永生,藏族,德钦县升平镇巨水村纽贡小组人,1995年7月,李永生从迪庆州卫生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德钦县升平镇阿东村担任村医,阿东村离县城50多公里,有16个村民小组,2280人,16个村民小组村落分散,况且交通不便,有些村与村之间就要走上10多个小时。第一次走进阿东村时,他在卫生室看到的是破旧不堪的房屋,泥泞的场院,几只家畜在院子里自由的跑来跑去,周围有一群衣衫褴褛的老人在晒太阳,用不太友好的目光打量着他。这难道就是自己工作的地方,他的心都凉透了。他想到刚到县卫生局报到的时候,领导提到大家要面对的困难,从头开始,从零开始。他也想象到了,但没有想到眼前的情况超出了他的想象。可无论怎样困难,路还是要走下去的呀。他想到了在迪庆卫校读书时的情景:作为学校招收的第一个乡村医士提高班,他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毕业后为基层的老百姓服务,而当时,他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老师们认可他对学习的刻苦和认真,而同学们又很喜欢他的热心和随和。他无数次的想象以后在工作中开创一片天空。可眼前的一切,让他对自己第一次产生了怀疑,能行吗?留下还是走?不服输的性格让他留了下来。 面对的困难是:一栋四面漏风摇摇欲坠的房子,手里只有政府发的作为周转金的3000元。那3000元就是他所有梦想与奋斗的开始。李永生住了下来,最困难的是下雨时,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他就冒着雨爬到屋顶敲打屋面,屋内所有的瓶瓶罐罐都接满了雨水。当时阿东村的公路属于林区公路,一年里有三分之二的时候是不通的,从阿东到德钦县城的山路,来回要10多个小时,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这样的情景:早上,天上还是群星闪烁,他就已经走在去购药的路上了,晚上背着药回来时,头上顶的还是月光与星光。这还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事半年后就出现了。当时阿东村的老百姓生活极为困难,没有多少经济收入,许多人看病都没有钱,只好给李永生打欠条,他知道如果这样,他就没法工作了,可他不忍心拒绝呀,农村的生活他也知道,一次次他就原谅了他们的欠款,结果,他的周转金到半年后就没法再周转下去了。他的到来,改变了阿东村人民缺医少药的困境,但他自己却陷入了缺少资金而无法开展工作的绝境。看着手中的白条,空空的药房,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有过几次,他都把背包打好,准备走了,干不下去了。但是看到被病痛折磨的农民们,他的心又一次软下来了。 留下来,那困难如何解决,这是一个让他头痛不已的难题。老百姓确实困难,没办法。而自己的工资每月只有120元,这点也不够填补农民看病所欠的药费。县城里的药也很贵的,他想到省城去批发,这样就可以给农民减少很多的负担,但这一切都要钱,钱在哪里?最后,他好说歹说把退休在家的父亲的工资抵押了到银行去贷款,终于解决了资金问题。卫生院有药了,而且比县城的药还便宜,而李永生也更忙了,来找他看病的,叫他出诊的,他从来就没有上下班或星期天的概念,披星戴月出诊回家对李永生来说是家常便饭。 有一次,他从县城拉来了药品,在回来的路上,突然下起了暴雨,他雇了7、8个人和15头毛驴,走到阿东下村时,暴雨淹没了道路,两边的山坡上不时有落石滚落,他和同伴们把毛驴的驮子卸下,背着药品涉水2里多,好几次,他们差一点被汹涌的河水冲走,一直到深夜,李永生才回到了卫生室。 多方努力 改善医疗卫生设施 阿东村由于村落分散,出诊时李永生即使大汗淋漓爬上一天还有得不到及时治疗的,延误了治疗时间,李永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方便出诊,他忍痛把老父亲买给他的大彩电换了一辆摩托车,从此他就骑车出诊,在狭窄的乡间土路上,李永生一身灰尘,一路风尘却乐在其中。 2002年的几场暴雨,使本来就已经四面漏风的阿东村混合土木结构的卫生室变成危房。李永生又一次陷入了困境,他多方奔走呼吁,动用自己所有的人际关系,在他的努力下,阿东卫生室的重建资金终于有了着落,他筹集到建房资金12.15万元,同时县卫生局和升平镇政府拨款4.85万元,2003年10月,李永生和病人们搬进了新建的卫生室。药房、注射室、手术室、治疗室一应俱全。李永生还积极筹措医疗设备,先后争取到了价值8万多元的医疗器械,心电图仪、血糖检测仪、产床、针灸治疗仪等医疗设备都备齐了。阿东村卫生室已成为一个设备齐全、功能完善、医疗条件很好的村卫生室,在全县已经成为一个村卫生室的标杆。 情系乡村 关心农村患者疾苦 李永生是个随叫随到的好医生,阿东村的老百姓对李永生的感人事迹如数家珍: 都拉小队的太青,腹痛难忍,经过李永生的初步诊断,定为阑尾炎,给他对症治疗后,家人准备送到县城的医院进行手术。李永生又对自己的诊断产生了怀疑,他决定与病人一起到县城医院。在与县医院的大夫交流后,提出了自己的诊断“结核性结肠炎”,经过初步诊断,复诊后,终于得出了与他相同的结论。病人回到阿东后,李永生继续为他治疗长达五个多月,每天跑到他家里为他打针送药。如今成为家庭顶梁柱的太青,又怎能忘记那些难忘的场景。 下阿东的益西只玛,当时年仅18岁,被诊断为糖尿病,花了多少钱,吃了多少药也不见好转,正当家里人快要失去信心时,李永生靠着自己积累的医学知识,认为诊断有误,但又找不到更为有力的证据,所以把她带到昆明,进行了各种检查,终于诊断为“尿崩症”,经过对症治疗,现在的益西只玛已经是一个可爱的小宝宝的妈妈了。 瓦哈小队的取追老人逢人就讲,我孙女的命是李医生给救回来的呀。她的孙女9岁时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医生说活不了多久,而且高额的药费让这个贫苦的家庭雪上加霜。正当家人准备放弃之时,李永生积极联系国际爱心扶贫组织,亲自带着小女孩到昆明去。最后经专家会诊为“先天性心室间隔缺损”,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得到了很大的成功,而且高达4万多元的药费在他的申请下,得到了国际爱心扶贫组织的帮助。 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李永生打着手电筒,走在崎岖的小路上,为患者治疗,经过长年不懈的努力,他已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医学本领,除了大的手术和疑难杂症外,阿东村老百姓的绝大多数病都可以在阿东村卫生室得到治疗。从1995年毕业到现在,已有十多个年头了,这十多年来,他的出诊次数每年平均在200多次以上,累计下来已达3600多次了。在阿东,李永生已经是老百姓心中的“名人”了,无论老少,提起李医生,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李永生已经把根深深的扎在了群众最需要的最基层。 不断学习 精益求精服务乡亲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98年李永生被县卫生局选派到昆明进行为期两年的培训,在那里,他得到了著名医学博士巴永恒的精心教导,医学知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以自己十年如一日的扶贫精神感动了国际爱心组织,在巴永恒教授的支持下,他的卫生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05年至2008年,李永生自己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终于拿到了云南中医学院函授大专毕业证书。2011年参加了省红十字会组织的为期18天的“天使计划——万名乡村医生培训”。他的工资不高,他却把更多的钱投在了买医学书籍中,在他的小房间里,摆满了一摞摞的医学书籍,除了出诊和接诊,他从不参加任何没有意义的聚会,总是窝在房间里看书,也正因为这样,阿东村的老百姓们除了重特大病需要手术,都来找他看病,况且,走出去后的大医院的诊断结果与李永生的诊断结果基本没有任何出入。 20多年来,他的很多同学都因为条件困难而放弃了从医这条道,而李永生却因为执着于自己的事业,执着于阿东村贫困群众的利益,他从没发出过任何怨言,也正因为他的敬业和执着,感动了一个有着同样学医热情的姑娘,吕新颖,一个临沧籍的好女孩,不远千里跑来嫁给了这位只有热情没有任何财富的李医生,并且和他一起在卫生室为乡亲们服务。 义不容辞 奔赴羊拉走马上任 2014年,他参加了德钦县组织的事业单位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特招为德钦县正式的医生,并被分配到德钦县最为艰苦的羊拉乡,在乡卫生院担任了一名“新门巴”。 李永生每天上班总是第一个到岗位,并且和其他年轻医生一起打扫卫生,一起值班。整个2014年他没有休过一天的假,甚至感情极好的姑姑病重,也因为他在羊拉村下乡而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由于有着丰富的从医经验,李永生对于新岗位驾轻就熟,2014年下半年,短短的6个月的时间里,接诊了病人3000余人次,急诊出诊30余次,“送医上门”,下乡义诊走遍了全乡52个村民小组,对全乡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普查,累计普查病人1000多人。组织卫生员为全乡0-6岁的婴幼儿进行体检,体检人数达600多人。他每次下乡都带着充足的药物,解决了所到之处病患的买药之苦。 转眼已到春节,已半年多没有见到妻女的李永生对他们的思念与日俱增,但按照规定,新职工第一年春节要值班。他不能违反这个规定,但他又是一个家庭观极重的人,自从女儿出生后,一家三口在春节从来没有分开过,今年他也不想破例。于是他就与妻女商量,羊年过个“羊拉年”,获得了妻女的支持。“羊拉年”过得很难忘,别人值班可能很轻松,可是李永生值班却比平时上班还忙碌,很多羊拉的老百姓,甚至一些西藏的老百姓都慕名而来,借着春节期间的农闲来找他看病。他实在忙不过来,同是医务工作者的妻子就帮他负责注射和配药,13岁的女儿负责打扫卫生和做饭。十多天的春节假期里,共接诊了2000多人次,是平时接诊人数的三倍。有数据说明了这一切,平时卫生院一个月销售药品金额在8000元左右,过年值班期间李医生的药品销售额是38000元。一家人的付出,换来的是广大老百姓的肯定,是患者痊愈后的安适。 羊拉乡村民居住分散,有的村与村之间要走上一天的路程,且路况极差,老百姓看病不容易。针对群众的困难,李永生下乡时总是不嫌麻烦地携带了B超机、宫颈癌筛查仪器、血糖仪等医疗器械,跋山涉水,使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做医疗检查。在下乡时,经常遇到由于贫困而买不起药的困难群众,李永生总是自己掏腰包给困难百姓药品。2016年累计发放药品50余种、300多盒(瓶)。不仅如此,他还向州红十字会申请了67860元的免费药品,发放给困难百姓。 他本着奉献一方,造福一方,救死扶伤的宗旨,在平凡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无怨无悔,辛勤耕耘,扎根农村,情系百姓健康,为农村卫生服务工作无私奉献。为父老乡亲治病,他可以不计报酬,披星戴月、不管白天黑夜,早出晚归、不畏酷暑严冬,真正做到有求必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乡村医生诚信行医的信念与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