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记得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7-10 17:45:08

年轻美丽的母亲在巨水村贡水村民小组担任赤脚医生期间,用自己的善良、真心和热情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爱戴。这样的付出换回的是村民真心的回报,每当收获的季节,村民自发地将最好的果实、最可口的食物都拿来送给母亲,以表他们的感激之情。当年母亲即将离开时,队长带着村民一再挽留,表示只要母亲留在当地继续服务,他们将无偿承担母亲的一切劳作任务。

1970年12月,母亲被吸收到教师队伍,开始“一村一校,一师一校”的教学生涯。自幼喜欢唱歌跳舞的母亲,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承担起音乐、舞蹈等艺术教育工作任务,在茶里桶教学期间,曾带领孩子们去当地大队水利工程建设现场参加表演,深受群众欢迎。

这些故事,是我的母亲用她的青春和美丽谱写的生命之歌,就像生命中的阳光,温暖着藏区热爱她的每一位人。然而,阳光也有隐去光芒的时刻。有一次,母亲在去斯农过溜索的时候因受惊吓致病,之后却一直顽强地带病坚持工作。即使这样,母亲在德钦县升平小学工作期间,用自己的敬业和努力,荣获了“云南省优秀图书管理员”的荣誉。付出所有、无怨无悔,这是母亲她们这一代人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谱写的最好的教科书,我会用心去学,用爱传承。

我的父亲跟我的母亲一样,也是一位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这片土地的默默的耕耘者。出生在丽江的父亲是一名孤儿,自幼在孤儿院长大,这样的经历让他更加懂得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对工作和生活中的付出永远不计回报。热情好客、乐善好施的父亲在迪庆工作32年的时间里,用自己的真诚、真心,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在我记忆中,只要小县城里哪家有事,父亲就会第一个冲在前面,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做好每一件事情。每每乡镇的藏族朋友来到家里,父亲和母亲都会热情招待。只要父亲到过的地方,都会一路行善、一路交友、一路付出、一路收获。

1969年8月,父亲与母亲相识相爱,那是他第一次到德钦。那时,父亲在云南公路一团思茅专区江城县工作。之后父亲以云南省公路一团技术人员的身份参加“碧福贡公路” “156工程”建设。听父亲讲述,碧福贡公路全程115公里,其中匹河——福贡43公里属碧江县。156工程是由云南省政府出资,省属50名技术人员来自公路一团,丽江专区12个县共有800人参加,其中德钦120人,物资由保山地区保障。虽然投身公路建设的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们用生命和热血实现了云南省最后两个县——贡山和福贡通车。这段故事虽然没有发生在迪庆,但这是属于我的父亲年代,他们用青春和激情诠释了互助友爱、愚公移山的精神。

父亲在德钦工作期间,始终敬业奉献、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受人尊敬的事情。在父亲的讲述中,一段故事让我想而后怕:1977年父亲参加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20周年献礼工程——汤满河电站建设工作。那年中秋,父亲负责到丽江采购苹果、糕点等物品,途中客车侧翻,还好父亲吉人天相,只是受了伤,最后还是坚持把东西买了回来。虽然他说得轻描淡写,可我还是感受到当年的父亲他们那一代人感恩与回报生活的方式,懂得了“国”和“家”在他们心中的分量。

由于父亲一直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同时忙于照顾家庭及我和弟弟的成长,没能入党。这在父亲心里成了一个心结。2008年6月16日,父亲召开家庭会议,议题只有一项:年过58岁的他要入党。他说:“我工作了一辈子而未能入党,将来面对子孙也会汗颜。”纯粹的入党动机和朴实的言语打动了家里每一位成员。那年7月,父亲慎重递交入党志愿书,经过考验,2010年9月20日正式成为中共迪庆驻丽江退休老干部党支部的一名成员。在不同的工作岗位敬业奉献近42年的父亲,终于在他60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一名一生拼搏、一生奉献、一生进步的老兵新战士。父亲用实际行动给我和家人上了一堂精彩的党课,激励着我如他一般努力。

常常听母亲讲起家族的故事,家里的祖辈是茶马古道重镇阿墩子的经商者,妈妈形容他的爷爷和德明是“一位像成吉思汗的男子”,和奶奶阿秀共同拼搏,是智慧有方、勤俭持家的典范。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养育儿女,施舍穷人。父亲也会常说,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是受了当年家里祖辈恩赐的,教会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家人、回报社会。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在我们的一生中经历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个人,走过的每一个地方,流过的每一滴眼泪,心碎的每一次、欢喜的每一次……都是为自己的灵魂而体验的。就像影片《冈仁波齐》中的那段藏地歌谣所唱:“我一步一步向山上走,雪一片一片往下落;在雪花与我约定好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心中的想念,雪花记得!

责任编辑:黄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