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重庆篇]砥砺奋进的5年 “干部经纪人”当脱贫致富铺路先锋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6-01 11:07:31

  “干部经纪人”肖元禄正给鸡蛋打包装袋。

4月22日是重庆市江津区嘉平镇大垭场的赶场日。时过中午,随着赶场的人相继散去,大垭村便民服务中心突然开始热闹了起来:一些村民纷纷把没卖完的鸡蛋送到这里来卖。

负责收鸡蛋的是村综治专干肖元禄,对村民担来的鸡蛋他来者不拒、全部收下。其收购价格为1元一枚,且一手收货、一手付钱。

“我有两个身份!”肖元禄说,一个身份是村干部,平日就在服务中心工作,另一个身份是“干部经纪人”,负责对全村的130户蛋鸡养殖户的鸡蛋进行兜底收购。服务中心为此还专门腾出一个房间,用于堆放鸡蛋。

这是怎么一回事?

差点夭折的脱贫产业

大垭村位处江津与綦江交界的大山上,海拔700米至1100米,于2014年被确定为江津区15个市级贫困村之一,共有建卡贫困户74户255人。

2014年底,嘉平镇结合大垭村林地多、在家劳动力少的实际情况,整合市级扶贫资金和区畜牧局“国际小母牛”扶贫资金,在该村实施“林下小群散养土蛋鸡”脱贫项目。

该项目规定,每户农户可从政府领取3400元用于购买鸡苗、建设鸡圈及流动资金,这部分资金要求一年后归还,不收取利息。另外,养殖户还可从政府免费领取大约价值1000元的铁丝网,用于养殖围栏。该镇同时还规定,每户最多只能养殖50只蛋鸡。

由此,该村32户贫困户成了第一批参加此项扶贫项目的养殖户,共养殖蛋鸡1400只。2015年2月,蛋鸡开始下蛋。

随着大量蛋鸡进入产蛋期,新的问题紧随而至:养殖户普遍出现卖蛋难。过去能卖1元一个的土鸡蛋,迅速降至0.8元,最低时降到0.5元一个。部分养殖户甚至还出现了宰杀母鸡的现象。

刚刚发展起来的脱贫产业,面临着夭折的危险。

干部牵头找销路

在此危急时刻,负责此项脱贫项目的肖元禄作出一项惊人之举:对项目养殖户生产的蛋鸡实行兜底收购,凡是农户卖不掉的鸡蛋,他全部收购。一时之间,大垭村便民服务中心成了全村最大的鸡蛋“收购站”。

面对堆积如山的鸡蛋,肖元禄开始马不停蹄地找市场:一是找镇政府,请政府食堂和机关干部购买一部分;二是找对口帮扶的区委组织部扶贫集团成员单位,请这些单位职工和食堂采购一部分;三是找自己的亲戚朋友,请他们动员自己的亲戚朋友帮忙采购一部分;四是到江津城区跑副食店,请他们代销一部分。

肖元禄给出的价格也很公道:仅在收购价的基础上加一两角钱的运费与损耗。

与此同时,他还牵头成立了重庆旺牧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对蛋鸡养殖户开展技术培训,规范养殖技术,确保鸡蛋质量。

2015年,由肖元禄卖出的土鸡蛋达5万多枚,占到了该项目总产量的1/4,这项脱贫项目由此得以稳定。

变成一项富民产业

肖元禄在担任“干部经纪人”后不久,就发现了一个新的商机:当时,江津正大力打造富硒农业品牌,但市场上供应的富硒农产品并不多。2015年5月,他就把大垭村的土鸡蛋送到江津区农委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硒含量达到了0.265mg/kg,达到富硒农产品标准。由此,肖元禄在推销这些鸡蛋时,开始着意突出“高山富硒土鸡蛋”特色,赢得了大量回头客,有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江津一些经销富硒农产品的经纪人开始前往该村收购鸡蛋,大垭村的鸡蛋开始供不应求,价格回升到1至1.2元每枚。肖元禄又利用首批养殖户归还的扶贫资金,滚动发展新的养殖户。

截至目前,该村已有蛋鸡养殖户130户,存栏蛋鸡6000多只,年产蛋100万枚。该项产业除全部覆盖74户建卡贫困户,还覆盖了部分普通农户,已成为当地的一项富民产业。

建卡贫困户冯德平只养了一年蛋鸡,就实现了脱贫摘帽。他说,过去,他一年到头的现金收入就是靠喂猪:他自己种有4亩多粮食,一年喂两头猪,年底时自己杀一头吃,另外卖一头,也就两三千元收入。

2015年初,他成为第一批蛋鸡养殖户,喂了50只蛋鸡,将过去养两头猪减少为一头,剩下的粮食全部用来喂鸡。

他算了笔账:一只蛋鸡一年大约产180枚蛋,平均每枚鸡蛋卖1.1元,50只蛋鸡一年的蛋产量就能卖9000多元;这些蛋鸡一般一年一淘汰,作为土鸡销售,每只大约卖120元,总共可卖6000元。扣除每只蛋鸡34元的购买成本,50只蛋鸡每年可带来1.4万元纯收入,年增收1万元以上。

尽管大垭村现今的鸡蛋产量比2015年增长了近5倍,但肖元禄作为“干部经纪人”的压力却越来越小。今年以来,他平均每月兜底销售的鸡蛋只有3000多枚,比2015年同期少了近一半,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他还表示,大垭村的高山富硒土鸡蛋跟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相比,还是售价过低,目前他正在申请注册商标,争取打造品牌,让村里的高山富硒土鸡蛋卖得更远,给村民带来更多收入。 (重庆日报 记者 周雨)

责任编辑:李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