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不能没有你” “他虽然不是我的亲骨肉,但却胜过我生命的全部,我的世界不能没有他。” —— 阿青木
母子俩手牵手到学校上学。 阿青木不厌其烦地跟着达瓦丁争一遍遍地诵读。 跑道上欢快的母子俩。 母子俩跟在班队旁边,奋力地做着每一个动作。 母亲协助着急于求成的儿子,帮他拽拽手、挪挪脚。 这是高原七月某一早晨的六点半左右,香格里拉市区的大街小巷慢慢闹腾起来,小学生们更是一拨接着一拨走向学校。天空不时飘洒着淅沥小雨,阵阵凉风里透着丝丝寒意,花花绿绿的雨伞像开盘的蘑菇,涌动成一条彩色的河流。 在阳塘路上,阿青木和儿子达瓦丁争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在人流稍微拥挤的地方,母亲用手搀扶着儿子,生怕他一不小心跌倒;一见稍微宽敞的人行道,阿青木就倒退着碎步,看着身穿雨衣的儿子一瘸一拐、摇摇晃晃地跟着她走来。清凉的雨滴浸湿了她的秀发,迷蒙了那双充满了母爱的眼睛。 跟随着欢快的孩子们走进香格里拉市红旗小学的大门,值周的老师、门卫和执勤的同学们一见到她的到来,就会尊敬地叫她:“阿姨好!”熙熙攘攘的孩子们总会很懂事地让出一条小道。过操场爬楼梯进教室,达瓦丁争显得非常吃力,但他咬紧牙关,在母亲的鼓励下,手抓扶梯一步一步拽上去,额头上沁出了一层密密的汗珠。 感动全校的高龄“陪读生” 早读预习课。过道内站满了背诵课文的孩子,朗朗的读书声飘向窗外。窗沿下安放着一张小凳子,达瓦丁争慢慢坐下,拿起课本开始口齿不清地诵读起来。阿青木慢慢蹲下身来,在一旁耐心细致地纠正发音,不厌其烦地跟着孩子一遍遍地诵读,还不时用准备好的纸巾,擦拭着孩子的鼻涕口水。 上课铃声响了。阿青木让儿子慢慢端坐在第一排的课桌前,为他摆好课本、铅笔、作业本……然后来到教室的最后一排,靠墙坐在凳子上,拿出纸笔,边观察儿子的细小变化反应,边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她渐渐发现,每当老师提问题的时候,儿子总会积极主动地举起手来抢答,虽然表达吃力、准确率也很低,但儿子努力向上的细小变化,没有逃过母亲的眼睛,这让阿青木欣慰不已。 课间操上,全校的同学排着整齐的队形,跟着喇叭里的口令声,整齐地做着规范动作。而达瓦丁争却在妈妈的陪护下,站在队伍的最边上,跟着同学们的节拍比划着。有时候,母亲协助着急于求成的儿子,帮他拽拽手、挪挪脚,希望一天天能够跟上节奏,动作上再熟练规范一些。达瓦丁争跟着同学们蹦蹦跳跳,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但有时因为体力透支太大,有些踉踉跄跄支撑不住,母子俩就来到操场边沿上对立而站,习惯性地伸出双手,十指相扣,一前一后地训练起“太极推拿术”——边来回推掌,边步调一致地扭动颈部和头部,双脚一前一后原地踏步。阿青木说这样可以训练孩子身体各个关节的灵活度,还可以帮助他恢复身体的平衡。 接下来就是5-10米往返跑,母亲不时帮孩子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疼爱地劝导孩子歇歇脚再运动。孩子一个劲地对母亲说:“我行,一定行。”还费力地比划着男子汉的造型动作。下蹲,抬腿,转体,交叉慢跑……在一次次将要被摔倒的瞬间,达瓦丁争总被母亲一双温暖的大手紧紧抓住。与其说这是母亲为了娃娃的康复锻炼,身体力行自编自创的“课间操”,还不如说是言传身教用爱心培育孩子的一堂堂生动的人生“实践课”。 美术课上,为了构图的一根线条,母亲始终站在达瓦丁争的身边,削笔刀在她手里不停地转动着,孩子无意识淌下的口水,一次次把画纸和作业洇湿……母亲抚摸着他的头,心领神会地与他对对碰,面含微笑地竖起大拇指,儿子舒心地笑了;少先队辅导课上,母子俩从来没有落下,讲故事、唱歌、游戏、互动……达瓦丁争笑得很开心;体育课上。随着老师的口令,向左向右转、齐步走、下蹲、跑步……以及各个课时的课件,母子俩依然紧紧跟在队伍的后面。 阿青木坚定地说:“我们母子给学校带来了拖累,虽然身体掉队了,但坚持的恒心和毅力,一刻也没有掉队。” 对于这对母子的种种,全校广大师生耳濡目染,没有一个人嘲笑和歧视,爱的暖流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也渗透进了教师们的灵魂深处:令四年级(五)班班主任江颂英印象最深刻的是达瓦丁争想要读书的愿望很强烈,有一股子犟劲,很能吃苦,班里的同学做什么事情,他都跟着去学去做。她感慨地说:这一切要归功于他的母亲,与其说是一个‘陪读生’,还不如说是红旗小学的一名高龄的‘小学生’,有些家长一年到头忙来忙去,不仅记不得老师的名字,就连自己的娃娃在哪个班级都不清楚。”二十多年来,高红英老师除了上主课外,还兼任过少先队辅导员,现在是政教处主任。在一次次与阿青木的接触交流中,与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高老师情真意切地说:“阿青木用母爱唤醒了孩子生命的奇迹,这是很多父母做不到的,这种不言弃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值得全社会弘扬。”和志坚老师一直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十多年,对全校学生的学习状况了如指掌,他如数家珍地说:“达瓦丁争带伤病重返校园的时候,连行走都不能自理,在他母亲的长期陪护坚持锻炼下,去年的50米跑中成绩是54秒,今年基本持平,这很了不起。为了增强锻炼孩子的腿脚灵活度,体育课上我就特意让他多踢足球,母子俩相互配合,效果很不错。” 副校长丁永军则说:“原先很多老师打心眼里觉得孩子的身体会吃不消,体育老师也一次次地劝导她们,但她们从骨子里迸发出的不言弃不放弃的精神和正能量,成为红旗小学所有师生的一根标杆,也成为了所有学生家长学习的榜样,我们为学校拥有这样的母亲和孩子感到骄傲自豪。” 用爱面对命运多舛 阿青木今年45岁,是德钦县燕门乡茨中人。丈夫白丁是同乡,比他年长三岁,是一名复员军人。回想往事,阿青木有满肚子的酸甜苦辣。 高考与阿青木失之交臂,上大学的梦成了泡影,让她无颜面对家乡父老,沉寂落寞了一段时间。在家人的劝说下,阿青木默默回到家乡务农,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她一直在想:“难道我就这样呆在大山里,碌碌无为过一辈子?”于是,她说服父母离开了家乡。 1996年,阿青木只身一人来到中甸县城。经四处打听,终于在中心镇永生旅馆找到了工作,虽然每月的工资还不到150元,但她却如获至宝,非常珍惜。她起早贪黑,每天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得到同事的认可和老板的赏识。一年后,阿青木就做起了大堂经理。那时的永生旅馆是城区为数不多的大客栈,经常有外国人前来入住,她那几乎荒废的英语学业派上了大用场,在与外国游客的交流中,她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进步,一下子成了旅馆里的“洋教头”。当时,香格里拉的旅游才刚刚起步,家人和朋友都激烈地劝导她去考导游证,但她总觉得这样做对不起信任她的老板,婉言谢绝了好意,就这样在旅馆打了三年的工。 后来,阿青木结识了现在的老公白丁,并于2000年8月在县城结婚。婚后不久,他俩用仅有不到2000元的积蓄,在县城幼儿园旁开起了一家小饭馆。一间不到40平米的出租房,除了厨房,仅能摆下三张桌子。夫妻俩起早贪黑,风雨兼程,用爱心经营着清苦的生活。2002年,他们把饭店搬到了红旗路上,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市场和顾客的需求,专门经营传统的农家面块。思路便是出路,也许是天道酬勤,面块店的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年轻气盛的她只顾忙于生意而忘了照顾好自己。一个清晨,有孕在身的她在一阵阵剧烈的疼痛中失去了自己的孩子……阿青木沉浸在伤心悲痛中久久不能自拔。她遗憾地说道:“也许是上苍不公,我没有再怀上孩子。”到了第四年,正当下定决心到省城医院去求子时,一件事改变了她的一生。 阿青木的夫家由其弟弟当家,家里的父母年老体弱,他有两个小孩,长子八岁,小儿子四岁,弟媳俩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有一年回家过年,阿青木一眼看到小侄儿个头特别小,就跟两岁的孩子差不多,面黄肌瘦,眼睛呆滞无光……阿青木看到侄儿“小萝卜头”的模样,夜不能寐。思前想后,她就跟家人商量,想把小侄儿领到中甸,一来帮家人减轻一点负担,二来也有自己的“私心”:家乡有种说法,身边带养一个小孩,可以给自己带来福气,特别是难怀孕的女人,可以给自己带来怀上孩子的福音。小叔子家很是通情达理,二话没说,欣然答应了。老公对她的决定也十分支持。 在阿青木的悉心照顾下,小达瓦丁争一天天红润起来,那双躲躲闪闪的眼睛,越来越明亮,孤僻独处的性情,也慢慢变得活泼开朗起来。阿青木满含深情地说:“突然有一天,达瓦丁争边跑边向我喊着‘妈妈,妈妈……’我的心像被谁拧了一把,半天说不出话来。” “那一天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日子,我觉得这就是我和这孩子之间无法分割的缘分。本来计划再到省城医院求孩子的我,突然心里亮堂了,告诉老公取消原定计划,抱养弟媳的孩子。”善良忠厚的老公,知道媳妇身体不好,就一个劲地点头答应了她的请求。 阿青木动容地说:“这辈子能遇到一个知我懂我疼我的老公,是上天对我的眷顾。” 就这样,阿青木把所有母爱和心血都给了这个孩子,一心一意地爱着他、疼着他。在平静而幸福的日子里,达瓦丁争渐渐长大。阿青木说:“孩子很懂事,才五岁多就知道为我们分担家务,一见客人进店,就赶紧擦桌子端水,见我俩忙不过来,抢着洗碗扫地,看着孩子默默所做的一切,我的内心深处全都是满满的爱与感动。” 六岁的时候,达瓦丁争拽着阿青木的手,高高兴兴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他虽然性格有些内向,可对学习却从来不马虎,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 可是,命运多舛 ,不幸总在不经意间发生……2014年5月1日一大早,阿青木两口子像往常一样在饭店里忙碌着。阿青木回忆说,也许是节庆的缘故,店里的客人比往常多了一倍。懂事的达瓦丁争也跟着忙里忙外,倒茶水、擦桌子、拿碗筷……动作麻利得像大人,一切都是那样祥和快乐。这时候,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邀约出去野炊,因为客人多忙不过来,阿青木婉言谢绝了。同伴又说她家孩子跟达瓦丁争一样大,她带孩子们一起出去玩,也好有个伴。好友的恳求和孩子渴求的眼神让阿青木的心软了。 午后的阳光温暖地照耀着建塘草原,孩子的欢声笑语飘荡在奔跑着的车上,一切没有丝毫的预兆……可是,才出发半个小时,所有的一切都改变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把阿青木苦心经营的幸福撕扯得支离破碎。当她跌跌撞撞来到医院时,孩子满脸血迹,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任她声嘶力竭、肝断寸肠地呼唤,孩子始终没有睁开紧闭的双眼……世界仿佛一下子凝固了。 闻讯而来的亲朋好友好言相劝,可阿青木肝肠寸断,不知道要如何去面对眼前的一切。白丁用坚实的双臂紧紧地抱着她,咬着她的耳朵,一字一句地说:“有我在,不怕,达瓦还有希望,你千万不能倒下。”但阿青木受到过度的惊吓和刺激,竟然一下子瘫软无力,失去了知觉。 不知白天黑夜,阿青木除了上卫生间,就寸步不离地守在病床前。孩子分分秒秒细若游丝的气息,时时刻刻牵动着她的心。阿青木泪如雨下,哽咽着说:“我一遍遍摸着他的头,握着他的手,不停地呼唤着达瓦丁争的名字,我希望用我全身心的爱,唤醒孩子求生的欲望。” 终于在第十一天,孩子突然睁开了紧闭的双眼……“那一刻,我激动不已,只要他还活着,我相信母爱的力量可以创造奇迹。”阿青木喜极而泣。 孩子醒来之后,阿青木才警醒起来,匆匆忙忙找医生询问孩子的病情。几天之前,她浑浑噩噩,只顾得上一个劲地祈祷,根本没能了解孩子情况。当主治医师告诉他,孩子主要是后脑被撞,造成严重的脑干损伤(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重症脑干损伤的疗效甚微,其死亡率几乎占颅脑损伤死亡率的三分之一,若延髓平面受创,则救治希望更是渺茫……阿青木每天按照医嘱,一边不停地跟孩子说话,一边轻柔地帮他按摩。到了第二十七天的时候,医生惊奇地告诉她,孩子的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可以转院到昆明省城医院。 在昆明市人民医院一直治疗近两个月,达瓦丁争慢慢有了意识,会用眼睛看着父母一字一顿地说话了。直到有一天,孩子竟然结结巴巴地对父亲说:“我要吃面块……”这一天天一点点的康复,让阿青木欣喜若狂。虽然脑干的损伤,导致孩子的右半身近乎瘫痪,右眼无法正常睁闭,鼻涕口水控制不住。可阿青木暗下决心,坚持——坚持,只要努力,孩子就会好起来。 三个月后,他们终于可以转到昆明市附二医院的康复中心去了。五个月的康复训练,其间的酸甜苦辣无以言表。达瓦丁争的乐观、坚毅和勇敢,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感动着阿青木的心……海一般博大的母爱,终于把孩子的生命从死神的手中夺了回来 。可是,重伤引发的后遗症使孩子的智力又回到了幼儿时期,学校里他只记得班主任老师和同桌,就连喊一声“爸爸妈妈”都得从头学起,行走也要靠人搀扶。医生好言劝慰道:“孩子的状况除了按时吃药、定期检查外,不需要再住院,还是让他回到学校进行康复锻炼。” 夫妻俩花光了多年来的积蓄,但却没有对当初带达瓦丁争外出的朋友说过一句不是,也没有向有关部门反映过困难。面块店无力再经营了,但为了生计和孩子的医疗费,他们东拼西借,在城里一隅租了一个小铺面,重新白手起家。 无私母爱创造奇迹 新学期又要开学了,学校要组织开展军训活动。一旦说起学校的事情,孩子就显得异常兴奋和冲动。对于一个重度残疾的孩子来说,超强度的训练是绝对不可能参加的。但达瓦丁争一听说要搞军训,立马来了精气神,一个劲地说:“我要参加,我要参加。”白丁在一旁沉默不语。阿青木的心里却有了自己的打算——要到学校去,因为一旦说起学校的事情,孩子就显得异常兴奋和冲动,而医生也曾经对她过孩子需要到学校里自行康复锻炼。在阿青木苦口婆心的恳求下,教练官和老师被她的真诚打动了。 每天,校园操场内以班级为单位,随着口号声紧张地训练着。阿青木搀扶着孩子,一步一瘸地跟在队伍后面,尽管跟不上节奏,但却做得有模有样,连教练官也被这样的场景深深感动了。 “六一”儿童节马上就到了,达瓦丁争嚷嚷着要参加班级里的汇报表演,一下子难倒了阿青木,心里想这样的场面实在不妥当。面对孩子的祈求,她鼓足勇气向学校老师反映了情况。没想到学校批准了她的请求——节日的校园充满了欢声笑语,军训汇报表演如期举行,母子俩跟在班队的最后一排,奋力地做着每一个动作,全体师生家长纷纷起立,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达瓦丁争没有因个人影响集体,他们班的体育总成绩拿了班级第一名,他也在班级的中等水平。这对于达瓦丁争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在当天的颁奖台上,和志坚老师当着全校师生和家长的面,发出了肺腑之言:“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十多年来,我没有看到过这样坚强伟大的母亲,也没有见过这样身残志坚的孩子,希望我们大家都来关心、呵护、帮助他,更希望学习他们的精神。”说着说着,他的眼眶湿润了。这时候,阿青木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她牵着儿子的手,慢慢走向台前,向在场的人们,深深鞠躬致谢。 校长和世新说:“在学校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这样的母亲难得可贵,学校从来不嫌弃弱势群体,我们的宗旨是‘一个都不能少’,她是一个典型和标杆,激励和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带动着学校向更新更高的目标发展。” 除了早出晚归陪护孩子读书,阿青木就抽出上课期间的空隙,独自一人默默地清扫学校的楼道、操场、窗玻璃。每天,四(五)班的教室楼台都是最干净整洁的。老师们纷纷劝说,但她却平静地说:“这里是我的‘ 第二个家 ’,这点小事不算什么。”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大部分家务就落在了白丁一人的肩上,但夫妻俩十年如一日,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一路走来,用长长短短的岁月线,缝补着家的温暖,让爱发芽,让梦开花。 时间已经是2016年的岁末了,凛冽的寒风中,母子俩的身影如期而至。阿青木坦诚地说:“我已经走出阴霾的日子,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不值得宣扬。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孩子虽然不是我的亲骨肉,但却胜过我生命的全部,即便我不知道将来会怎样,我的世界却不能没有他。”(洪耀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