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姜辉 国情意识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集中、最现实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始终牢牢把握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是我们党正确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定盘星”。 牢牢确立国情意识,需要具备唯物辩证的宽广视野。既要看到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对稳定性,又要看到初级阶段内涵的丰富性和具体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我们党不失时机地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概念,就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概括。正确树立国情意识,要求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能无所作为,而是要立足实际,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性地推动各项发展。准确把握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新特征,是我们党一路走来不断取得事业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
“民生意识”: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汪亭友 我们党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和民生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强调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们关心这一不利局面是否会影响民生建设,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会不会因此下降。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确保民生质量,取决于我们的努力,只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综合施策,有效应对,一定能汇聚各方力量共破难题,改善民生。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民生建设和民生工作还需要注意发扬民主。民生同民主有着密切的关系。民生是民主的目的,民主是民生的保障。人民群众是民生建设的目标群体、受益群体,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发扬民主。坚持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找准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科学确定民生建设的次序、途径和方法。◎ 1937年,侵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中国遭遇民族生存危机。 淮海战役中,几百万群众用小推车支援前线,帮助解放军战胜困难,打败国民党顽固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