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心育人 学脉绵延 新校园。 1936年9月8日,原云南省教育厅在滇西北迪庆藏区创办了第一所省立小学——云南省立中甸小学校,无论是抗日战争艰苦贫困时期还是多事之秋,无论是教师匮乏、办学条件简陋,种种困难都没有熄灭边远少数民族对知识渴望的火种,80年来,岁月更迭,从云南省立中甸小学校到大中甸完全小学、中心镇红卫小学、建塘镇第一小学和如今的独克宗小学,细数独克宗小学走过的每一个脚印,触摸学校经历的风雨沧桑,在独克宗小学80年办学历史涤荡中逐渐沉淀下来的,不仅仅是那些辉煌的成就,那些耀眼的名字,更重要的是这所老校“大象无形,孜孜树人”的办学思想,他的成长壮大见证了迪庆民族教育蓬勃发展的历程。 高原民族教育的摇篮 走进独克宗古城,茶马古道似乎还诉说着悠久的历史,优美的弦子声萦绕耳际,使千年古城散发出无尽的魅力,独克宗小学始终都代表着古城里最灵动、鲜活、蓬勃的希望。80年前,本着为开拓经济文化落后边远山区和交通闭塞的民族杂居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普及文化知识、培养少数民族地区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少年人才的初衷,中甸小学校在一座占地不足二亩的古庙上成立了。 中甸小学校的成立可以说迈开了中甸县开始民族教育的第一步,当时的教育发展不仅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也得到了周边各地区的大力支持,众人托起了民族教育的希望。当地政府和群众将城隍庙作为学校办学地点,同时土官千总指令大小中甸、格咱等地选送藏族乡村子女和城区适龄儿童成为了第一批学生;一批来自丽江、鹤庆、剑川等地的教师毅然投身民族教育事业,在学校发展的史册上,记录着第一任校长和永惠、第二任校长陈禹以及和鉴尧、罗淑莆、齐世昌、杨善徵以及黄绍明、丁立勋、洪梅、杨成龙等热心边远山区民族教育事业的多位校长,副校长、代校长、教务、教导主任和百余名当地和外籍教师。 1950年5月,中甸和平解放后,在原中甸县委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学校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普及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适龄儿童入学率逐年提高,教学条件、教学设备和教师队伍不断得到改善、充实和加强,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仅从校园的基本建设方面,先后有四次大的扩建和新建,总投资达70多万元,其中,1986年新建了占地1700多平方米一栋三层办公、教学楼,学校占地面积从原来的4亩增加到34亩,建筑总面积500多平方米增加到2000多平方米。 2009年9月,在当地党委政府及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捐资下,建设了独克宗小学新教学楼,并在2011年11月举行了竣工典礼取名为新东方教学楼,独克宗小学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 文化延绵造就智慧的殿堂 文化的传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独克宗小学从建立开始就注定了与历史同呼吸、共命运,而每一次时代的变迁总会在学校历史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这些历史财富赋予了独克宗小学独特的文化气质——厚重深远,艰苦朴素,与时代同行。 翻开独克宗小学的校史资料,校友分布在北京、上海、河南、河北、山西、湖南、江苏、安徽、四川、西藏、贵州、广州等25个省市区。他们中有在革命战争年代不幸伤残的牛士珍、苗孟生、松玉梅、陈志红、夏继松;在解放战争英勇牺牲的汪如江等;在平叛改革中牺牲的刘汉臣等;在新时代,有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马瑛;作品《飞马拾银》《浴》的作者周延铎;更有为家乡建设无私奉献的优秀各界人物,包括政界的齐扎拉、马文龙、刘群、松涛、陈群、陈平、徐绍文、赵迪生等,商界的和刚、陈建生等,教育界的周建华、戴建文…… 历史的丰碑凝聚着教师的心血,一代代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把这种优秀品质传承下来。上个世纪80年代的红卫小学逢下雨天就要划小船进出,教室的窗户基本上没有玻璃,校园是个烂泥塘,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带领学生自己动手绿化校园,通过筹资等形式铺设了一条通往校园的水泥路;由于教学器材落后,热心教育事业的教师自己动手制作各种教具。今天的独克宗小学,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创新中,以包容开阔的气质办学,在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到北京、上海等地学习,同时从全国各地挑选新东方的10多名优秀教师到独克宗小学支教,也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历史根基,厚实的人文底蕴,整个教师团队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以老带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老师们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把同事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民主管理、形成班子凝聚力。在教育教学中,独克宗小学坚持“以人为本、以众博彩、以善导行、以特强校”的宗旨,以中流砥柱的形象引领潮流,续写着曾经的光荣与梦想,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在历年小学水平测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开放办学 特色引领 古城内许多国内外的游客、商人都在古城里生息。独克宗小学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这里有来自周边各地区的学子,也有来自韩国、美国等地的儿童,他们在独克宗小学感受浓郁的藏文化,这个小小的窗口也成为了香格里拉文化的展示窗口。 独克宗小学开放办学的教学姿态促使多项教学成绩在这里生根发芽。2011年,独克宗小学开创迪庆首家少年宫的先河。少年宫在闲置的教学楼里建成,独克宗小学的教师们利用2011年寒假加班加点,亲手制作布标,研发了21个特色鲜明的兴趣拓展课程,其中包括感恩教育、道德教育、厨艺展示、气候变化探究室、小小创新室、舞蹈室、特色古筝、书法、图书预览、电脑培训等。当新学期开始时,学生们涌向少年宫,在少年宫里一场场厨艺制作、手工制作、电脑培训的课程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尤其是独克宗小学16年来以环保教育为主线,将龙潭河保护纳入学校少年宫活动中,组织学生到龙潭河边清扫垃圾、进行排污调查,起到了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在一次次少年宫开展的环境保护课题、小小志愿者、交通安全课题中,独克宗小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文化。学校先后获得红军小学、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颁发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全国二十二所长江水学校之一的奖牌,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评为全国气候变化项目学校、被“省级绿色学校”和“省级环境教育基地”、全国优秀少先队大队等称号。 除了少年宫,首家校园忆库的创建也是独克宗小学的一个创举。独克宗小学积极搭建了一个数字化教学的新平台,让家长学生老师一起参与进来携手创书,把学校管理输入平台,包括模拟图书室,有声绘本,无声绘本,便于学生学习,至今已有30多本电子图书,校园忆库的创办对学校管理、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和校友文化等方面建设起到重要作用,赢得了家长学生一致好评。 2016年5月,中国航空航天专家院士一行访问参观了独克宗小学。其中,龙乐豪院士特意就学生做的航天模型为在场人员进行了科普讲解,专家田如森提出加大校园科普宣传力度的建议,积极申报学生科普项目作品,更好地发展校园科普。院士进校园、讲解科普知识,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航天科技知识的兴趣,促进青少年体验科学、快乐成长。 独克宗小学开展的这些特色活动,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推进了“三生”教育的实效,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整合了教育资源,形成了“家—校—社区”一体化的教育实践体系。同时也带领我州其他兄弟学校一起进来看、老师走出去看,在整体教学中拉开了校校联动的教研模式。2013年5月23日,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带领各地州市教育局领导到独克宗小学调研工作时说:“独克宗小学将学生综合技能培训做得淋漓尽致,走在了全省前列!”2013年10月22日,参加第六届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时,国家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称赞独克宗小学为家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开了个好头。 曾经担任过独克宗小学校长的齐玉英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她心存感激地说:“是历届党政领导尊师重教,为学校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是政府和社会各界朋友关爱教育,出力建校,捐资助学,为学校兴旺注入不竭的源泉;是学高德厚的师长们筚路蓝缕,薪火相传,为学校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是历届校友感恩母校,报效家乡,尽心尽力,为学校的强大添砖加瓦;是一届接一届的红卫学子孜孜不倦,奋发向上,为学校增光添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到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是文明之基,学校健康发展的保证,而小学教育是为孩子们一生发展奠基的基础教育事业,少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更多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独克宗小学将不断创新思路,继续书写梦想与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