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首都歌唱家乡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7-15 10:10:26

藏族古老的弹唱艺术如泣如诉。

知道阿葜的故事很偶然。朋友的微信上,有情歌专辑《心声》的几首歌曲,点开一听,如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间照,说是天籁之音,不为过。之后,又得知他的联系电话,了解到他在北京的玛吉阿米餐厅建国门店上班,平时,他很忙的,但一张音乐专辑的设计、录音、拍摄、剪辑都是他亲力而成,我不得不佩服阿葜对音乐的执着,随着弦子琴浓浓的香格里拉民歌节奏,让我们来听听阿葜讲述的故事。

玛吉阿米乐队骨干成员,阿葜为图中前排左边颈挂项链者。

从小爱好民族音乐

阿葜来自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记得还在学校读书时,知道将来毕业了要遵从父亲安排,接替他到小学里工作,让阿葜不免感到有些气闷。

冥冥之中,阿葜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到生活。因为机缘,他接触了达瓦藏家艺术团团长、舞蹈演员杨丽忠,并渐渐成为莫逆之交。“我喜欢看他在舞台上挥洒自如的起舞,也喜欢他用舞蹈语言和观众的交流互动,是他引导我走上了艺术的道路”。阿葜至今常念叨到启蒙老师。

学了香格里拉情舞、迎宾舞、弦子舞等藏族传统舞蹈后,2003年,阿葜开始在达瓦藏家风情园演出。州歌舞团民歌大师达摩鲁卓看到小伙子对音乐的追求,十分感动,经常对他进行指导,让阿葜找到了自己想要奋斗的理想。

当时生活简单而快乐,旅游淡季时,一个月只有300块钱的工资,阿葜捉襟见肘,最穷的时候,他和好兄弟杨丽忠练完舞蹈,凑钱点买一碗两块五的米线分着吃,也不觉得苦。

原本是来北京舞蹈学院上进修班的阿葜,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就这样阴差阳错地留了下来。 2005年的夏天,阿葜带着全部家当5千元钱来到北京。不久前,阿葜的朋友帮他在北京舞蹈学院报了一个进修班。家人朋友不支持此举,阿葜只能孤身一人坐火车来到北京,对于从来没有走出过香格里拉的他来说,下火车后见到的偌大北京城,让他有点发蒙。“北京好大,打车好贵。”阿葜回忆,从北京西站打车到北京舞蹈学院,花了30多块。在他的概念里,绕香格里拉市打车一圈也就5块钱,他说,“这北京城得多大呀”。 在进修班报到的那天,还没回过劲儿的阿葜傻了眼,进修班一个月8000元的学费,让他没有办法,只能放弃。

本就是在家人反对的情况下来到北京,阿葜抹不开面子,不能就这样回到老家, 他在北太平庄附近租了一间地下室,在餐厅做起临时工,就这样开始了突如其来的北漂生活。

参加比赛获奖。

在香格里拉采风中。

北漂生活

每日在餐厅后厨打下手的日子持续了3个月,阿葜开始问自己:“我来干嘛的?”

阿葜的家乡人们世代孕育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往往就体现在民间歌舞之中。娱乐时,歌舞助兴,劳作时,以歌相伴,敬神祈福,婚丧嫁娶,迎宾送客,谈情说爱,独特的歌舞都是少不了的表现形式。 从小耳濡目染的阿葜,对歌舞有着天生的热爱,跳舞对他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刚学会走路就已经跟在大人后面跳了起来。抱着当地的弦子琴,边弹唱边起舞,是他最高兴的时候。看着被闲置在角落里落满尘土的弦子琴,阿葜决定找回最初的梦想。 不会上网,在北京城找不到方向的阿葜,误打误撞来到了位于元大都附近的酒吧一条街。“看着门口随风飘扬的经幡,我就像看到家乡了一样。”阿葜说,走进这家名叫玛达咪的酒吧,开始在北京唱歌跳舞,好像又回到了在香格里拉的时候,开心地唱着跳着。

2006年冬天,一直在玛达咪驻场表演的阿葜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转机。

玛达咪是以摩梭族风情为主的酒吧,一位客人在看到阿葜后很诧异:“你为什么不去玛吉阿米呢?”在这位客人的推荐下,阿葜来到玛吉阿米餐吧,并成为餐吧的一名舞蹈演员和歌手。如果说玛达咪让阿葜好像看到了家乡,那玛吉阿米就是让他回到了家乡香格里拉,在这里他找到了人生坐标,可以纵情演唱家乡的民族歌曲。

就在到玛吉阿米的第一天,阿葜与3年未见的香格里拉老朋友格茸重逢,浓郁的藏族风情,还有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直孤身在京打拼的阿葜找到家了。 玛吉阿米餐厅有自己的乐队,就叫玛吉阿米乐队,乐队成员个个卧虎藏龙。在演奏中常将藏区传统乐器扎木念、藏传佛教乐器铜铃与西洋弹拨乐器曼陀铃、非洲鼓等结合,将传统藏族民歌作重新演绎,颇具人气。

初到玛吉阿米的阿葜,对一切都很新鲜陌生,乐队成员手把手教他打非洲鼓、弹曼陀铃和吉他,教他西洋乐和藏区音乐,教他怎么跟乐队配合。“他们的无私传艺,还有玛吉阿米提供这个平台,我才能走到今天。”现在已经是玛吉阿米乐队队长的阿葜,对当年老队员们帮助一直深记心中,而他也延续着乐队的传统,热心帮助新的成员。阿葜认为“这里的调调适合我”。 2008 年,他又到中国音乐学院进修声乐,成为胡小东老师的学生。2008 年,发行单曲《卡瓦格博》、《茶马古道》,阿葜有了自己的第一支MV。

阿葜在玛吉阿米日常驻唱。

两人的《心声》

在阿葜的家乡,情歌是一种非常寻常的表达方式,从小就在各种情歌的氛围熏染下成长,制作一张情歌主题对唱形式的藏族原生态音乐专辑,一直是他的一个梦想。无奈微薄的资金不足以实现梦想。

央格卓玛比阿葜早半年到玛吉阿米。这个出生在青海尖扎的藏族姑娘,有着百灵鸟般的声音,2007年加入玛吉阿米乐队,成为主唱。2012年的一天,她找到阿葜,说想制作一张专辑。阿葜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当即就向央格卓玛表达了一起出一张情歌专辑的想法。“一是因为很少有对唱形式的香格里拉藏语情歌专辑,二是两人一起出专辑可以分担制作成本,压力会小很多。”就这样,阿葜和央格卓玛的首张情歌专辑《心声》应运而生,这也成为继玛吉阿米藏音系列《仓央嘉措之歌》后的第二张专辑。

2015年2月8日正式发行的新专辑《心声》里,10首歌有8首都是两人的对唱,除了阿葜原创的汉语歌曲《布达拉》外,其余均用藏语演唱。这张专辑以“情”为题,用丰富的藏地人文元素与代表性的自然符号,最平凡的藏族民间艺人,以最朴实无华的原生态风格,展示了藏族人民在最真实的生活中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其中既有德钦弦子、藏传佛教音乐、扎念琴等国家级、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结合尼泊尔、不丹民歌等异域歌曲的改编,还有藏族青年人的情歌对唱。既能走出藏地、走出国门与世界文艺沟通交流,也可下到草原牧场与藏族同胞和谐欢唱。以玛吉阿米乐队经典曲目《六字真言》为例,原本只是一首曲调欢快的尼泊尔小调,经过他们的改编,在音乐中加入了度母心经吟唱作为序曲,进行了二度创作,将其演绎为一首韵味独特的雪山民谣。《心声》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完美结合,打造了雅俗共赏的特色专辑。

其实,作为玛吉阿米乐队的两位主唱,阿葜和央格卓玛一直配合默契。虽然也会有分歧、争吵,但两人相互支撑帮助,一起走到今天。阿葜和央格卓玛说,如果没有对方,专辑不可能制作完成并成功发行。整张专辑的制作从一年前开始,为了保证专辑的质量,在兼顾北京的驻地演出与晚会节目的录制演出间隙,阿葜带领拍摄人员往返于云南香格里拉、西藏与北京,亲自设计、拍摄、剪辑制作了整张专辑。小样才制作出来,里面瑰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藏族民风民俗,从唱词到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观众,让人不仅能听到美妙的音乐,也能直观地领略藏地明媚的自然与人文特色,取得了试听、试看业内歌手、前辈的认可与好评。

专辑里的10首歌曲,不仅囊括了香格里拉在内的藏区民间情歌,还汇集了尼泊尔和不丹的民歌小调,有几首都是很多人没听过的曲子。 有时因为资金跟不上,他们也想过放弃。有时因为在选歌上意见不和,两人赌气,也不愿再继续下去。可每每这时,最初的梦想就会跳出来,加之长久以来磨练出的坚韧、不服输的性格,那时的阿葜,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把专辑做下去。然而,对阿葜来说,mv的剪辑更是一项挑战性工作。对视频剪辑一窍不通的他,从零开始学起,买来专业图书,一点点开始学习如何剪辑,经常一部三四分钟的mv剪辑要花上最少一个星期的时间。“能把好听的歌,尽自己之力唱给大家,我们就很满意了。”阿葜讲,他们不在乎制作专辑的成本能不能收回,在他们看来,做专辑的过程就是他们最大的收获。如今,阿葜和央格卓玛每天还要继续在玛吉阿米表演节目,晚上7点半到10点,他俩和乐队的成员都会为餐吧客人带来纯粹、高质量的香格里拉藏族歌舞。

央格卓玛和阿葜在合唱藏族情歌。

“特别感谢玛吉阿米乐队,无私让我们收录了乐队的几首黄金曲目到专辑里。还有已经离开的老乐队的成员们,没有他们当年的全心传艺,又怎么会有今天这张老曲新版的专辑。”阿葜动情地说。

2011年,玛吉阿米乐队获得中国藏歌会冠军以后,开始在藏族音乐圈展露头脚。阿葜说,乐队成员的打算是一致的,希望参加更多的公益活动,用他们最喜欢和擅长的方式,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为公益事业尽绵薄之力。

2011年,玛吉阿米乐队的首场音乐会在青海西宁举办,所得收益全部捐助青海贵南县仁爱孤儿学校,为他们添置冬装和学习用具。乐队还坚持定期到社区慰问,多年来无偿为社区居民演出,在北京市平安里社区的居民和孤寡老人中人气极高。乐队多年来参与了很多公益性质的演出活动,包括2013年内蒙古草原音乐节、红十字会公益演出、2016年上海观自在公益音乐会等。

除与乐队一道关注公益外,阿葜在2012年7月北京突发洪灾时,与长江商学院的志愿者一起参加蓝天救援队,在北京房山区帮助搬运物质、救助灾民等,3个日夜没有休息,换来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完成,也结交了一帮同道好友。

去年,他参与了香格里拉天籁藏音童声合唱团的筹备工作,并以嘉宾身份参与了他们在云南昆明的首场演出。今年5月,他参加了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启动仪式,为香格里拉旅游文化的推广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云南到北京,在首都的舞台上展现自己,阿葜歌唱着自己的家乡香格里拉,正一步步实现着自己最初的梦想。(高剑平)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