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享发展的社会 李淑梅 读者提问:“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应如何看待共享发展这一新发展理念? ——南开大学哲学院2015级博士生杨植迪 共享发展是我们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它生动体现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等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生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把握共享发展理念,对于我们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共享发展的普惠性。共享发展理念明确将公平正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取向,坚持改革成果的普惠性,促进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为每个人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提供机会。这对于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发展成果受惠不够平衡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当前,我国虽然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发展成果分配得越公平,越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享有感,越能增进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的信心和认同。共享发展理念将影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因素作为着重点,抓住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一短板聚焦发力,强调不留死角、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习近平同志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特别是主要短板,是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因素,必须尽快把这些短板补齐。脱贫开发工作是我们的一个突出短板,要举全国之力抓好,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13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脱贫,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社会公平的集中体现,是一项伟大创举。 共享发展的全面性。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共享,以期全方位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不断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全面满足人民的新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的各方面新期盼,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和目标,就是共享发展的着力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改善民生、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等复杂历史和现实原因,人们在上学、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尚不能完全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破除各种不合理的现实制约、体制障碍,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每个公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是共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共建和共享的统一性。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共建和共享的统一、社会发展和造福人民的统一。在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享有分属于不同阶级,创造财富者不能充分享有财富,大多数社会财富、机会等被少数剥削者所占有。这种创造和享有的分裂,是社会不公平的尖锐表现。在实现了社会现代转型后,经过劳动群众的不懈斗争,一些西方国家被迫采取福利国家政策。但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富分化,并未真正解决问题。与之不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共建与共享的辩证统一:共建是共享的前提条件,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归宿。共享是对共建成果的公平享有,没有共建就谈不上共享。只有人人尽力、奋发有为,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和文明成果,才能为共享提供现实基础。共建的成果越多越好,共享的质量和水平才会越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才会越强。发展成果共享又会激发共建的活力,推动共建进一步发展。共建和共享相互促进、相互贯通,使改革发展朝着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方向不断推进。 共享发展的渐进性。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广泛、全面的共享发展,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经历连续不断的奋斗过程。共享发展是发展成果的分享由不平衡趋向平衡的过程,是逐步减少和克服有违公平现象的过程。城镇化建设、户籍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需要逐步推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全覆盖,也需要逐步落实。共享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不能畏惧困难、缩手缩脚,而要增强紧迫感,加大攻坚力度,披荆斩棘,全力以赴冲刺,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使共享发展的道路越走越通畅、越走越宽广,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中国梦变为美好的现实。(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