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维西县保和镇兰永村傈僳族农民工罗建春 ● 杨洪程 “我最大的遗憾是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最大的快乐是带领一批傈僳族兄弟走出了大山,摘掉贫困帽子。”这是走出大山20多年的傈僳族农民工罗建春对人生的感言。 维西县保和镇兰永村上兰永村民小组农民工罗建春,今年43岁。这位被乡亲们誉为“从大山里走出来的领头雁”的中年汉子有着一段艰难曲折的人生历程。初中毕业那一年,也就是1993年,16岁的罗建春因家庭贫困而中断了求学梦。求学不成的痛苦折磨着这颗年轻的心,改变贫穷命运的愿望在这颗年轻的心里滋生成长。回到家里,罗建春与父母亲一起耕耘着几亩薄田,一年打下的粮食连解决一家8口人的温饱都成问题。一年后,罗建春走出了大山,只身到昆明市的一家粮油公司打工,成为上兰永村民小组第一个到省城务工的青年。刚开始时,罗建春当搬运工,后来,公司负责人发现罗建春诚实、肯苦、有经营头脑,便让他担任推销员,收入从每个月300元加到400多元。尽管有了经济收入,但罗建春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他一方面要挤出钱来贴补家用,另一方面还要供在昆明上学的妹妹念书。时间匆匆而逝,眨眼间,罗建春在昆明打了6年工。 1999年春天,罗建春结婚了,随即与公司终止了劳务合同。此时,老家的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生活依然那样贫困。为了摆脱贫困,新婚后不久,罗建春再次踏上了外出务工的旅程。他到香格里拉县城的一家建筑工地找到了工作,住进简陋的工棚,做搬运工、泥水工,每天从早上7点做到晚上7点,每天工钱25元。后来,他随老板到格咱乡的一个建筑工地务工,每天,他背着砖和水泥在崎岖的山路上爬行,双脚磨出了血泡,脊背也磨破了。然而,为了生活,罗建春再苦再累也得坚持着。血汗钱来之不易,罗建春很珍惜这份工作。在艰难的打工生活中,罗建春心中萌发了积累经验和资金,回乡创业的梦想。 “一切都有可能。”在香格里拉县务工一年多后,罗建春揣着美好梦想回到兰永村,开启了回乡创业新征程。2001年的春天特别美丽,在这个春天里,他抓住了一个好机遇,永春乡庆福村实施拦河坝建设工程,罗建春在这个工地上务工。一天,包工头对罗建春说:“你能帮我找几个农民工吗?”这句话使罗建春眼前一亮。当天晚上,罗建春回到村里,把村里的年轻人召集起来,商量承包拦河坝工程的事情,村里的年轻人被罗建春的想法吸引住了。次日,罗建春带着28名傈僳族青年来到建设工地。罗建春向包工头提出一个要求:“我们承包部分工程,价格按照工程当地工价计算。”由于工期紧,包工头答应了罗建春的要求。2003年,罗建春在维西县城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承包到了一项工程,这是他第一次直接向施工方承包工程,总价26万元。这时跟着他干的傈僳族青年已经达到60多人。2009年,罗建春又抓住了一个很好的机遇,他承包了犁地坪水库4100米的灌溉渠建设工程,跟着他干的傈僳族农民工达到89人。 有人曾经问过罗建春:“为什么跟着你干的农民工越来越多?”罗建春回答说:“很简单,我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对待他们。” 曾经饱尝外出务工之苦的罗建春深深感受到工友们的不易。每年春节前,工友们都想结算工钱回家过年,但往往这个时候工程尚未验收,工程款拨不下来。为了让工友们都能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罗建春通过向银行借贷等方式筹措资金结算给工友们。对此,长期跟罗建春务工的傈僳族汉子林永成感触很深。他说:“那年工地里放假,我回到家里做木工,我的三个手指不小心被电锯锯断了。我给罗建春打了电话,他迅速把我送到医院,帮我垫付了5000元医药费,后来,我把钱拿给他,但他就是不肯要。” 去年三月,跟着罗建春务工的上兰永村傈僳族青年林树生找到了女朋友,准备结婚了,但林树生筹办了家具、衣物之后就没有结婚的钱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林树生找到了罗建春。罗建春二话没说就递给林树生5000元钱,并祝福说:“这是我给你们夫妻俩的新婚礼物,祝你们白头偕老。”去年,罗建春花了4万多元为工友们解决燃眉之急。 罗建春是一个很有眼光的傈僳族汉子。在带着傈僳族群众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的同时,2013年3月,他与村里的能人杨字斌创建了“维西独龙人家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引领兰永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步迈进。到现在,合作社种植冰葡萄110亩,中药材80亩,去年实现收入89万元,支付农民工工钱12万元。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在维西,人们一提起罗建春,都会伸出大拇指,夸赞他是一位认真学习、大胆创新、敢于闯市场、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优秀农民工、农民的楷模、傈家山寨的优秀儿子。 情到深处自芳菲。“我现在活得很充实。”罗建春说,“通过艰辛付出,我在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同时,帮助了别人,带领许多傈僳族青年通过诚实劳动改变了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