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多项世界第一 向家坝推动中国水电绿色变革 3月6日,晴,金沙江下游河谷的晨雾还没散尽,向家坝电站犹如罩上一层薄纱,看上去更加雄伟壮观。上午10点半,鱼类高级工程师鲁雪报就在位于电站建设营地高程360平台上的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忙碌着,放流站繁育车间里整齐排列着的养殖缸中,十数条一尺来长的达氏鲟欢快地穿行其中,与同缸相处的一群长江珍稀鱼种胭脂鱼苗亲密相处。 在另外两个繁育车间里,几个硕大的养殖池里游着无数条0.5至1米长的鲟鱼,其间不乏巴掌大的胭脂鱼及其他珍贵鱼种,“这些珍贵鱼种都是要分批放入长江的。”鲁雪报说,为了让向家坝水电站上、下游特有生物种群更好地延续,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每年都要向大坝下游投放包括达氏鲟、胭脂鱼在内的长江特有珍稀鱼苗十余万尾。“基地在电站建设初期建成运营,这对维护电站库区上下游长江生态系统有重要意义。”鲁雪报说。 这是向家坝电站推动中国水电实现绿色变革的重大创新,这个创新延续了大坝上下游金沙江乃至整条长江的生物种群,有效维护了电站库区生态系统。“库区生态问题解决了,本身就没产生任何碳排放的水电就是当之无愧的绿色能源。”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超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大投入维护库区生态 鲁雪报工作的放流站是中国三峡集团公司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的。“这个站2008年就建成投入运营了,到现在累计放流的长江珍稀特有鱼苗超过100万尾。”向家坝电站工程建设部党委书记王毅告诉记者,电站每年要投入数百万元才能维持放流站的运营,“三峡集团对解决电站上下游生物种群延续,维护库区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 记者走进这个距离我省北大门水富县城仅1公里的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其所承担金沙江流域珍稀特有鱼类研究保护及人工繁殖放流的科研基地,给人带来了厚重的科研气息,“这个站是作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王毅说。 每年投放珍稀鱼苗20万尾 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占地2.67公顷,除了供办公和科研用的综合楼外,绝大部分土地用来建设鱼类繁育车间和科研、科普等配套设施。目前,该增殖放流站已成功实现达氏鲟、胭脂鱼、岩原鲤、长薄鳅、厚颜鲂的自养放流目标,全面开展了多种生产养殖技术研究,进行野生鱼收集驯养、野生鱼类资源调查监测等工作。 通过整合包括中华鲟研究所等多种研究技术优势后,“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年均培育鱼苗18.4万尾,育成放流13.3万尾,总成活率超过了70%,其中包括合格达氏鲟5000余尾和2万余尾胭脂鱼鱼苗。为了避免库区网箱养鱼破坏库区水体环境,三峡公司每年还组织在水库放流“四大家鱼”鱼苗,积极倡导生态渔业,目前已累计投放家鱼鱼苗60万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