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这一年 扎根彩云南精彩走世界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1-17 11:47:31

 

昆明福保乡村文化节 记者 张彤 摄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应打造好民族文化这张名片,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要使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

一年来,我省着力打造好民族文化这张云南的亮丽名片,大力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发展观,把民族文化的“多元”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体”之中。全省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正在快速形成。

文化艺术香飘四海

奇山异水孕育了云南丰富绚烂的民族文化:民族歌舞婀娜多姿,民族民间工艺品琳琅满目,民族服饰美轮美奂,民族饮食独特仅有,民族节庆豪迈奔放。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中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发展,政府主导,多元发展,扎根云南,走向世界的格局初步显现。

继依托民族民间歌舞打造的《云南映象》《印象·丽江》《蝴蝶之梦》《云中火把》等大型歌舞节目成为世界认识云南的崭新名片之后,过去一年,云南民族演艺事业亮点纷呈、再攀新高。

云南大德正智传媒有限公司历时6年多时间创作推出的原创音乐剧《阿诗玛》,对叙事长诗进行了改编和全新创造,对故事进行了全新演绎,公司成为全国入选首批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金扶持项目的81台剧目中唯一一家民营企业;

2015年9月,《阿诗玛》在杭州剧院首演成功,并通过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第二阶段的验收考评,又于10月在上海演出,在东方明珠大都市唱响了云南的美丽传说;

2015年5月1日,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开幕,《哈尼古歌》作为2015年中国馆唯一驻场演出节目,登上了璀璨的国际舞台,共演出1000余场,吸引了100多万人次观看,其中包括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芬兰前总理埃斯科·阿霍、爱尔兰总统麦克·希金斯等多个国家政要,成为本届世博会最受关注、最具特色、观看人数最多的节目之一。《哈尼古歌》完成了从濒临失传到走向世界的完美蝶变;

南涧彝族自治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跳菜艺术之乡”,2015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出席伦敦兰卡斯特宫举办的中英创意产业展。受环球音乐邀请,云南南涧跳菜艺术团4名演员为艺术家萨顶顶助阵,在中英创意产业展上献艺,这是南涧跳菜在欧洲的首次亮相。

文化产业谱写新篇

过去一年,云南以创意为先导,以市场为引领,坚持内容为主、特色立足,进一步完善机制实施项目,通过锻造品牌和转型升级,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的文化产业发展。

有一种美妙的音乐,从彩云之南走向大江南北、国际音乐艺术殿堂,这就是源自云南梁河、被誉为“东方萨克斯”的葫芦丝。小小葫芦丝,成就了一方产业:全国葫芦丝生产厂商1万多家,每年生产销售葫芦丝1亿余支,其中云南生产葫芦丝的企业达400多家,年生产200万支葫芦丝,产值近2亿元,带动相关从业人员数万人。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云南葫芦丝已形成了规模化种植、集约型加工、新产品研发、新作品创作、专业化培训、品牌化推广销售和文化交流演艺一条龙产业体系,呈现“井喷”式发展。

通过数代人的“守艺和创艺”,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形成了有充分文脉传承和影响辐射国内外的金、木、土、石、布“五韵盛景”。2015年南博会上,汇集了68家云南刺绣企业和村寨刺绣精品的“刺绣布艺专馆”,精美绚烂,人流不绝,体现了我省刺绣的特殊魅力;以“金木土石布”为主的特色文化产业熠熠生辉,精美的“云绣”品牌、典雅的“云陶”品牌,日益响亮。

第一次进入文博会的葫芦丝、以整体会员单位形式集体亮相文博会的乌铜走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品牌,反映出民族民间工艺品可以成为一大产业的无限潜力;“布尚云南”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设计大赛暨展演,云南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示范村、示范企业、示范街区评选活动,云南玉雕大师评选活动暨玉雕大师作品展、云南省葫芦丝巴乌全国邀请赛、第二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等评选活动,推出一批文化人才、一系列文化品牌、一批知名文化企业,激励起人们为云南文化产业拼搏的信心、勇气和精神;云南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学术研讨会,为云南建设人文交流中心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以昆明憨夯工艺品公司、云南花猫民秀经贸公司、云南三彝扎染公司、红河金易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云南企业生产的民族手工刺绣、扎染、民族娃娃、布艺包、斑锡、斑铜、乌铜走银等特色工艺品已经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成为文化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

文化惠民深入人心

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成为云南文化惠民、文化育民的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省文化厅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及“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省花灯剧院围绕茶马古道题材,以《小河淌水》为题,组织29名艺术创作人员深入滇西茶马古道,体验生活,为2015年新剧目的创作收集素材;云南省京剧院围绕边屯文化题材,为迎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创作以抗日战争为大背景的作品。

2015年以来,省级院团共组织实施了45个创作计划及选题。省文化厅所属艺术院团分别与县级及县以下街道社区和乡镇文化站、文艺演出队等,以单位结对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跨地区等不同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

“中国梦·云南情·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如火如荼地在三迤大地上展开。演出团队翻越过海拔4000多米的迪庆高原,走过4000多米的边境线,在北回归线上的村村寨寨里进行“车轮上的演出”,把可贵的文化精神食粮送到高原各民族群众之中。“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客厅”等惠民演出活动,逐步形成了覆盖城市、乡村、学校的立体惠民演出网络,掀起边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2015年2月,在南屏步行街广场举行的“中国梦·春舞大地”拉开了昆明市第一届春城文化节活动的帷幕,围绕着“我们的节日·百姓的舞台”的活动宗旨,昆明市文艺演出达到2051场,电影放映19场,文体活动22场,书画展14期,观众达到了190余万人次,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政府赠送的文化大餐。

过去一年,云南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文化产业的开拓创新发展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不断增强民族文化亮度与不断提升民族文化高度的新路子。

记者 李成生

循足迹·看变化

 

沧源 民族歌舞的世界魅力

近年来,为擦亮佤山名片,沧源佤族自治县努力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提炼民族文化精髓,创新发展,打造佤民族文化品牌,连续推出了“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活动。通过几年打造,“摸你黑狂欢节”已经成为我省乃至全国保存、挖掘民族文化发展旅游的经典之作,成为展示民族魅力,扩大提升知名度,叫响沧源佤山这一独特的、世界知名的节庆品牌和旅游文化的品牌,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佤族群众增收致富。

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沧源深情唱响了《阿佤人民唱新歌》和《月亮升起来》。“摸你黑狂欢节”引爆了“沧源文化现象”。作为沧源倾力打造、佤山最具民族魅力的原生态狂欢节,“摸你黑狂欢节”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追捧。先后被新闻媒体评为“云南十大民族节日”,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认证为“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接触类狂欢节”、“中国十大魅力节庆活动”,并荣获中国会展界最高奖“金海豚”奖和“最佳狂欢气氛奖”;通过“摸你黑狂欢节”挖掘出来的佤族传统饮食文化“佤王宴”也同时被该组织认证为“世界最长宴席”。

在旅游强县建设过程中,沧源县始终立足佤文化,大打民族牌,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和综合体现,是展现民族文化、进行交际活动、追忆民族历史、表达民族意识、折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认同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形式。这是该县连续数年来不断举办“摸你黑狂欢节”的主旨。

沧源是中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区和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全县17万人口中佤族人口占85%,全县面积244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近70%,气候常年温和湿润,是天然的温室和大氧吧。由民族文化和原生态自然风光构成的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2009年被评为中国20个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之一。为进一步打造旅游强县,丰富旅游内涵,县委、县政府已着手把记录着佤族历史变迁、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积淀着佤民族的古风遗俗,以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手段进行包装,不断丰富和挖掘狂欢节的民族文化内涵。

2013年,沧源自治县紧紧抓住国家、省、临沧市加快旅游发展的政策机遇,紧扣“世界佤乡、秘境边关、狂欢胜地、度假沧源”的品牌定位,作出了建设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决策部署。以生态为核心,以产业为基础,以规划为引领,以创富为目标,用国际理念、国际视野、国际标准,实施旅游开发与城镇、文化、产业、生态、乡村建设和沿边开放融合发展战略,把民族文化与休闲养生度假旅游有机结合,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用民族文化的强大感染力和凝聚力“讲好沧源故事、唱响沧源声音、舞动沧源形象”,真正把沧源建设成为佤族文化的荟萃地、传承地、弘扬地,世界阿佤人的美丽家园。

通过品牌培育打造和宣传营销,沧源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前来探秘,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带来的收入也十分可观。继“佤族千人甩发舞”获上海吉尼斯纪录后,“长达2270米创下世界第一长街宴的佤王宴”又通过世界吉尼斯认证;翁丁佤寨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名列临沧市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首批10个低碳“恒春小镇”创建单位,入选“2014中国避暑小镇榜100佳”,位居第四,入选云南首批2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沧源先后获“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中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2014年7月25日,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中国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咨询会暨创建启动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通过国际旅游学会认证授牌,沧源文化旅游产业的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心里话·捎北京

 

《哈尼古歌》惊艳米兰世博会

2015年10月31日, 云南哈尼梯田农耕文化原生态民族歌舞剧《哈尼古歌》,结束了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半年的驻演,凯旋归国。半年间,《哈尼古歌》共演出1000余场,吸引了100多万人次观看演出。这台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精品文艺节目,成为了米兰世界博览会上观看人数最多的节目之一。同年12月初,这台匠心独具、展现云南民族文化独特魅力的节目,又在冰天雪地的冰城哈尔滨拉开了帷幕。

《哈尼古歌》是200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南岸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以及建水县坡头乡、普雄乡等哈尼族聚居地区。由于哈尼族没有文字,所有文化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来沿袭传承的,《哈尼古歌》的演唱内容,囊括了哈尼族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人文规范、婚丧嫁娶、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方面,贯穿了哈尼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堪称哈尼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为挖掘、整理、传承和推广哈尼梯田农耕文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实施了哈尼梯田核心区及周边传统村落保护和恢复、文化工作者进村入寨搜集整理民间古歌古舞、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现与培养、建立民族文化传习基地、开建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等一系列有效工作,派人专程远赴缅甸、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的阿卡地区(哈尼族在境外称为“阿卡”),将国内已经失传、在阿卡地区尚有保存的哈尼族古老民俗、传统歌舞文化抢救回来。把《哈尼哈巴》《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多声部》、乐作舞等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摄《哈尼古歌》电影……在此基础上,组织《哈尼古歌》农民合唱团、召开《哈尼古歌》打造工作研讨会、举办初级《哈尼古歌》汇报表演、与东方演艺集团合作对《哈尼古歌》进行国际化包装、邀请著名韩国“韩流”派导演金正权担纲《哈尼古歌》编导,共同打造这部表现红河哈尼梯田以及哈尼梯田农耕文化的原生态民族歌舞剧。

经过艰苦的努力,《哈尼古歌》终于出炉,演出剧场采用了哈尼梯田造型的创意设计,大屏幕上播放的是哈尼梯田的画面,演员们的表演就像在梯田的田埂上演出,亦幻亦真。演出现场也设计成了梯田的模样,座位像田埂,地毯似梯田,银幕,演员,观众席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哈尼梯田的恢弘气势和四素同构生态景观、南方稻作文化的艺术展现、人与自然的永恒和谐主题与神秘天籁以及云南哈尼文化悠远质朴的奇特魅力,令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如痴如醉。据悉,该剧将长期演出。

记者 郑千山 李春林 谢进

 

热议·点赞·期待

 

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狂欢节 记者 张彤 摄

 

要用接地气的作品宣传云南

我省正在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怎样保护和发展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有关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观点及建议,为未来发展繁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献计献策。

关键词:云南旅游文化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黄忠彩:近年来,云南在很多方面发展势头良好,其中民族旅游发展在全国来说也算很好的,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向云南。良好的发展前景得益于各民族的和谐相处,“一家多民族、多宗教”的情况在云南各地区都有,所以民族宗教的和谐包容是值得推广的“云南经验”。

关键词:云南民族文学

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尹汉胤:今天的少数民族题材,不单纯是阿哥阿妹的表现,而是融入现代元素,制作精良的作品。我们要用接地气的、充满活力的作品宣传云南。

《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我第一次听到一个民族诸如彝族仅服饰就有300多种时感到非常惊讶和惊喜。云南许多经典的影视歌曲传唱了一代又一代,许多人都是冲着这些美丽的遐想来云南的。土林奇观、民族服饰、牟定左脚舞、彝文元素都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来展现,应该搞土林的摄影展会、彝族文化世界性研讨会等,推出本土作家,在云南文坛树立旗帜性的人物,实现繁荣云南文学的目的。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福泉:在培养少数民族传承人的方式上,云南采取的是政府扶持、民营企业、民间人士的自发培训、家庭传承、“不离本土”的传承与集中培训传承方式的结合等多样化的扶持培训方式。现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面临很多困难,各方要齐心协力,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政宣科科长祁德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才出现断层,令人担忧。建议应把保护、抢救、传承民族文化纳入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对濒危文化还应增加抢救经费的投入,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对独有和人口较少的民族要尽快建立保护区,制订相关条例,对其依法保护。

记者 李悦春 整理

 

云岭时评

找到开启文化宝库的钥匙

刘薇薇

去年5月1日,来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哈尼古歌”亮相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成为2015年中国馆唯一驻场演出的节目,这一古老的歌唱调式由此登上了璀璨的国际舞台;10月,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的“南涧跳菜”艺术团又受邀在中英创意产业展上献艺,“南涧跳菜”首次亮相欧洲……

云南的“文化名片”悉数亮相高规格国际舞台是云南的荣耀。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一直是文化资源最为灿烂丰富、瑰丽多彩的大宝库。从历史上的爨文化、古滇国文化、南诏大理国文化、边屯文化等灿烂地域文化的植根,再到近现代以来陆军讲武堂、重九起义、护国运动、西南联大的历史沉淀,从上世纪初《五朵金花》、《阿诗玛》等电影的无形加冕,再到《云南映象》、《印象·丽江》、《蝴蝶之梦》等文艺演出的绽放,以文化兴省,以文化塑人,以文化载道,已然成为云南最有魅力的存在。

然瑜不掩瑕,虽然当前云南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自信且从容,丰富的文化资源也逐步挖掘并得以开发,但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缺陷,却成为云南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型最大的障碍。比如,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很多产业项目和文化产品依然过度集中在民族文化旅游、文艺表演、民族手工艺制作等传统行业,创意型、知识型、技术型的现代文化创意项目起步晚且步伐慢,加之创新能力羸弱,尚未激发出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再者,文化产品不注重市场包装,市场敏感性不强,且不注重产业链的延伸,配套产品的开发体系不甚健全,很多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和潜力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将文化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支点,通过支点的撬动,文化只有与相关产业的联姻、抱团或是合作,才能激发出更多的火花。文化需要传承坚守,但文化资源却需要充分盘活,助其新生。只有充分认识到我们自身的资源优势,将更多的文化精品从沉睡中唤醒,并通过详细的规划引领、体制机制的松绑创新拓宽其开发路径,通过品牌的个性塑造充实其内在生命,如此,方不辜负脚下这片土地和人民的馈赠,无愧于这个时代的机遇垂青。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