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这一年 民族一家亲和谐共发展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1-16 11:44:52

 

双江县布朗族群众表演葫芦丝 陈飞 摄

▶沧源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陈凤仙

沧源佤族自治县针对部分山区边远群众不通汉语、不识汉字的实际,采取佤汉双语宣传的方法,把习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时宣讲到阿佤山的村村寨寨。当地佤族干部群众正在把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归集到“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实际行动中来。

▶孟连县景信乡回俄村党总支书记岩相

边境山区群众要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坚持民族团结共同发展。一年来,回俄村推行民族团结“宾弄赛嗨”机制,“宾弄赛嗨”是傣语,指傣族与周边其他民族结交“亲戚一样的朋友”。通过这个机制,回俄村特色村寨建设成效明显,群众收入增幅较大,傣家文化得以传承、发扬。这些变化,都说明了民族团结对边境山区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坚信,在习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一定能和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贡山县独龙江乡巴坡村村民木利胜

想起总书记接见少数民族代表的情形,至今都还很激动。我们从山头搬到独龙江边,住上了安居房,有了产业。现在独龙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与以前相比,那是天差地别。我们独龙族人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我们独龙族人民永远跟党走。

▶兰坪县河西乡三界村村民 和庆熙

一年来,村里的产业建设发展得很快,自己种的重楼也开始有收成。党和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很重视,扶持力度很大,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共产党的政策真的没得说。

▶福贡县匹河乡老姆登村村民郁伍林

总书记接见少数民族代表后,我们这里的知名度更高了。一年来,村里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路好了,村容村貌变美了。城里人来旅游观光的多了,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了,只要各个民族团结一心,祖国必然繁荣昌盛。

▶沧源县村民田珍梅

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的来龙养殖场,有圈舍27间,生猪存栏200多头,仅去年,这里就卖出白酒12吨、出栏生猪70头,总收入达22.8万元。“如果不是靠党的民族政策扶持,我这样一个山里的少数民族哪有能力搞养殖场。我还要带着佤族同胞们一起干。”

▶金平县乡顶青村委会主任 李正新

我们村有6个少数民族,拉祜族占三分之一以上。习总书记来云南,关心我们边疆少数民族群众,这给我们的发展注入了强心针。这一年来,我们村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综合开发,人均收入逐步提升,每家每户都住上了新房子。

▶勐海县布朗山乡老曼娥村村民玉罕

去年习总书记考察云南后,政府又加大了对布朗山的扶持力度,你看我家都住上新房了。要是没有“共同发展,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氛围,就没有布朗族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村民一办红白喜事,附近老班章等哈尼族村寨的村民都会过来帮忙,村里也时常住着前来收购茶叶和帮助村民发展项目的汉族干部和商户,推动了山区的发展。

▶基诺山民族茶厂周波

因为秉承着与其他民族弟兄搞好团结,大家共同发展的理念,所以我尝到了甜头。我自小生长在基诺山寨,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学习了茶叶生产技术,获得了更多的销售渠道,如今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2038户基诺族群众共同致富。

▶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乡长、阿昌族干部杨艳

以前,大家想发展但缺乏条件,更多的想法只能停留在理想中。自从阿昌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启动后,不仅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变,今后的产业发展也有更长远、更科学的规划。这次帮扶项目对我们阿昌族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党和国家那么关心我们,阿昌族群众一定会珍惜这次机会,把美好发展的愿景一一实现。 本报记者 沈浩 付雪晖 李春林

谢进 岳晓琼 戴振华 邓清文 王云瑞 刘祥元 整理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