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僧的家园——书松尼姑寺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1-15 10:31:55

书松尼姑寺全景。

坐落于德钦县奔子栏镇书松行政村西南面山坡上的书松尼姑寺是云南省唯一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尼姑寺院,距今已有243年的历史,在云南境内外享有盛名。

历史渊源

书松尼姑寺因坐落于书松村,人们习惯称其为书松尼姑寺,其真实寺名为塔巴林,意为“修行解脱之园”。又因其属于东竹林寺的属寺,亦称东竹林尼姑寺。该尼姑寺修建于清乾隆36年(1772年)。据说是德钦噶丹·东竹林寺第三世扎塘活佛倡建,并为寺院修建购买了地基。在旧社会,布匹从茶马古道上马帮运输到藏区,很稀缺昂贵。第三世扎塘活佛为了修建尼姑寺,用内地购来的手工织成的蓝布交换来了寺院的地基,解决了建寺地基难的问题。

相传,建寺初期,寺院里既没有经师,又没有寺主,难以开展有效正常的佛事活动。有一天,两名空行母化身的女子求拜扎塘活佛为师,扎塘活佛当即同意,帮她们剃度为尼,后来扎塘活佛还为尼姑寺担任主持,一直延续至今。

扎塘活佛是德钦噶丹·东竹林寺的9大世袭活佛之一,扎塘活佛担任尼姑寺的主持之后,尼姑寺也自然变成了东竹林寺的属寺。

噶丹·东竹林寺原名为“冲冲措岗衮”,属噶举派寺院,建于公元1574年左右,后来该寺于公元1677年被格鲁派改宗,更名为噶丹·东竹林寺,意为“成就两利”,通俗的说就是利他利己之意。该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2年,经当地人民政府同意搬迁至现在的书松村南面拥甘顶重建。

1987年,经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尼姑寺搬迁至东竹林寺旧址,并恢复宗教活动,当时政府补助了3.5万元重建经堂。后来,奔子栏乡叶日村支用村民小组的叶日尼姑寺与书松尼姑寺合并,形成了现在的书松尼姑寺。

扎塘活佛曾经也兼任叶日尼姑寺的主持,两个尼姑寺之间有历史的渊源关系,合并起来也是两个寺院的愿望。

据了解,德钦县境内的格鲁派和宁玛派都有尼姑,有入寺尼姑和居家尼姑之分,入寺尼姑按寺院的教规教义管理,居家尼姑具有“终生不留发、不嫁人”的特点。书松尼姑寺里的尼姑均为入寺尼姑。

崭新的大殿。

又逢春天

书松尼姑寺也有过辉煌的发展历史,寺院尼姑最多时达90人。据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前有尼姑78人,1955年有尼姑85人。寺院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尼姑们回乡生产劳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以恢复落实,对于广大宗教界来说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大事喜事,但是寺院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对贫困民族地区来说是难事,也是僧尼们燃眉之急的大事。1986年,第十一世班禅大师视察迪庆途径奔子栏,接见了尼姑寺的尼姑代表,大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为该寺的恢复重建奠定了基础。

1982年,东竹林寺地址搬迁重建后,东竹林寺旧址尚存一座大殿和一些设施。第七世扎塘活佛建议书松尼姑寺与叶日尼姑寺合并后迁址东竹林寺旧址上,大殿和所有设施归尼姑寺使用。扎塘活佛还为寺院赐名为“塔巴林”。

1987年,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尼姑寺搬迁至东竹林寺旧址,尼姑们相继回寺从事宗教活动,当时仅有尼姑23人。据了解,当时,寺院的条件很差,一切都是从头开始,通过政府补助、社会布施先恢复修缮能够满足当时佛事活动的两层高的土木结构大殿,同时,建起了简易的僧舍(一间木板隔成的僧舍住4、5个人)。同年12月2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布书松尼姑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此尼姑寺进一步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保护。至1997年该寺尼姑发展到56人。

作为云南唯一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尼姑寺院,寺里收藏有一批能够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收藏价值的佛像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壁画。2005年,迪庆州统战部门对全州藏传佛教佛教寺院进行调研,在我的调研报告里记载,书松尼姑寺现有128人,大殿1座,占地约225平方米,大殿面阔5间,进深5间,共有16根大柱,大殿周围建筑为尼舍。大殿正中塑有一层楼高的宗喀巴师徒三尊像,左边塑有白伞盖佛母、大摩利支天母、强巴佛、释迦牟尼佛,右边塑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白度母、绿度母、大威德金刚、六臂依护主护法、阎罗王护法、吉祥天女护法、多闻天护法、狮面空行母。大殿四壁绘有清代壁画,左面墙壁依次绘有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弥勒菩萨净土、大悲观音菩萨。右边依次是阿底峡大师、宗喀巴大师、兜率宫、绿度母净土、香巴拉净土、广目天王、多闻天王等。从宗教信仰文化角度考究,这些壁画用矿物质颜料绘制,虽然历经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岁月,但仍然色彩艳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确实是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欣赏价值。

尼姑用缝纫机缝制佛像外套装饰。

现状乐观

今年5月9日中午,我驱车到了书松村驻地,从国道214线分岔驶入新修的柏油路,前行数千米上坡就到了书松尼姑寺。跃然眼前的是宽敞的大殿广场、古老的大殿、崭新的建筑,寺院里面干净整洁,淡淡的檀香味扑鼻飘来,有的尼姑在学经,有的在做饭洗衣,有的在做手艺……寺院里一片忙碌的景象。

据了解,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扶持尼姑寺上千万元的资金,修建起了崭新的大殿外围、静室、食堂、厨房等基础设施。三层静室于2012年初投入使用,投资580万元的食堂及室外附属工程是在2013年初建成后使用。尼姑们表示,在2013年8月迪庆相继发生5.1级、5.9级地震,得益于政府新修建的僧舍、加固大殿等,地处震中的她们有惊无险。

不管新修的静室、食堂,还是加固的大殿,其整体装修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与周边的建筑保持一致,做到了美观大方又保持宗教场所的庄重。来自迪庆州各县和四川省甘孜州得荣县等地的尼姑130多人在这里清净修行,其中有1名堪布(教务主持或掌教师),两名格干钦波(经师),1名格规(执法尼)。

佛事活动是寺院的重要活动之一,有了寺院没有佛事活动就不成为寺院,有了佛事活动,寺院的香火才旺盛。目前,尼姑寺的所有佛事活动都已经全部恢复,几乎每个月都有佛事活动,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斋戒法会和持明长寿修持法会隆重而热烈。举行持明长寿修持法会还邀请东竹林寺的主持和领经师参加。法会的最后一天,由东竹林寺的主持为参加法会的僧尼和信众举行长寿灌顶仪式。尼僧们平常诵读的主要功课与其他格鲁派寺院的大同小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尼姑寺的尼僧们除了遵守教规教义外,还要遵守寺院制定的众多规章制度,纪律很严明。走进大殿的走廊,在走廊的墙壁上整齐地挂满了醒目的寺院民主议事、财务管理、消防管理等规章制度。比如,从严守戒律的角度制定的规章,要求尼姑们不看不利于修行的电视、录像,不可以到婚礼歌舞场所游玩;衣着方面要传统,处世上特别讲忍让,讲团结。还有规定要求,尼姑们出行时结对出门,不要单独出门,这也是传统的习惯。

寺院是研修佛学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尼姑寺十分注重尼姑的经典研修,要求尼姑们不仅要精通藏文,学习《大藏经》等佛学经典,还要提倡学习汉语和英语。尤其是寺院要求全寺尼姑时时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政策法规,做到遵纪守法,爱国爱教。多年来,书松尼姑寺的尼姑们也是按要求,遵纪守法、爱国爱教,为确保藏区社会稳定服务,也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表彰鼓励。尼姑们向各级党委和政府一致表示,她们将发扬“出家不忘爱国,修行不忘济世”的精神,热爱祖国、循规守法、树立正信、追求和谐、服务社会,绝不辜负党和政府的期望,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尼姑在寺墙边学经。

寺院培养佛学人才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云南佛学院迪庆藏传佛教分院以寺院为依托,在全州范围内开办了7个分院,学僧学成后授予初级学衔证书,书松尼姑寺分院是其中之一,政府为尼姑们每人每月发放300元补助。云南佛学院迪庆藏传佛教分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柏林德说,自尼姑寺里开办初级学衔班以来,尼姑们除了平常的学经外,还参加初级学衔班里学习藏文基础知识和佛学五部大论等典籍,组织辨经和考试,不断提高尼僧们佛学造诣,还为佛学院中级学衔班提供生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各级政府一直在提倡寺院开展以寺养寺活动,书松尼姑寺也在不断地尝试着以寺养寺活动。尼姑们除了学好经、做好佛事活动外,还学习掌握一些手艺或者技能,现有两名尼姑卫生员、两名尼姑裁缝、4名尼姑藏医和医算师,能够解决寺内的日常所需。

早有耳闻,书松尼姑寺尼姑们有病看得起,小病不出寺。在寺院里遇到了几位尼姑,正巧其中一位是寺院的卫生员,她叫鲁茸取追,她掌握常见病的诊治知识,平时尼姑们患了感冒、腹泻之类的小病,都由她治疗。她说,现在药品有点贵,她手里有时候缺药,难以满足治疗的需求,希望得到允许范围内的药品,可以及时治疗尼姑们的常见疾病。

走进围绕大殿的新建的回廊,在三楼回廊上第一次看见了尼姑做的手工,几个尼姑在裁剪绸缎,1个尼姑正在缝纫机上忙碌。尼姑们说,她们在做佛衣和柱饰,寺院已经修得富丽堂皇了,但还缺少一些佛衣和柱饰,在空闲之余缝制佛衣和柱饰是她们份内的事,也能了结一下布施的心愿。

尼姑寺开展以寺养寺活动,既能服务社会,又能提高自养能力。懂医的尼姑们为当地群众施药治病,服务社区,不计其数;有手艺的尼姑给群众缝制衣物,得到了信教群众的好评。迪庆州委统战部副部长张红光说,书松尼姑寺尝试开展以藏医藏药和旅游为主的以寺养寺活动,深受当地群众的称赞。(张国华)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