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话·捎北京 王军是独龙江乡孟顶小组村民,王军说,以前不通隧道时,从他家到县城坐车要9个小时,现在2个半小时就到了。(张彤 摄) 南涧苗族妇女杨汝银: “我家日子会越来越甜” 冬日的阳光,洒满苗族山寨。南涧彝族自治县乐秋乡乐秋村委会晒肚皮村苗族妇女杨汝银说到扶贫开发带来的变化,高兴地表示:“我们的日子只会越来越甜。” “前几年,村里人均收入只有700多元,如今人均收入突破4000元。”杨汝银说。据悉,该村有31户118人,人均耕地1亩、林地4.7亩,长期贫穷。自从18个县直单位“点对点”帮扶,实施了农户庭院、活动场所、基础设施、致富产业培植、文化传承保护、村民素质提升“6大工程”精准扶贫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她的丈夫在湖北省打工,儿子在红河州读大专,她在家里发展养殖业,还种了200多棵核桃树。她说:“感谢党、感谢政府!” 记者 庄俊华 怒江农村经纪人欧春云: “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清晨6时起床,上午收货,下午送货,晚上8时回家,这是欧春云一年四季不变的节奏。“虽然辛苦,但增加了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欧春云乐呵呵地说。 欧春云是泸水县大兴地镇卯照村维拉罗村民小组村民,长期以来一家5口靠3亩包谷地土里刨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几年前,通过扶贫技能培训,他成为一名农村经纪人,并通过乡政府在信用社贷到3万元。从此,欧春云每天身背竹篓,穿梭于秤杆、古登等乡镇的农村集市,收购土鸡、蜂蜜、药材等,再拿到六库出售。 经过几年辛苦努力,如今的欧春云年收入能达到10多万元。他家建起了新房,还买了一辆皮卡车用来运送货物,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记者 付雪晖 通讯员 李寿华 昭通李家山村村民李世信: “建房有补助地基全免费” 走进鲁甸县火德红镇新集镇,只见新修的柏油路蜿蜒向前,一栋栋风格统一的小楼排列整齐,这里居住着来自大山深处李家山村的410户受灾群众。 “建房子有补助、地基全部免费。”李家山村老屋基社村民李世信指着自家的两层半小楼介绍道,地震导致老家的房屋倒塌损毁,他和其他村民一起整体搬迁到集镇重建家园。 一年来,县里坚持恢复重建与扶贫开发同步推进,他家最快建好房子、最早入住新居。妻子用一楼商铺开了家小卖铺代销建材,他和儿子在集镇重建的工地上干活,一年下来挣了八九万元。“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李世信说。 记者 沈迅 蔡侯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