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侨居印度噶伦堡的云南中甸籍藏族侨胞马铸材(藏名:荣坤·次仁桑珠),其商贸活动范围主要在印度噶伦堡、加尔各答和中国的西藏、西康、丽江、中甸、昆明等地。当时这一地区虽然远离战火,但他极为关注抗日救亡的国家大事, 并在他的事业活动中,不忘民族耻辱,牵挂国难,并身体力行, 支援抗战。从以下的几件事,可以看到马铸材的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怀。 捐资抗战 全面抗战爆发后,各地商家掀起了集资买飞机支持抗战救国的热潮。马铸材以铸记商号的名义会同恒盛公、永昌祥、垣德和等几家从事滇藏贸易的云南商号,共同集资捐献了一架战机给国家。另外,马铸材还与其它侨领在印度噶伦堡组织了 “抗日月捐”活动,每月带头捐献并向当地华侨及一些藏族同胞募集捐款,再通过当时的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馆献给国家支持抗日。每月募集的款额虽不多,却激励了众侨胞的爱国热情。此项活动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当时负责监督募捐活动的是侨居印度的京商、侨领梁子质,而具体执行募捐工作的是马铸材的长子马家夔。 茶马古道上运送抗日物资 1942年后,日本不但侵占了中国所有的沿海地区,还占领了邻国越南、缅甸。当时,除美国飞虎队空中运输之外,中国西南大后方后勤供应的唯一陆上通道就是现在被称为“茶马古道”的康藏驿道。这条活跃在青藏、云贵高原上的运输线,当年运行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马帮。除最大的藏商邦达昌、桑都昌、热振昌等大马帮外,云南中甸的马铸材的铸记马帮队,是其中重要的马帮之一。马铸材在这条连接滇康藏印的古驿道上经营了数十年,与西藏噶厦政府及西康地区割据的地方势力均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使他有可能在日本封锁中国大后方的艰难岁月里,从印度安全地运送了一万多匹卡基布、药品等各种国内紧缺物资。当年的茶马古道上盗匪丛生、地方势力封建割据严重。铸记大马帮在运输过程中,在西藏地区得到噶厦政府高官动用“乌拉”差役的支持,在康滇两省的藏区则得到势力颇强的中甸地方藏骑武装的保护。他还组织了中甸地区其它藏商的马帮队以扩大运力。能够安全往来于汉藏两地的铸记因马铸材的侠肝义胆和良好信誉而日益壮大。连国民政府军政部的军需处长李值夫都来丽江会见马铸材,计划请他组织一批数量巨大的军需品(主要是军毯及军用蚊帐)由印度经藏康滇驿道输运。几个月后,该军需处长又奉何应钦之命飞到印度加尔各答,与马铸材及由拉萨专程赶来的藏官苏康一起敲定了此项运输计划,后因日本投降而未实行。 国难之中捐资办学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噶伦堡,远离烽火连天的战场。除了早期在那里居住的近两万名藏族同胞及近两千名汉族侨胞之外,为避战火,于1940年间,从祖国内地涌来了许多逃难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同时,还有一些缅甸华侨。一时,华侨社会人口剧增,他们子女的就学成了一大难题,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并泽及子孙后代,马铸材利用他在汉藏两族侨胞中的声望及雄厚的财力,倡议创办侨校,并带头捐资。他还联合张相诚和梁子质两位侨领,又募集了社会上各方人士的捐款,于1941年初创立了印度噶伦堡中华学校。中华学校充分发挥因日寇侵略而流落异乡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作用,以汉语施教,并且兼授英语和藏语。这在国难当头之际,为广大华侨和一些藏胞的子弟提供了中华文化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场所。马铸材爱国兴教之举当时还获得了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奖状。 支持和慰劳中国赴印度抗日远征军 1942年1月,侵入缅甸的日军向缅北进攻,英缅当局请求中国远征军入缅援战。3月间,中国远征军与侵缅日军在缅北激战,解救了被日军围困的整师英军部队。但由于英美盟军配合不力,缅北战役失利。1942年8月,中英盟军撤离缅甸,其中一支中国远征军部队受邀退入英属印度助防。这支部队入印后驻扎在比哈尔的兰姆加整训,并于1943年8月正式改编为中国驻印度军。当时,马铸材便派其长子马家夔与另一侨领梁子质代表噶伦堡的华侨到兰姆加慰问抗日远征军。中国驻印军军长郑洞国将军和师长廖耀湘将军也携随从来到噶伦堡访问。马铸材与其他侨领组织各界汉藏侨胞及中华学校师生热烈地欢迎抗日将领郑洞国及廖耀湘,还设家宴盛情款待廖耀湘将军及其一行,与廖将军建立了私人友情。二十年后的1963年8月,时任全国政协参事的廖耀湘在北京见到马铸材的长孙时,还深情地回忆起那次噶伦堡之行。廖耀湘赞叹马铸材的爱国精神、捐资办学弘扬中华文化之善举,拥戴和支持中国远征军的热情。廖耀湘非常欣赏马铸材诚挚豪爽的人格,并期待与其重逢。可惜此后不久,两位老人都相继逝世,未偿所愿。 (马寿康(香港))(文章摘自迪庆州政协文史委编纂的文史资料第十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