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抗战]焦土松山 浴血重生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7-14 09:09:13

焦土松山

7月5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组从龙陵县城出发前往松山战役遗址寻找烈士足迹。行至腊勐乡境内,远远便望见松山雄踞于奔腾的怒江西岸。其主峰前临深渊,后为陡坡,村庄和旁山伏于脚下,初显易守难攻之势。松山苍莽,云南松密林包裹山体,更添雄伟静穆。

细雨中走进松山,“陆军第8军第103师抗战阵亡将士公墓”静静伫立于松林之前,一旁的两棵榕树虽然树干上挤满弹孔,但枝头仍在抽新芽,结出密密麻麻的果实,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70多年前那场保家卫国的悲壮战役。

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日军于同年5月自缅甸攻入我国,攻陷畹町,占领芒市、龙陵、腾冲,急取怒江,图谋昆明。中国远征军断然炸毁惠通桥,阻敌于怒江西岸。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被切断,中日两军隔江对峙。为重新打通滇缅公路,1944年6月,中国远征军第71军新28师和第8军前赴后继对盘踞松山的日军发起反攻。

“松山地势险要,本就易守难攻,日军占领怒江西岸后,又将松山当做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精心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越发增加了反攻的难度。”顺着拾级而上的栈道攀爬主峰子高地,看着日军精心布防的掩体、母堡、堡垒等工事,听着讲解员华正波的介绍,那些战火纷飞的场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日军在松山的滚龙坡、大垭口、子高地等7个据点,共布防子母堡40多座,并在堡垒外围修建蛛网状交通壕,每个据点既可以独立作战,又能互为犄角相互照应,且伪装良好,而我军冒死强攻,伤亡惨重。但为了夺回失地,中国远征军仍然拼尽全力战斗。地处低位仰射、利用飞机包围式轰炸,甚至不惜肉搏,他们终于拼死攻下黄土坡、滚龙坡、大垭口等阵地,开始向主峰子高地的主堡进攻。

日军的主堡结构复杂,尤其难攻。在飞机、重炮、敢死队爆破都无效的情况下,中国远征军最终选择昼夜轮班在主堡下方开凿了两条隧道,埋入3吨炸药引爆,把日军主堡连锅端起,终于拿下了子高地,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走在栈道上参观战争遗址,心情沉甸甸的。敌暗我明,敌俯我仰,敌人平均年龄35岁,经验丰富,我军平均年龄十八九岁,肉搏山上仿佛还能看到年轻的战士与敌人抱在一起殊死搏斗的场景……

激战过后,松山尸横遍野,草木化为灰烬,处处是血肉焦土。70年过去,一棵棵笔挺的参天大树在焦土之上重新生长出来,人们说,这里的松树高大挺拔,像烈士的英魂一样刚正。

我们在墓碑前鞠躬,向长眠在此的英雄致敬。

守望松山

子高地南侧的小松山上,402尊远征军雕塑静静伫立,他们对着阵阵松涛,永远地守望着松山。

2013年9月3日,由广东雕塑家李春华创作并捐赠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在松山落户,至此,这402尊凝望远方的远征军雕塑群成为了松山抗战遗址的标志之一。

夏装士兵、秋装士兵、冬装士兵、娃娃兵、炮兵、跪射兵、战车、女兵、盟军、老兵、战马、将军、驻印军,13个神形兼备的雕塑方阵整齐排列,以一种肃杀的气势震撼着来人,提醒着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警示世人珍爱和平。

保护记忆,铭记历史,这样的纪念从未间断。

1993年,云南省政府将松山战役旧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松山战役旧址被国家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0年,龙陵县完成了松山历史文物资源普查,并形成普查报告,开始着手进行规划。2011年,国家14个部委联合发文将松山列为第二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14年9月分别被授予云南省海峡两岸交流示范基地、云南·松山国防小镇和爱国奉献·卫国戍边教育基地。

松山抗战遗址管理所副所长邱佳伟告诉我们,这几年以来,来松山参观祭拜的人越来越多,游客构成也从专家学者、老兵后人、大学生、志愿者等扩展到更多普通人,2014年松山抗战遗址公园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邱佳伟说:“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几日每天来访的人数超过200人。”

志愿寻找老兵、慰问老兵,自费收藏松山抗战遗物,民间也以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这段历史记忆。

在松山大垭口村,我们遇到了自费收藏松山抗战遗物的农民杨国刚。这位听着远征军抗日故事长大的地道农民,依靠种植烤烟和打工的微薄收入,20年间已收藏了5000多件松山抗战遗物,其中还包括最著名的“松山密信”。杨国刚说:“做这件事情最初只是好奇,随着收藏不断深入,我发现很多抗战物品都已经被遗弃,就想多为松山抢救回一些珍贵的历史凭证。”

2011年,杨国刚将自己收藏的展品在自家的四合院展出,免费供游人参观,国刚松山抗战遗物陈列馆初步落成。几年间,前来松山祭拜的游人越来越多,陈列馆的人气也节节攀升。今年4月5日,龙陵县政府投资为杨国刚修建了新的展馆,设施更加完备、更加现代化的“国刚民间抗战遗物收藏馆”以崭新面貌迎接游客,仍旧免费开放。

我们到访时,杨国刚的四合院张灯结彩,正支起大锅烧火,热闹非凡,一问才知道是他开办的农家乐要开张。“我想通过抗战文化这个主题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也为收藏提供经济来源。”杨国刚说。

重生松山

离开杨国刚的博物馆,我们参观了“美丽乡村”大垭口新村。曾经的焦土上,具有滇西特色的民居整齐划一排列,村内道路宽敞通达,配套基础设施齐备,且处处可见抗战标识的建筑:景观护墙形如连体单兵战壕掩体、卫生间形如烽火台,文化长廊里还用木板雕刻了有关松山战役的诗词歌赋,每个细节都提醒着后人牢记为民族献身的英雄先烈。

同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两年,考虑到腊勐乡的特殊区位,县、乡两级在新农村建设中,特别结合了松山抗战文化及遗迹、遗址保护工作,做到了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使“古迹为新村增色,新村为古迹添彩”,形成了观光旅游的新亮点。2014年,全乡新农村建设共投入1300多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5520万元,同比增长18%。由于旅游业的拉动,第三产业实现产值1011万元,同比增长24.97%;随着高原特色农业以及黄山羊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农民人均收入也得到不断提高。2014年,腊勐乡农民人均收入达6895元,同比增长18%。

焦土之上,青松挺立。沐浴着和平的阳光,古老的松山正延承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生机勃勃。(云南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