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永鸿 / 文 / 徐文昆 / 图 阿青布的环保之旅越走越远,每年都组织村民自发去清理外转路线的垃圾。 梅里雪山,既是三江并流自然遗产的核心区,又是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公园,总面积为960平方公里,地处滇、川、藏三省结合部,海拔6740米的主峰至今仍是人类未能征服的“处女峰”,也是唯一一座因文化保护而禁止攀登的高峰。梅里雪山和西藏的冈仁波齐、青海的阿尼玛卿山、青海的尕朵觉沃并称为藏传佛教四大神山。此外,他还是雍仲本教圣地,雍仲本教有四大神山之说,主要有阿里的岗底斯山、林芝的本日神山,昌都的孜珠山、德钦的梅里雪山。 正因为如此,每年前来朝觐梅里雪山的香客络绎不绝。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不仅是藏民族的香客,就连来自内地北京、上海及广东的驴友也呈现梯级增长,海外的游客也逐年增多,香客们虔诚行愿劳身苦力、游客们饱览壮美景色,各得其所,梅里雪山外转经路线正成为越来越热络的探险朝圣之旅。蜂拥的人群所带来的生活垃圾一路抛洒在梅里雪山周边的苍松翠柏之下,高寒草甸、干热河谷之间,从云南德钦境内绵延至西藏的察隅、左贡县,200余公里的外转线路成为三不管的垃圾污染带。“有的地带,垃圾多到根本没地方支帐篷宿营。” “你到底是愿意留在那个原始的风景里被人欣赏呢?你还是愿意只做一个欣赏别人、欣赏风景的‘现代’的过客?……”若干年前,著名作家李锐来到香格里拉,在某个草原遭遇到村里孩子们的“收费照相”后,并没有囿于游客的身份抱怨管理缺失乱收费,而是扪心自问,当自然的风光无一幸免地变成旅游项目被经营的时候,已经“现代化”一些人,要求保留原始风景的人道基础是什么?是当地人的贫穷或是藏民族千百年来的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呵护下来的风景中再添上一笔不和谐的痕迹?
梅里雪山外转路线的困境,在时隔多年后也遭遇了这个悖论,得益于原始、封闭的天然美景,越来越多的香客、游客纷至沓来,越来越多的沿线村民办客栈、建小卖部,从原始风景的一部分变成有经济能力走出去欣赏别人、欣赏风景的“现代人”。然而供养这一看似双赢关系的自然生态系统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梅里雪山景区范围内,由于实现了规范经营管理,所有的垃圾能够基本妥善处理,而外转环线横跨滇藏,迪庆的梅里雪山管理局对于西藏境内的线路管理“政出无门”,加之又无专门的经费,沿线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已超出了环境的负荷。势必又影响到香客游客流量进而影响到村民的收入,回到原来的生活,只是风物早已不再。 阿青布,一个土生土长的德钦县云岭乡查里桶村村民,由于该村羊咱桥附近的小庙是传说中取转山的钥匙地方,香客们都会把他们村作为外转始发的第一站。阿青布从小就看着来自五省藏区的信教群众熙熙攘攘朝拜梅里雪山,长大后,自己也虔诚外转梅里雪山。“垃圾污染的情况从2003年以后就开始变得突出,以前没有快餐食品、白色污染,一个十多人的队伍就是两口锅,十来个碗,三石一顶锅,人走灶熄,基本没有不能降解的垃圾遗留。” 而2005年之后,阿青布再去外转,沿途垃圾已经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一方面由于香客、游客暴增,沿途村民和游客大量购置包装过度、不可降解的快餐食品、瓶装饮料,加之又没有固定的垃圾回收装置,导致沿途垃圾遍地,经年累月,散发着阵阵恶臭。 “我们村里的烧香台,从我小的时候就一直用到现在,从来不会有垃圾出现,我们都细心地把垃圾带回来处理,阿尼卡瓦格博在我们的心目中无比神圣,作为神山脚下的子民,我们尊重自然、敬畏神山的”登巴“(公序良俗)不能丢。”回到村里跟村民一合计,大家也非常赞同,33户人家的查里桶,每户派1人,外带村里仅有的20多匹马,专程去清理200多公里外转路线上的垃圾。这一走就是20多天,从海拔1000千多米的干热河谷,到4000多米的雪山垭口,其中的辛苦难以道尽。没有一分钱的经费,家家出人,户户自带干粮,渴了喝山泉,饿了吃点糌粑,晚上露宿山林,顶着炎炎烈日或霏霏雨雪把沿途散落的垃圾一一拣回来。“装到自带的蛇皮口袋里,神山区域内还不能烧,衣物食物垃圾等可降解的就找地方掩埋,塑料垃圾封装好就人背马驮带到几十里远的村庄或找个没有树木生长的岩缝藏好,也没有个妥善的处理办法。”
从那之后,阿青布的环保之旅越走越远,每年都组织村民自发去清理外转路线的垃圾,虽然村民都非常支持,但他的心里却实在过意不去。“别的藏区香客和外来游客跟我们村里请向导的很多,现在交通条件好了,一趟外转7天就可以转完,人家包吃住一趟2000元,转快点,5天也能完成,村民跟着我年年去出做义工,也没有什么收入。” 之后, 阿青布积极向德钦县的环保局、旅游局以及梅里雪山管理局反映,相关部门也给予了精神为主的支持,没有专项的经费,想帮也帮不上,旅游局给了一万元,管理局四处筹措,也只能给村民一点误工补偿,与打工收入相比还是差太多。村民和阿青布都不计较,有补偿也好,没补偿也行,雷打不动地持续着他们的环保行动。用旅游局给的1万元,加上北京游客赞助的几千元,2007年,阿青布请人编织蔑筐垃圾箱近400个,请了6个人花了半个多月,把这些蔑筐垃圾箱安置到德钦、西藏察隅县、左贡沿线的外转经环线上。“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非常突出,特别是国内的香客游客。国外的游客一般会把垃圾随身带走,无论有多长的路要走。只要10个香客中有5个香客能把垃圾放到筐里,我们的工作量就会小很多,不然50个人全年不休去拣垃圾也拣不完,保守估计,环线上还有上千吨的垃圾没有处理,仅在2009年,我们光清理的衣物垃圾就接近百吨。”阿青布说。 风吹日晒雨淋,蔑筐垃圾箱没两年就破损不堪无法使用,阿青布又动起了心思:大车轮胎钢丝胎韧性好,外面又有橡胶包着不怕雨淋日晒,肯定用得久。在梅里雪山景区管理局和韩国友人的帮助下,他到大理寻找能够制作垃圾筐的手艺人,效果非常理想,但价格却高得吓人,一个筐就要72元。筐编好后他四处托熟人免费运回,又发动村民沿途安置更换,500个筐,外加藏汉双语的环保标识标牌,他和村民们人背马驮安置到横跨滇藏200余公里的外转环线上。“垃圾能够得到集中这是第一步,虽然我们可以免费投工投劳,但没有处理经费,垃圾长期这样堆放也不是办法,我最希望的是那些生产快餐、瓶装饮料的企业能够和我们一道正视外转经路线上的垃圾污染问题,哪怕一家企业出个几万元也好。”阿青布说。 “垃圾清理工作很脏很累,有的村民去后呕吐,发高烧,但没有丝毫的怨言,有时我们还要清理外转途中逝去的死者的遗骸,草草垒石掩埋的死者的遗体被老熊和狼挖出来,场面非常骇人,我们都从尊重死者的角度或焚烧或深挖掩埋。好在我们十多年的投入有了回报,现在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的村民也在积极向上反映,要求县里给以支持清理外转线上本乡范围内的垃圾。外转环线上的环境保护好了,游客、香客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都会从中受益。”阿青布说。 10多年间,阿青布和村民们义务清理了绵延200公里外转环线近400吨的垃圾,从河谷到高山垭口,从雪山到草原,他和村民们相信日积寸功,月有精进,点滴之中改变阿尼卡瓦博垃圾围腰的困境。 阿青布其实是个很普通的村民,家中就他和妻子两个劳动力,还要供养两个大学在读的女儿, 2013年5月4日,他在请人翻译环保标识牌的途中摩托车失事,摔断了腿,腿上至今还上着钢板。“我们民族好的传统不能丢,多少人、多少家庭靠着梅里雪山这个品牌过上了好日子。品牌没了,人的信仰没了,总有一天我们会又回到父辈们贫穷、闭塞的处境中,那个时候我们的神山圣湖却再也回不到父辈们山清水秀的当年。我只是一个‘小马达’,在我们的努力下,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和部门关注和参与外转经环线的垃圾污染问题。”阿青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