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相牵一家亲 近日,记者来到香格里拉市上江乡格兰村采访民族团结的话题时,不少村民就回忆起了去年7月10日那场突如其来的地质灾害。村民们都说:“面对灾难,才真正感受到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弟兄姊妹情。” “去年那场泥石流,我家堆满了1米多深的泥沙。而我家又没有劳动力,如果光靠自己清理,半个月都弄不完。想不到大家都来帮忙,仅用了两个多小时就清理干净了。”村民纳姆的肺腑之言,仅仅是去年那次地质灾害,纳西族、傈僳族、藏族及其他兄弟民族挺身而出,生死相依,互帮互助,迅速展开自救、互救,凝聚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亲情,心手相连,共同帮助灾区各族群众尽快渡过难关的一个情景。 去年7月10日凌晨2时许,香格里拉市上江乡突发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不少房屋和农田被毁、被淹。为尽量减少泥石流对房屋、农田等造成的损失,该市各级党员干部和当地及外地各族群众心手相牵,迅速展开救援工作,各族青壮年背着老人、抱着小孩趟过河流,妥善转移到集中安置点。 “兄弟民族有难,我们就应该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各民族是一家人”“来帮我家搬石头、铲泥沙的村民,有的是汉族,有的是白族,还有些我不认识”“大灾面前有大爱,兄弟民族不分彼此互救互助,这种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我永世难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各族群众纷纷道出了心声。 一次地质灾害,见证了各民族兄弟在大灾面前团结一致、亲如一家、互帮互助、坚强不屈的抗灾救灾精神。”(记者 尤祥能) “马脚子”曲扎的幸福生活 半个世纪前,家住建塘镇红坡村的“马脚子”曲扎在茶马古道上赶马吆喝,在崇山峻岭中行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80岁的曲扎一家住在宽敞明亮的藏房里,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谈起赶马生活,曲扎说,小时候家里特别穷,他在五姊妹中是老二,18岁那年,他就成了跟着马帮跑长途运输的“马脚子”。进藏的马帮一般驮着茶叶、粉丝、面条等货物,从西藏回来又驮着鹿茸、藏药以及来自印度、尼泊尔的布匹。 曲扎说,春暖花开的3月,就是“马脚子”们出发的时间,待高原狼毒花开的时候,才是“马脚子”的归期,常常一年就这样走一个来回。曲扎还记得,当时过澜沧江西岸的溜筒江村,要用竹篾编成的竹绳过江,只有18岁的他第一次过江的时候,吓得腿都发软了。他说:“无论刮风下雪,‘马脚子’的任务就是管理好骡子和货物,花2至3天时间,才以翻越一座大雪山或是过大草原,路途越险恶就越想念家人。” 如今曲扎已经四世同堂,他还享受着每年500元的低保金,看病也有新农合,全家9口人生活得其乐融融。曲扎满怀深情地说:“我孙子在不久前买了一辆货车,现在跑长途运输,这比赶马轻松多了。如今国家政策好了,全家人都过上了吃穿不愁的幸福生活。”(通讯员 和金莲 陈义) 鲁茸家的新旧账本 在香格里拉市建塘镇诺西村鲁茸老人家的厨房里,热腾腾的酥油茶香扑鼻而来,70岁的鲁茸老人捏着醇香的糌粑,讲述了他家几十年来家庭账本的变化。 账本上的一个个数据如同水滴,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藏区的关爱之情。在老人的笑谈中,我们感受到在党的惠民利民富民政策阳光的照耀下,雪域高原农牧民的生活就像格桑花一样幸福绽放。 说起这些年来生活的变化,鲁茸说:“小时候,一年能吃到几次大米饭就不错了,现在天天都能吃;小时候,孩子只有过重大节日才穿上新衣新鞋,现在天天都穿着;以前没有通公路,到县城步行要走上几个小时,现在坐车很快就到了……” 在他家的新房子里,泛黄的账本为我们翻开了改革开放以前农牧民的贫困生活。“收入189元,社里分粮多少斤……”鲁茸老人一笔一笔给记者介绍着,“过去真是入不敷出,收入又低,还要缴纳各种各样的税费。”在老人的账本上,30多年前的盐巴、茶叶开支都有。他说:“那个时候,家家都困难,如果不精打细算,到年底就只能喝冷水了。” 2012年藏历水龙新年,鲁茸老人家购置了4000多元的过年物品。老人说:“以前,能吃饱就行,现在不光是要吃饱,还要讲究营养搭配。” 如今,鲁茸的大孙子区扎在州藏文中学读书,每年能领到1700元补助,而他每年也享受600多元的低保,账本上记录着各项惠民工程的实施,每年能领到的补助。鲁茸说:“过去记账主要是为了精打细算过日子,现在记账主要是让子孙后代知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日子是如何一天一天变好的!”(通讯员 永基卓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