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开花的地方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6-15 16:48:14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还有雪山草原、湖泊湿地……香格里拉从原始生态的天籁中走来;黑陶、木碗、氆氇、唐卡,还有迪庆锅庄、尼西情舞……香格里拉从民族文化传承中走来;工业园区、高原绿色产业,还有天路、神鹰通世界……香格里拉从跨越式的发展中走来;民族团结、宗教有序,还有依法治市、惠民工程……香格里拉从政通人和的音符中走来——

 水天一色的纳帕海  市委宣传部供图

核心速读

雪山昂首颂盛世,草原放歌庆繁荣。在这个雪山起舞、江河欢歌的喜庆日子里,香格里拉市以第三届南博会为契机,将于6月19日至22日举办五月民族传统赛马节活动,着力展示更名13年来富裕和谐文明幸福美丽香格里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提升“香格里拉” 这一世界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的13年,是跨越发展的13年,是政通人和的13年,是辉煌灿烂的13年。当人们回过头来审视香格里拉时,惊诧于她的变与不变。

变的是香格里拉已从昔日“数万康人伏越之所”的苍凉之地,迈进了藏区次级中心城市地位,一座具有藏区民族特色的雪域高原国际旅游城市,已在滇、川、藏“大三角”交汇处拔地而起;“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的天路已经打通,“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一条条航线的开通,让香格里拉人乘坐“神鹰”走出了“祖先们一生都没有走完的路”;昔日山间马帮的铃声已渐渐淡出藏乡各族人民的生活,村村通公路已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不变的是澄碧的蓝天、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气势磅礴的雪山、叹为观止的峡谷、蔚为壮观的江河、风光旖旎的湖泊、浩如烟海的原始森林、不胜枚举的珍稀动植物、五彩缤纷的草原(甸)、神秘悠久的宗教文化、美不胜收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节庆、精美绝伦的民族工艺……

今天的香格里拉惠风和畅,今天的香格里拉幸福吉祥。永远的香格里拉,人类理想的家园。美妙的歌声吟唱不尽她的美丽,动人的语言形容不完她的迷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蓬勃发展的香格里拉正昂首阔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发展充满“活力之美”

有人这样评价:“香格里拉的美,主要美在将生态变成风景,将风景变成资本。”

自从美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失落的地平线》一书问世以来,“香格里拉” 便声名鹊起,响彻世界。2001年12月17日,中甸县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后,“香格里拉”从梦幻走向了现实,世界的香格里拉回到了迪庆雪域高原,又从雪域高原走向了世界。

为守护和提升“香格里拉”这块金字招牌,历届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全国藏区第一强县,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精品旅游区”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对藏区的政策,依托自身优势和资源,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开发等方面狠下工夫,努力打造世界级的生态旅游区,以旅游产业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和跨越式发展。

该市在千方百计筹集发展资金的同时,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努力改善城乡综合环境,扎实推进“美丽香格里拉”建设,不断优化投资软硬环境,全力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把加快新型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以“农业稳县、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为发展主题,着力培育“矿产业、旅游业、水电产业、生物产业”4大支柱产业,切实打牢了农业、交通、教育、卫生和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和谐进步、文化繁荣发展、民族团结共荣、边疆稳定安宁、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幸福指数逐年提高的良好局面。

香格里拉人也秉承雪域高原赋予的淳朴与坚韧,自然环境带来的艰辛与砥砺,用勤劳、勇敢和智慧,在边远、贫穷、封闭、落后的雪域藏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3年的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不仅争取了各种项目和资金,还实现了从封闭无名到备受世界青睐、关注的历史性转变,提升了香格里拉国际知名品牌的“硬度”和“亮度”,助推了香格里拉经济社会的腾飞,实现了从贫穷向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随着香格里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国内外游客和客商纷至沓来。来自丹麦的杰克先生情不自禁地说:“香格里拉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这次我带着夫人和孩子来香格里拉观光旅游,感觉香格里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比想象中更美丽,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更富有活力。”

山川呈现“生态之美”

“生态立市”使璀璨的香格里拉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花更美。漠漠草甸、葱葱青山、滚滚江河、静静湖水,香格里拉如此多娇。

1998年国家禁伐天然林政策实施后,香格里拉牢固树立未雨绸缪的生态观,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扎实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切实走出了一条“鱼与熊掌兼得”的生态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发展由“砍树财政”向“看树财政”的华丽转身。

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香格里拉一刻也没有忘记“再造秀美山川”的神圣职责: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游牧民定居及土地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的建设,以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机制及工益林等项目的实施,大大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13年来,香格里拉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了加强。深入实施“七彩云南香格里拉保护行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大力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活动,不断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及时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巩固“禁白”成果,净化、优化、美化城乡环境,全面实现了节能减排各项任务。

尤其是坚持生态与旅游相结合,扎实推进普达措、虎跳峡和巴拉格宗3大国家公园建设步伐,加大环境监督力度,加强城市面山、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项目环保准入,认真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致使各族群众的环境意识、绿色消费意识、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社会蕴生“和谐之美”

拥有17万人口的香格里拉市,境内有藏、纳西和傈僳等9个世居民族和其他民族共25个,还有藏传佛教、东巴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多民族和睦聚居、多宗教有序共存、多文化和谐交融的历史常态,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和谐画卷。

长期以来,香格里拉牢牢把握“团结、和谐、进步”的发展主题,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作为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常抓不懈,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利益共享中实现和谐、在民族团结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宗教有序中实现和谐、在创新管理中实现和谐,创造了在维护祖国统一前提下各民族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彼此认同和友好相处的全国性示范。正如机关干部达瓦此里所言:“和谐始终是香格里拉的主旋律。民族的多样性,必然呈现文化的多元性,不同信仰的人们互相尊重,彼此包容,才形成了今天和谐幸福的民族大家庭。”

为努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香格里拉把发展作为解决自身所有问题的“金钥匙”,不断筑牢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把民族工作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把着重培养和大胆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抓手,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使全市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宗教有序的良好局面。为此,香格里拉也先后荣获了“全国双拥模范县”、“全省文明城市”、“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和“全省甲级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

百姓笑出“幸福之美”

“天更蓝了,山更绿了,路更宽了,城更美了,人民生活更幸福了。”这是当地各族群众眼中的香格里拉,也是南来北往的游客及客商们眼中的香格里拉。

“自从我家搬进宽敞明亮的保障性住房后,一家5口人生活得很幸福。我每月还领着养老金,孙女上学不花钱,茶余饭后,走在平坦整洁的街道上,心里感到十分舒坦。”76岁的央宗老人的心里话,仅仅是香格里拉13年来“基点是民意,亮点是民生”工作的一个缩影。

昔日的香格里拉,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行车一条道,购物一家店;如今的香格里拉,楼房林立,街道宽畅,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浓郁的民族风情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们的脸上写满喜悦,洋溢着幸福,传说中的香巴拉理想境界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群众的笑脸,是对香格里拉更名13年来的最大褒奖。教育实现了集中办学,实施了“两免一补”和藏区高原农牧民学生助学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基”通过国检,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医疗卫生实现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全覆盖,农民健康工程进一步实施,规模以上村民小组有医疗点,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在文化上,坚持把保护、传承、弘扬和繁荣文化作为建设藏区第一强县的重要内容抓实抓牢,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夯实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极富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文化站、文化室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雪域高原、河谷江边的村村寨寨,彰显着香格里拉的文化底色;在“三农”上,率先实现了农牧民零税、零费、零负担和农村特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各类保险参保人数超过了15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100%,新农村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更加丰富,工作更为扎实。

如今,光缆传输、程控、移动电话已拉近了香格里拉与外界的距离;电脑、宽带、电视、空调、轿车这些昔日的“奢侈品”,已与香格里拉寻常人家的生活结伴而行……

香格里拉的发展是“海拔三千三”的发展,香格里拉的进步是“从封建农奴制脱胎而来”的进步,发生的巨变离不开17万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香格里拉更名13年孜孜以求的光荣与梦想,披荆斩棘的探索与追求,让香格里拉步入了全面开放、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13年,一个懵懂的孩子已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少年。而在香格里拉这片曾经升起过“兴盛番族”之光的神奇热土上,香格里拉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正以更加壮美的身姿,豪情满怀地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建设富裕和谐文明幸福美丽香格里拉,共同谱写中国梦香格里拉篇章。(云南日报 记者 尤祥能)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