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藏族村的爱心接力“在线”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4-27 16:00:50

村民们看望白迪老人并跟他说说心里话

1个不幸的家庭,父母和两个妹妹先后离世,家里仅剩下一位瘫痪在床的孤寡老人。

8户好藏民,在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身陷绝境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随时守护在他身边不离不弃。

在地处滇川藏交界处的德钦县羊拉乡羊拉村委会毕龙村民小组一栋两层楼的藏式民房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幕幕爱心接力“在线”。

家庭恶梦 接踵而至

4月4日清晨,46岁的农布把早饭做好后对爸妈说:“今天轮到我们家供养白迪叔叔,我要送饭去了,你们趁热先吃。”农布便带着热气腾腾的猪肉、馒头和酥油茶来到白迪老人家,但见白迪老人还躺在被褥里睡觉。他就轻轻地敲敲门说:“叔叔,饿了吧!”他看着老人吃得津津有味,问道:“叔叔,午饭想吃点什么?”白迪回答:“想吃点菜汤和米饭。”

因为农布是羊拉村委会主任,他要赶到村上去处理一些村务,便吩咐妈妈:“中午煮点米饭和菜汤,再捎上一壶酥油茶给叔叔送去。”谈及白迪老人一家的不幸遭遇,农布眼睛都湿润了。

1954年的一天,在毕龙村民小组的一栋藏式土掌房里,白迪“呱呱”坠地,夫妻俩看着襁褓中的婴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可是,白迪刚满两岁时,父母喜笑颜开的脸上却堆满了愁云:“别家的孩子2岁已经能跑会跳了,怎么自己家的孩子连最简单的爬行都不会?”

父母发现小白迪下肢萎缩,与发育良好的上身极不协调,母亲就把出生不满周岁的女儿交给体弱多病的老人,背着小白迪翻山越岭来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先天性双腿残疾”时,父母都惊呆了。母亲痛哭流涕地说:“这孩子怎么命这么苦呀!”父亲欲哭无泪,因思虑过度,才过了一年就撒手人寰了。此时,身怀六甲的母亲就带着他和妹妹相依为命。

真是屋漏偏遇连夜雨。他的小妹刚出生不久,才1岁多的大妹也因病离开了人间。虽然家庭生活十分拮据,但在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下,兄妹两茁壮成长起来,一家3口过着温馨的生活。白迪说:“我小妹长大后,既能帮助母亲分担家务,端饭到我床边喂我时,还随时逗我开心。”但是,这个不幸的家庭恶梦又接连来袭——1989年冬,小妹因病又闭上了眼睛;积劳成疾的母亲在喂猪时,不慎从楼梯上摔下来,造成左脚粉碎性骨折,留下终生残疾,并丧失了劳动能力。

农布把在屋外晒太阳的白迪老人抱回家

真情悠悠 接力相守

正当母子两身处窘境之时,村里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全村8户人轮流负责照顾两母子每天的生活起居。天亮时,送去热腾腾的酥油茶;太阳出来后,把白迪搬到屋外晒太阳;早饭、午饭、晚饭自家吃什么就送去什么。

2003年春节前夕,白迪的母亲也走了!当时已满49岁的白迪,看着母亲冰冷的躯体彻底陷入了绝望:“我唯一的亲人都不在了,我这个废物还活着干什么。”全村男女老少一边来帮他料理母亲的后事,一边安慰他:“我们全村人都是你的亲人!上世纪大集体时代,你爸因体虚无力,村里安排劳动,总把你爸安排在老人组,不参加青壮年组做重活;你外公丧失劳动能力后,也是我们村里人照顾他。你担心什么,只要我们有吃的,绝对不会让你饿着。”

但是,全村人看着半身瘫痪的白迪犯愁了!因为家家户户生活都十分困难,农忙又不能耽误,家里的老人还要赡养、孩子要读书……“无论我们怎么困难,大家一定要有信心把照顾白迪家的爱心接力棒延续下去!”这是全村8户人开会讨论时发出的铿锵誓言。大家多次商议,决定全村一个星期一户轮流赡养白迪。而白迪居住的房子因年久失修,已形成危房,为让他住得更舒适、安全,村组干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以村民义务投工投劳,政府出钱的方式,为白迪建盖了藏式两层土木结构的新房。

由于该村民小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靠外出务工,青壮年劳力农闲季节均外出了,家里仅剩下老人和妇女儿童,要照顾好白迪,大家又犯难了:白迪身体比较强壮,因下身瘫痪,自己又不能翻身,也穿不了裤子,还要有人抱进抱出、端屎接尿,对于村里的妇女来说,照顾他有些不方便。为此,全村妇女召开了妇女会,重点讨论“伦理、羞怯”等问题。“老人很可怜,一定要照顾好他!”“他都这样了,我们不管谁管?”“他是一个患痪在床的人,我们如果讲面子,那怎么能照顾好他。”大家七嘴八舌进行一番讨论后,67岁村民桑拉说:“我们村交通不便,不等于照顾瘫痪的白迪不便;信息闭塞,不等于关闭了我们照顾孤寡白迪的大门;条件再艰苦,也不能苦了可怜的白迪。”

翻身、擦洗、排便、喂食……全村妇女不怕脏、不怕累,更顾不上害羞地每天都重复着相同的事情。除保证一日三餐外,早上还要给他生火取暖,抱出去晒太阳;下午太阳落山后,又把他抱进屋;夜间还要去看看他有没有盖好被子,柴火灭了没有,并询问他冷不冷,需不需要送夜宵。

农布指着屋内一个小坑说:“以前,我们抱老人在那里方便。”又指着一个盆子说:“现在,我们拿盆子接了送出去。”白迪略带羞愧地微笑着说:“这几天,我大小便失禁,我们村从乡卫生所退休的阿取帮我量血压诊断后,送药来给我吃;‘亲戚们’也按时给我送来了我喜欢吃的肉汤泡米饭,还每天帮我清洗裤子,真是给他们增添了不少麻烦。”

在满足老人有饭吃、有衣穿的同时,村民们还给予他精神上的抚慰和关怀。全村46人都遵循着一个良好的习惯:无论谁外出务工,或小孩出远门上学,也不管路多远、事多忙,都会自觉地到白迪老人那里道别,告诉他要出去办什么事,什么时候回来,叮嘱老人要安心生活。农闲时节或者晚上,天天都有人去陪伴白迪老人聊天、拉家常、说说心里话。

矢志不移 永不言弃

尽管该村民小组村干部换了一届又一届,但不换的是与白迪老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笔记本及不离不弃守护他的村民。

为了管理好残疾人救助金、孤寡老人补助等收支账目,村里还特意找来一本笔记本,记下了老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笔记虽然记得不那么规范,但从密密麻麻的记录中不难看出全村人的大爱之心。村民小组长品楚说:“由于白迪老人已丧失行为能力,大到好心人给的钱和东西都要仔细记录在笔记本上,小到每家的照顾情况好坏,送来的饭菜合不合老人胃口,老人病了买什么药,一日三餐及取暖、翻身等情况都要一一记录在案。到年底召开8户家长会时,以此作为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依据。”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8·28”、“8·31”地震发生时,该村各家的房子均摇摇欲坠,亲人也尚未脱离危险,但村民们首先想到的是白迪老人。全村青壮年不约而同地跑到老人的房子里,冒着余震把老人抱到比较安全的地方。老人噙着泪说:“先救你们家的老人和孩子,不要总是为我担心。”

在过去几十年间,白迪一家人的生活,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始终牵动着。县残联优先为他办理了残疾证,让他享受到残疾人待遇。该乡党委政府为了减轻毕龙村民的负担,多次派人来接白迪老人去县敬老院或康复中心。可白迪老人流着泪说:“我到哪里,哪里就臭哄哄的,还是呆在这里好。因为村里人像亲爷爷一样照顾我,我去什么地方也没有这里舒服,我哪里都不想去。”

村里人得知县里准备接白迪老人去敬老院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他已经是我们的亲人了,我们舍不得他走,我们愿意永远照顾他。”谈及全村人怎么照顾他时,白迪举起大拇指:“村里个个是善人,在做善事,我无力回报,但愿他们个个平安、健康、长寿,生活越来越美好!”

该村民小组78岁的军米老人说:“几十年来,我们村悉心照顾自幼瘫痪的白迪一家三代的爱心接力棒从来没有中断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一古训已被村民们变成了村训、家训不断传承下来。现在,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16人,大家都在儿孙们的敬孝下颐养天年。 ”

羊拉乡党委书记立青农布说:“毕龙村民小组8户46名村民让爱心接力一直‘在线’的善举,不仅传递了仁爱、和谐、友善、助残的正能量,而且还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了中华民族大爱无言的和谐之美,谱写了最美藏乡邻里和谐一家亲的时代篇章。”

记者尤祥能/文 通讯员阿扎/图(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