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基卓玛 余丽芹 2014年12月22日,以“中国梦·和谐香格里拉”为主题的香格里拉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在省文化馆开展,展出的100多幅作品吸引了近万名观众。一幅幅摄影作品,通过真实、直观、独特的影像语言,把迪庆神奇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尽显无遗,还展现了近年来新迪庆经济建设、城乡面貌、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这次影展集中展示了香格里拉摄影家协会余江、周世中、老黑(孙永宏)、郎批、李志刚、赵天祜、李勇、林森、和堂、张建国、张翔、王建刚等十二名本土业余摄影爱好者的作品,他们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商人、有的是农民。摄影对他们来说,专业或业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热爱迪庆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用一个个瞬间记录着大自然之美,诠释着他们心中的香格里拉。 同一个爱好,同一个梦想,在周廷铎(已故)、罗锦辉、杨学光、和桂华、方震东、何建华、徐勇涛、李林、李东红、泽仁平措等一批老摄影家的带领下,迪庆爱好摄影的人越来越多,优秀的照片也层出不穷。本期,记者采访了几位活跃在各个层面的摄影人,通过他们的镜头,走入他们的内心。 余江 1月10日,香格里拉第一场大雪如期而至。连续两天的降雪,整个香格里拉县城安静地覆盖在皑皑白雪下。早上八点,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薄雾,照在松赞林寺的金顶时,在深至膝盖的大雪中,余江已经守候在最理想的摄影位置,按动着快门记录下这一刻的光影。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奇妙的光影变幻、赋予高原展现千变万化的美,十多年的摄影爱好经历,余江对迪庆各个景点的拍摄角度、季节和气候变化、光线都已经十分熟悉,在这期间,他有过独自驻守雪山多天,在野外饥寒交迫靠牧民款待回到县城的故事,但他还是迷醉其中。“在我心里,摄影已经不光是一般意义上拍出漂亮的风光照片或者简单的记录,透过镜头,我学着走向自然,感悟自然,去寻求自然的造化,让心灵归属于一种像雪山、大江、大地、草原那般沉静而拥有定力的状态。” 或者是小的时候有过爱好绘画的经历,加上男孩子对机器的天生敏锐。第一次接触相机时,余江对那个镜头里的世界好奇并被吸引。开始只是借用朋友的相机,一次偶然投稿参加州群艺馆举办的摄影作品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后,如同得到鼓励的孩子,趁着兴头,余江贷款买了相机,一发烧就十多年:“摄影已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的时候,相机就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你自己也随着镜头,看到那个去除浮躁、回归本真的世界。” 刚开始时是没理由的喜欢,从入门,到上手,到执着,再到随心收获快乐,随着时间的积累,余江对摄影的理解也慢慢不同。 “通过摄影,学会做人,通过摄影,了解世界,了解大道,了解人类的智慧。只要你用心,你就能不断发现新的东西,拍摄到好的作品,不断呈现给人们。”快乐摄影,是余江这些年的心得。 2011年,余江步入四十不惑之年,也是他爱好摄影的第十年头了。这一年,他坚持做了一件事,每天,用一部相机和一个焦段的镜头拍摄一幅图片,配一段人生感悟,记录他的2011年。四十岁对每个人都是一个重要的年龄段,可以说四十岁也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余江和众多跨入四十岁的人一样,有着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困惑。就在那一年,他不断地坚持和靠近着,慢慢地将“用相机表达的艺术渴望”、“为摄影而摄影”转变成“使相机成为身心的一部分”、“用摄影修行”,最后,他在其中尝到了超脱的喜悦。 岁月留痕,人生留影。《图记·我的2011》成为余江超越自己的里程碑。曾经刚硬的人,在时间磨练中,在摄影的洗礼中,渐渐呈现朴素,清淡,平和。这条规律在余江身上得到印证,对自然大道的思考,对迪庆高原的热爱,对佛学的喜爱,生活不断删减和简化,心得到安详、沉静,这些,都慢慢渗透到余江的摄影作品中,不张扬地展现着浓浓的个人风格。 虽然自己不断在学习和创作,但余江说,迪庆摄影团队整体水平的高才是真正的高。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人也热爱起了摄影,如今,每隔一段时间,周世中、老黑、郎批、李勇等这群摄影爱好者就会聚会探讨摄影,一起探讨技术、交流心得、观摩作品、结伴创作,在创作中竞争,在竞争中进步,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目前,余江的作品已多次在《大众摄影》、《摄影之友》、《中国摄影报》、《民族画报》、《人与自然》等报刊杂志中发表和入选各类画册。可余江觉得,拍了十多年,真正让自己十分满意的作品至今还没有。但他自信地说,这也是激励他不断创作的动力,好作品的诞生也与其他事物一样是因缘聚合而成,也许某一天当各种因缘成熟的时候,自身修养加上不断学习和拍摄,好的作品也就会水道渠成,自然诞生。
周世中 周世中是一个特别的拍摄者,一些人把他和一个称呼联系在一起——农民摄影家。跟随泽仁平措走出来的周世中,他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同时也有足够的自信记录和展现身边的变化。他将镜头慢慢从湖光山色拉到文化传承,他的照片有个特点—— “大场景、大画幅,大气势”,在周世中的照片中,生活本身缓缓流淌出来,像一道道小溪汇成江河,带着清澈透明的光亮,带着草木自然的芬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香格里拉。一个民族真实的心态和对自然的描述,为生态摄影注入了极具人文价值的文化内涵。 从小放牧长大的周世中,在泽仁平措的影响下接触了相机。2004年开始,摄影变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周世中用照相机延续了他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他用一幅幅安详宁静的画面记录下来家乡环境的一次次变迁。 刚开始学拍照时,周世中自己没有相机,都是借朋友的,到了2005年,他贷款5万多元买了第一台尼康D2x和2个境头一个闪光灯。到2006年又买了一套大画幅林哈夫4x5胶片机主打风光,当时曾有外地圈内人士说:“一个藏族农民玩什么大画幅?”2008年,大理国际影会展出了周世中10幅大画幅香格里拉风光作品。影展结束时,得到了原中影协党组书记李前光先生的高度评价,而那个曾经打击周世中藏族农民的圈内人士,也心甘情愿做了周世中的徒弟。 这几年不断拍片,周世中走访了香格里拉的很多村落、寺院和神山圣湖。而西藏,周世中也已经去了十多次。 “我爱大自然,她不仅养育了我和我的亲人,还养育了万物众生上亿年。她宽阔的胸怀似乎告诉我渺小与伟大的真理。我拍片子也一向顺其自然,最大限度地抓住身边的摄影资源,客观地了解拍摄对象和心平气和地观察世界。”朴实的语言,正如朴实的周世中。一些片子,他在心里先有构图,然后去等,有时候一等就是上百次,甚至几十天,他觉得还没把香格里拉拍够,拍到那个心里最美的香格里拉。采访结束时,他说:“摄影给我带来了和谐、健康、快乐,就像一个广告词——60岁的身体,20岁的心脏或20岁的心态。我将一直奔走、记录,捕捉很多稍纵即逝的瞬间……”
| ||||
老黑 说到老黑,好多人都称呼他为“彩虹哥”。2013年,他追逐彩虹的照片,一经微信朋友圈发出,转载率高达上千次。各种彩虹与雪山、湖泊、草甸、古寺各种场景的照片被他展示在微信的朋友圈中。功夫不费有心人,2013年10月5日,香格里拉上空最漂亮的双虹被他记录到影片中。照片中,两道彩虹横跨蓝色天际,转经筒、大龟山、月光广场与彩虹遥相呼应,茶马古道重镇独克宗古城在吉祥盛世中的和谐安宁在他的照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古寺祥虹》在省文化馆展出的“中国梦·和谐香格里拉书美影展”中广受好评。 老黑的名字叫孙永宏,在香格里拉县林业局工作的他,留职创业从事经商,2005年,在杨学光等人的影响下喜欢上了摄影。在林业局工作的老黑,迪庆的山山水水对他来说都很熟悉。但迷上摄影后,透过镜头去看熟悉的山水,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为了能让固定的风景和随时变幻的自然现象很好地结合起来,老黑经常花很多的时间去一个地点蹲守,心里思考着怎样才能把瞬间的美丽记录得更好。这么多年了,他一门心思拍的都是风光片,偶尔也涉足民俗片。用过的第一台相机是尼康D80,后来陆续换过尼康D200,擅长用佳能系列相机,用得最长时间是佳能5D2。从喜爱拍摄到专注,十多年了,能让老黑自己满意的片子很少,他说,“对于今天社会里的人们来说,拍照就像打电话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一件轻而易举的行为。摄影就是利用照相机把生活中的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框取下来,带给自己一个美好的回忆和拍摄过程中的快乐。其实摄影是一门艺术,它源于生活上的写照。给人们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表达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或者事物美好的一面。” 相对拍摄纪实和人文,老黑对拍摄风光更有感觉、更能找到灵感,他说,每每面对大自然时会觉得身心放松、情绪愉悦。特别喜爱无人涉足的荒野,那种原始自然的气息会触动心灵。老黑的照片很少参加比赛或者投稿,他说摄影只是个人的快乐摄影,不是说只是寻找个人的快乐,他希望摄影带给自己快乐的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通过拍摄的图片分享到美,从感受美中享受到愉悦、产生快乐。这就够了。 郎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形容的人生三个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简短的几句词,道出古今往来的人成长的三个境界。对于摄影,郎批觉得也有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看山是山是忠实记录层面,看山不是山是抽象记录层面,看山不是山是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境界修为重新赋予事物本身之中的层面。 从小在香格里拉县东旺大峡谷长大的郎批,17岁就参加了工作。最早接触的是胶片相机。1995年,刚参加工作的郎批拿着相机去牧场看望奶奶,那时,他用手中的胶片相机为奶奶和牧场上的帐篷拍照。如今,那些以前满地长满蘑菇,随处可搭建帐篷的牧场,已经修建起一排一排整齐的厂房。在开始接触相机时,郎批心里没有更多的想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郎批对摄影、人生、世界有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摄影当然是愉快的,但不能仅仅停留在快乐上,每个人对这个社会都有一种社会责任,比如保护社会生态环境,记录民风民俗。 爱好能带给人快乐,但当处于瓶颈状态的时候,摄影也让郎批困惑:“在摄影创作过程中最困难的是将想法付诸于行动的过程,每当创作一个题材的时候,往往想法很好,思考也比较成熟,但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会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这种感觉常让我很苦恼。”十多年来,郎批一直钟情于风光摄影和人文风情记录。“大自然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四季更替、花开花落、风起云涌、月缺月园、日出日落……风景就在自然中。在变化万千中等待着你去发现、感悟和摄取。从内心深处去真正热爱大自然、从中去感悟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从摄影中可以悟到很多东西,也可以产生很多的思考。对于一个真正热爱摄影的人来说,摄影可以安慰心灵、让人得到依靠,有时候甚至可以支撑起生活的勇气。人有时候是很孤独的,即使你在人群中,这样的感觉也会很强烈,你会需要用什么东西来靠一靠。也许受喜爱事物的遣使,是因为孤独才会产生和寻求一种依靠的东西来支撑。”摄影对郎批就是这样一种感觉,现实与理想之间需要某种东西来平衡,也许潜意识中喜欢摄影也是由此引发的。 有人评价郎批的摄影作品安静凝练,耐人寻味,技术精熟却不炫技、对生活理解深刻却不故弄玄虚。“我拍片是为了让心灵安静下来”,郎批说,“对于风光摄影或者纪实摄影,我认为摄影题材不分高下,内容不分大小,只要是有思想的影像都沉淀着安静的力量,我愿意把感动我的那份美好,用镜头记录下来,分享给观众。 王石宝 在南方电网工作的王石宝,2013年开始接触摄影。在学校学过画画的他,对构图有自己的见解:“有人说,爱摄影的人有三只眼睛,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发现别人所不曾留意的美好的瞬间。”他总是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几分光彩,把摄影的实践经验和对人生、对事物的思考揉和在镜头里,凝结于作品中。 王石宝觉得,影片可以保存记忆直到永远,让记忆成为永恒。在摄影中,他感受到观察细节带给自己的改变,“这是个很神奇又有趣的转变,忽然你会留意到光线、形状、色彩、质感、人物、建筑、树木、花朵……当你成为摄影师,你身边所有事物都会变得不一样,你的观看方式和以往有变化。在透过镜头的观看方式中,必然会找到很多日常生活平时不为注意的美。 在作品《岁月》中,一位80多岁的彝族老人闭着眼睛抽着烟袋,她的纹面在飘渺的烟雾中如梦似幻,王石宝用光影把老人的一段往事透过图片告诉读者。从拍摄第一张照片,到对摄影的发烧,从一个业余的摄影爱好者到走向自觉的摄影生涯,是摄影改变了王石宝的生活,是摄影给了他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众多平凡人一样,王石宝遇到一些生活上的难题。他说,起初爱好摄影只是好玩,但入门后,观看世界的方式有些改变,人生也变得豁达起来。 王石宝将整个身心投入了这片让他为之沉醉的光影世界。全身心感受变化多端的周遭世界,热爱自然中充满神奇的奥秘。渴望以更新的角度去观察人、环境、以及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虽然入门时间短,在2014年的南方潮摄影俱乐部年度照片大赛中,他选送的香格里拉系列组图获得奖项。 采访时,王石宝腼腆地说,“从毕业到参加工作,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好好读书了。但爱上摄影后,自己又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为了把心中那个美好的景象用镜头记录下来,接触摄影开始,他每天坚持读一篇名摄影家的摄影心得。 摄影带给王石宝的生活一些改变,王石宝说,“一天一眨眼,必定一生也如此。随着经历的事多、身体的老化,后悔和烦恼也会随之增多。如果我们能够提前该珍惜的珍惜,该放下的放下,该学习的学习,也许老来更充实。如果最终有一天,我们能放下名利和爱恨,回到生命最初的简单和快乐,那么就会拥有无悔无憾的人生体验。只要善于发现,淡然平和,保持真善美,那么,无论处于生命的哪个阶段,属于我们的风景终会出现,都可以拥有快乐和幸福。幸福快乐全在自己心里,透过镜头,你会感到,幸福就是朴素,安稳。” 李勇 70后的李勇职业是公务员,喜好摄影、徒步,喜好拍黑白图片,在他的镜头中,他用自己的思维褪去复杂的色彩,简单的黑白照片主题鲜明。如今,他拍摄的《那些城、那些人》已经整理到二十多辑,而路人、街景都是他镜头里的主角。 “其实,在别人眼中一些无意义的东西,在我眼中却觉得很有意思。”存在感是李勇想通过黑白影像来表达的主题,喜欢摇滚的李勇用自己拍摄的黑白照片做了好多主题,窦唯、张楚、何勇的一些歌曲,被李勇的照片诠释出别样的味道。 作为一名70后,李勇的摄影从关注社会角落的生存状态和从社会个体的独特视角,延伸到群体形象的架构,展现了这个时代成长变迁的故事人物以及凸露的或需要关注的一些社会性问题,在单反相机光影交叉的艺术冲击力下尖锐深刻地将形态或问题的内核鲜活地呈现给读者,表达出一种理性的人文关注,同时用艺术手法的拿捏让作品生动起来。 李勇说,觉得用影像记录生活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速食文化充斥的时代,在全民都是摄影家的时代,他希望用自己不一样的视觉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一些认知,并把这些认知通过影像的方式传达给周围的朋友。他第一次用的相机是国产珠江S201,用过的相机有尼康D200,松下LX3。目前用的是索尼A65。 李勇目前比较满意的一张照片是在外转卡瓦格博途中拍到的崖刻,刻的是有关藏传佛教的经文和佛像。他把这组照片命名为《铭刻》。他说《铭刻》看似简单的一组岩画,却将高原民族几千年的信仰传承解说至今并铭记于心。也许这些岩刻会随风雨侵蚀而不复存在,但铭记会让这些记录在心中世代传承。他希望读者能从他拍摄的照片看到照片背后的故事。 周志旺 周志旺是湖南永州人,2006年来香格里拉定居,供职于迪庆供电局。2012年开始爱上摄影,第一台相机用的佳能40D+ 24-70mm 2.8L镜头。现在用佳能550D和佳能5D Mark II+17-40L 28-135镜头。 由于工作的关系,他经常拍摄新闻图片,由此第一次接触到单反相机。迪庆的高原风光被誉为天然摄影棚,每天都生活在优美的画卷里,渐渐地,周志旺喜欢上了摄影,开始用镜头观察世界。2012年,周志旺省吃俭用,购置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单反相机,机不离身,走到哪,拍到哪。一方面,他大量阅读摄影书籍,研究构图和用光;另一方面结交摄友,不时组织采风,在实践中学习。找到了爱好,内心就充实多了,他多次徒步雨崩和一些藏族村落,2013年登顶巴雪山,带回了很多漂亮的照片,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这样的生活方式,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培养了观察能力。现在的周志旺,进入奔三的阶段,不仅在脸上留下了高原红,人也成熟了许多,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想要现在多积累素材,将来出书。回望来到香格里拉的8年,五味杂陈,他说很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工作中忙忙碌碌,生活中有滋有味。 在QQ空间里,周志旺建立了“眼中的香格里拉”摄影册,每天都有很多粉丝查看他的相册,给他点赞,浏览量过万了。他还开通了香格里拉微闻公众订阅号,美景吸引了很多朋友,纷纷表示来香格里拉时一定找他做导游。周志旺用镜头记录着自己眼中的香格里拉,传播着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说,香格里拉不仅仅是个地名,更是一个温暖的精神家园,只要自己能打开心扉,香格里拉对任何人都是宽厚包容的。 对于摄影,周志旺认为,摄影跟书法很相似,写字就像做人,不同的人生阶段写出来的字形态很不一样,心情的好坏也会影响章法结构,摄影也是一样。一张照片除了好看,还会映射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同样的场景,不同的人,拍出来的画面大相径庭。一句行话,重要的不是相机,而是相机背后的人。第一次让周志旺心动的照片,是拍摄梅里雪山的日照金山。据说能见到卡瓦格博神山真容,就是个善良、虔诚的人。周志旺第一次去就看到了日照金山全景,那天他激动得不停按快门,看着金光一缕一缕地盖过雪山,也就短短几分钟时间,整座山峰就洒满了阳光,接着是流云飘飘,千变万化,简直是目不暇接,他恨不得身边有好几个相机,有不同焦距的镜头,这样就不会错过那个一闪而过的画面了。 纪实摄影是周志旺一直探索的方向,他说,想通过摄影来反映人们生活的状态,通过观察世界来认识自己的内心,建立自己的世界观。(永基卓玛 余丽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