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公车改革进程加快,成效立竿见影。何以如此,笔者思考其因有三: 一是政策的导向作用。任何形式的改革,只有把国民意识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政策要求,最终以政策为导向,才能明确目标,为改革创造良好环境、铺好道路,铸就最后改革的成功。以“公车改革”政策为根基推动公车改革,是整个改革是否取得成功的保证。目前八项规定、六条纪令、群众路线开展等都在政策导向下对公车改革提出了规范要求,使这项改革成为了有民意支撑的始终不渝坚持的大方向。 二是多方位的监督形式。现代社会,监督形式多种多样,公众监督力量、媒体监督力量、纪令层面的监督力量等。这些监督力量基于群众立场,在直观感受中捕捉并衡量着公平透明的机制运行。当公车以“私有”形式违背“公”属时,这些力量都以有效手段对公车的使用和权限形成多方位的监督,进一步保证使用“公车”的“公开、透明”。 三是“公车”易于分辨的属性。“车”的机械属性降低了“公车”定位的模糊性和可钻空、橡皮式的解读和操作。这些属性有助于明确界限,降低主观操作的概率。当前,各单位都在公车上贴出了公车标识图,及时准确上报了单位公车数量并予以公布,这些都有利于公车身份的分辨而做出的规定;同时“公车”作为一种机械,其庞大目标也使公众对其活动易于掌握和分辨,从而也有利于监督实现。公车目标大,出现于何地、何时,只要使用目的违反“公”的性质,各种监督力量都可以对其展开力量。 以上三种因素从国家政策、具体纪令下的各种监督形式及“公车”自身属性等入手,使这项改革在当前的多种改革中显得成效显著、立竿见影,获得了民意的支撑和群众的称赞,为其它改革的深入提供了榜样。(维西住建局 沈玮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