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二O二O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小康关键是新农村建设要达到小康。这一目标要求,提升了新时期村干部素质增长的新空间。 建设“小康村”推动素质由“单一型”向“复合型”提升。新时期村干部(“两委”成员、党小组长、驻村常务书记、指导员和民警及大学生村官)普遍感到仅重视村内集体经济发展不够,搞“单打一”、跳“独脚舞”去引资招商还不够,必须加强学习,拓宽视野,具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头脑、创新乡村管理的理念、弘扬农民文化的自信、兼顾生态建设的思考和持续抓好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定力。以此分析全球经济走向,认清“两个市场”,多途径引导群众发展产业,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建设“文明村”推动素质由“区域型”向“全球型”提升。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文化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软实力和血脉支撑,村干部只有加强学习,博览群书,既知道本土发展史,精通省情和州(市)县志,还要懂中国文化史,了解世界史,才能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才能放眼全球,拓宽“大山精神、高原情怀”,才能汇聚起听民声察民情映民意各种正能量,结合实际,制定完善符合乡村实际的村规民约,从而在新农村中大显身手,推动乡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建设“平安村”推动素质由“管理型”向“教管型”提升。只有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用耐心教育与落实党的政策、坚守底线思维与回归农民的朴素情感相结合,才能走出只管村内“一亩三分地”,只停留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老一套老办法的高压管理怪圈;才能不断向加强“留守儿童”、“3860”群体的教育管护,促进乡村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上转型;才能达到关心世界大事,关注社会动态,在开展谈心交心中,解群众思想上的扣,有效地从思想上预防和化解个体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实现乡村平安。 建设“生态村”推动素质由“传统型”向“创新型”提升。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支撑。村干部抓生态建设应由传统的严管严罚严禁,逐步创新为行为疏导。由堵变疏,求同存异,形成抓生态共识。疏导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引导群众关心当地雾霾危害,加强沙漠、盐碱、陡坡和河床等驻地生态研究;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用低碳、绿色、循环和零排放等思维,抓环保;减少全球变暖大趋势的影响、防范温室气体排放的负面效应等,带领群众创造性地在生态保护中,推进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建设。(作者:中共迪庆州委组织部 牛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