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社会,最缺的不是华丽说辞,最缺的倒是真心真情真诚真知,特别短缺的是体现人文精神的真理性共识。在蔡元培短短的就职演说词中,我感悟到了这最缺的一切。 夏夜里,闷雷骤雨过后,缕缕清风吹拂着刚刚洗过的幽幽樟桂。喧嚣的一天进入了尾声,人们也进入了心静心宁的状态。星空灵透,虫鸣轻逸,花开默语,此刻不读典籍,岂不辜负了绝佳光阴? 灯下信手拈书,蔡元培飘然而至,狭小书房里顿时慧气智香四溢盈窗。1917年,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发表了千余字的就职演说。90多年过去,此篇经典演说词,仍然余音绕梁,深省后人。 当时,蔡元培风华正茂,但既未畅谈雄心壮志,亦未阔论宏远大略,更未拍着胸脯承大诺、许大愿。尽管如此,也许正因为如此,这篇平实得不能再平实的就职演说,竟成了令几代学人感慨不已的大师绝唱。 蔡元培的演说历来开门见山,就职北大校长当然也不会例外。面对民国最高学府的师生们,他娓娓道来,毫不哗众,就像大哥哥叮嘱小弟弟,先以三事相告:一曰抱定宗旨,摒弃“三心”。直言不讳地告诫那些做官心热、发财心切、做学问心凉的人,都不要来北大。二曰砥砺德行,不落世俗。针对时弊,提醒北大学子们,不要与社会鄙俗同流合污,要做卓绝之士,修德励人。三曰敬爱师友,注重诚实。殷殷希望师生及同学之间,都能够以诚相待,敬礼有加,毁誉与共。 蔡元培就职所告的这三件事,可以说是大小由之,既关乎理想抱负和办校求学需坚守的原则,又涉及精英养成要具备的情操品行,亦有对学生为人处事细微末节的提醒。讲肺腑之言,泼清冽冷水,虚套没有一句,字字都是真情。校长对师生的教诲和呵护,可谓真的良苦用心。 尤为令我们感叹的是,蔡元培就职演说对于自己的“任期目标”,未讲半句高瞻远瞩之言,更无丝毫宏大叙事之语。他仅用一百多字,说了自己到任要做的两件事情。那就是一要改良讲义,只列纲要,尤赖潜修,以能裨实用;二要添购书籍,多购新书,典籍满架,以旁稽博采。 在今天看来,改良讲义和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多么微不足道。与那些大小官僚就职的豪言壮语相比,这样细微具体的“任职目标”听起来很是不可思议。坦率地说,这就是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的真谛所在,政客根本无法企及这样的高尚境界。 其实,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时,心中已明了要有许多大事要做,种种难题要破。譬如,后来实行“学与理分校,文与理通科”,“学年制”改为“学分制”,乃至形成以北大为先导推行全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都无不具有奠基性贡献。 与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不同,蔡元培绝没有下车伊始,一通新异口号,一幅宏伟蓝图,一阵大忽悠,给师生们画张只能悦耳但不能充饥的大饼。而是看准了、想通了、研究透了、谋划好了,就力排困难险阻,义无反顾地去倾力实行。 至此,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不少地方包括那些时常更换“一把手”的高校和国企,流行就职演讲的那一套空对空的大战略新思路,不负责任的妄言承诺,还有廉价讨好的妙语煽情,大概只剩下低头脸红的份了。 夜愈深,人愈静,心绪愈绵绵。我反复阅读着蔡元培这一千多字的演说词,用心体验着字字的真切平实,句句的透彻简约,领悟着通篇融贯大师的道行、志趣、理念、操守和风范。感慨不尽,掩卷凝思,那位长衫布衣、不苟言笑、气度非凡的蔡元培跃然眼前。我心中默默地呼唤着,当今的大师在哪里? 大师注定成就为大师。这不是那个人的现世宿命,而是时代赋予一代人的必然使命。 蔡元培不仅在北大就职的这篇演说讲得好,他一生中立身立业立言的所作所为,都堪称民国典范传世楷模。其最被人敬重称道的是,他做学问没有半点水分,做官没有丝毫浮躁,做人没有片刻虚伪。这就使蔡元培无可替代地成为了开启中国历史辉煌一页的新文化运动之父,成为了至今尚未有人超越的北京大学校长,成为了彪炳青史的教育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 时过境迁,北大在变,世事在变,演说词变得更甚。譬如,有些人追捧奥巴马就职演说,虽远隔重洋万里,也乐于为之欢呼雀跃。恕我直言,说到底那是政客的精心表演,讲得好,做得差,行得歪。看看热闹可以,不一定太当真、太确信,更不能着迷。 当下社会,最缺的不是华丽说辞,最缺的倒是真心真情真诚真知,特别短缺的是体现人文精神的真理性共识。在蔡元培短短的就职演说词中,我感悟到了这最缺的一切。 (来源:《党的生活》2013年第11期 任仲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