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话手电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2-05 14:57:17

手电是手电筒的简称,它是当今社会中百姓生活的常见物品。如果把手电称为家用电器的话,那它可能就是最早而又最为普遍进入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器了。

我小时候,母亲在中甸(今香格里拉)县医院工作。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新建的县医院门诊楼和住院部都安装上了电灯,可电却是靠县人委的发电机输送而来的,除手术用电外,一般只有在晚上才对医院住院部供电两个多小时。由于母亲和其他医护人员经常都要轮流值夜班,所以那时医院不仅对所有医护人员都配备了手电筒,还每周给值夜班的医生或护士发放一盒(12节)大号干电池。我记得那时的国产干电池不仅做工粗糙,而且经不住使用,一对电池连续半个多小时放电后就不能再使用。所以医院住院部里的一个纸箱内堆放着许多被抛弃的废旧电池。

那时我父亲似乎对电很有研究,他见到诸多废弃电池后,把它们都带回到家中,先是做了一个木盒子,把一节节废旧电池安放在木盒里,使十多只废旧电池形成串联电路。再是连接上一颗电筒小电珠,电池内的残存电能加在一起就能把这颗小电珠点亮,父亲用它来做家里的夜间照明灯。根据这一原理,后来父亲干脆买来一只新电筒,把它改装成了能安放四节电池的手电,这以后我们家总是把已经使用过的电池再安放到这只加长了的电筒中使用,这样不仅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而且也让我们家多了一缕夜晚的灯光。很快这一节省使用电池的做法被别人效仿,医院里甚至出现了能安放六节电池的手电筒。

到了1964年,香格里拉第一座水电站——思伟电站竣工发电了,从此以后我们家那把被改装的手电筒便没有再继续使用,其它电筒也只作为看露天电影的路途照明用具。也许就是父亲节省使用电池的做法影响了我,童年时代的我很喜欢拆卸和安装电筒,最后还真把家里的手电改装制作成了一架幻灯机。于是我总喜欢在小伙伴中炫耀自己的“杰作”,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还放映绘制在玻璃片上的各种图画,放飞童年的天真梦幻和憧憬着美好的希望。

在明亮的追求和美好的向往中,我长大了。1971年,中甸县恢复了中断已久的中学教育,我便到了县第一中学读书。一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而就在我们进校后不久,学校便出现了电力不足的情况,学校老师在此情况下,组织我们开展“开门办学”,实地教我们电力学知识,并带领我们改造学校用电线路。但是犹如大河里缺水引不来小河里的水一样,师生们虽然付出了艰辛努力,可是改善照明状况依旧不见成效。由于电压的继续下降,晚自习教室里的电灯最后不如一支蜡烛亮。于是利用手电筒照明便在学校里悄然兴起,绝大部分同学都购买了手电筒。好在那时国产干电池有很多改进,使用寿命也比较长,一时间我们上晚自习的教室似乎成了手电筒的展览馆,一道道灯柱照亮着三尺书桌,明亮的灯光和我们一起都在召唤新的时光。无奈之下,学校派老师到省城昆明买来了汽灯,从此我们晚自习的照明得到了保障。可以说,我的中学时代是在汽灯和手电筒的照明下度过的。

中学毕业以后,我们城镇户口的同学都被分配到了农村当知青,我和9名同学到了大中甸公社曙光大队先锋小队(今建塘镇尼史村布伦自然村)插队落户。虽然那时的布伦村也用上了电,但农村电力状况和中学里并没有多少差别,同样面临着电压不足的问题。为此生产队的脱粒机、磨面机等电动机械只有在深夜或白天城里人的下班时段中使用,除此之外电动机具只能闲置起来,所以那时农村脱粒青稞、加工面粉等都是在深夜进行,这也给知青们劳动之余的学习造成了很大困难。

那时我们知青和农村青年一样,每个人都有一把手电筒,手电不仅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须品,而且更是当时电力不足的备用品。也就在那时,一部京剧电影《审椅子》在中甸城乡放映,影片中生产队长丁秀芹的英姿飒爽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知青们都想学着她的样子在肩上挎上一只手电筒。于是大伙自己动手编织手电筒套和挎带,以后只要夜晚出门都要把手电筒斜挎在肩上。一时间这种时尚装束便在中甸城乡遍布流行,有的人还在手电筒套上绣上装饰图案。也就在那时,谁的电筒品牌好、谁的电筒能收光、谁的电筒灯光射程远,都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市场上手电筒的花色品种也似乎在迎合人们的需求,手电成了那个时代的标志物。

直到1977年,中甸汤满河电站建成发电后,香格里拉县城乡才摆脱了电力供应不足的状况,让人民群众真正步入到了电气化的新时代。这年之后我回到县城参加了工作,让我深切感到的是,城里的街道和大路都有了路灯,城里人已经开始把用手电筒的生活淡忘,我从农村带回到城里的手电筒也就此失去了派头。到了1991年底,我被抽调到维西县康普乡弄独村开展社教工作,没想到那里的山区群众晚间外出都还像我们当年知青一样斜挎上一把手电筒,手电是他们行走山路的照明工具。乡党委和政府为表示对我们的欢迎,竟然给我们每个工作队员送上了一把虎头牌手电筒。那时,我仔细端详着新款手电筒,真觉得它的制造工艺比过去年代好多了,不仅美观,而且有防水作用,手电头部还可弯转90度角使用。出于对当年下乡工作的纪念意义,我把这只手电筒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此后还让我记忆犹新的是,1999年我在执行公务活动中,对一名从境外回归的人员进行访谈时,看到他从国外购买回一只手电筒。那是一只日本生产的手电,外观设计真是别出心裁,不再是圆柱体形状,而是略呈扁形,电筒手把还稍带弯曲。而这只手电筒不用安放电池,充电之后即可使用。我问被访者花了多少钱购得这只手电筒,对方回答大约折合人民币90元。而就在我对这只手电筒赞口不停时,我的同事则对被访者说:“90元钱买这么一只电筒实在太不合算,国内生产的充电电筒,市场价格每只需要10元钱左右。”同时又对我说:“因为城里生活不需要使用手电筒,所以我们很少关注这类产品,其实国产的充电电筒设计也很精致,更是价廉物美。”

果真是这样的。今年我被抽调到香格里拉县三坝乡哈巴村开展“四群”教育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注意到了当地群众在夜间行走山路时,使用手电筒照明的情况很是普遍。当然也有许多外来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为攀登哈巴雪山的需要,在当地商店购买手电筒的。这当中让我感觉到,此类国产的新型充电电筒外观设计各异,品种式样繁多,让人眼花缭乱。正是在农村工作的需要,我花了8元钱购买到一只我所喜欢的红黄两色相间的充电手电筒。就是这只精美别致的手电筒,还真成了我的得心之物,许多个夜晚,它照亮山乡的小路,陪伴我走村串寨,深入到农户家中开展民情访谈活动,而三个月后才需补充一次电,其质量上乘和经久耐用不得不让人称道新时代的美好。

而在这美好的新时代,更叫人欢欣鼓舞的是,如今的香格里拉,不再是贫穷落后的边远地方。兴旺与繁荣、文明与富裕已经是今天香格里拉现代化生活的主题。试看:星罗棋布的水电站犹如灿烂的明珠,镶嵌在广阔秀美的山川峡谷。丰富的电能照亮了广大城镇乡村的夜晚,不仅让我们每个家庭拥有和使用上了各种现代家用电器,而且一道道高压电路还并网到国家电网中,强大的电流源源不断输送到远方,经过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改造后,更让城乡居民用电经济实惠。香格里拉城乡缺电的历史可以说一去不再回返了!香格里拉人能从收音机里聆听到北京的喜讯,能从电视机里看到精彩的世界各地。机声隆隆伴随着牧歌一起悠扬,日月同辉映照着藏家人的甜蜜幸福。”

抚今追昔,往事历历,我庆幸自己亲历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恰似当年手电筒的灯光点亮了如今灯火辉煌的香格里拉广阔城乡夜幕。五彩缤纷的夜幕下,透过窗棂的灯火比高原上空的璀璨星光还要灿烂。若携带当年的手电筒步入香格里拉县城夜景,会倍加感到美不尽收的银花火树和五彩放光。徜徉在风光无限的城镇乡村,明亮的灯光充盈着温馨的月色,迎来了新的霞光万丈和七彩太阳。照亮的是我们幸福家园,浸染出香格里拉的秀美风光。至此使我更加深切感到今天幸福美满的日子催人奋进,激励我们拥戴安康和谐的新时代,鼓舞着我们树立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念和走向光辉灿烂明天的决心!(记者 殷著虹)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