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璇 吴孟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吴孟璇是有着浅浅酒窝的清秀女子,没见过她之前,便读过很多她的散文,见到她之后,便记住了她有着浅浅酒窝的盈盈笑容。 1978年2月,吴孟璇生于维西县一个汉族家庭。无论是在读书期间,还是之后在维西县中路乡卫生院、州政府发展研究室、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工作,文学创作一直是她不歇的业余爱好。 说到写作,吴孟璇自有一番心得:“写作是一门手艺,犹如有人会绣花,有人会织布、打毛衣、缝鞋垫,都是需要心手合一,是需要用手来表达的活儿。小时候喜欢看书,看着看着,就开始思考,思考之余,就用笔来记录。一直认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艺术到一定的境界是相通的,诗歌和音乐一样都是媒灵,是借以让我们接近一个向往的世界,譬如世人一直向往的香巴拉圣国,或者失落的香格里拉,也许那个世界是存在的,写作或歌唱的人,到一定的程度,就成为神与人对话的媒介。这是一种珍贵的灵感,是一种赐予,需要每个写作者保持内心的洁净和敏感,保持对公平和正义的理解把握。” 吴孟璇是下班基本宅家的人,用别人打麻将和闲聊的时间来写作,尤其是夜深人静之际,愉悦地看自己的文字之舞,让它们从心深处涓涓流出:“作为一名写作者,用笔来表达是一件幸福的事,犹如年少时写情书,当灵感之源涌上来,看着一篇完整的文字展现在面前,总是有小小的成就感。” 吴孟璇表示写作与她的工作是有冲突的,工作需要理性、平衡、节制,时间性很强,而写作犹如溪流山涧,有些随性,灵感来袭,需要相对的时间和空间。不过虽然有所困难,她还是慢慢度过了难关。 香格里拉这片沃土是写作者的灵感之源,这里的山山水水给吴孟璇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尤其是民族文化的力量,自小,她便体会到这些文化在这片广漠大地上的影响,随之接触到这片热土上发生的变化,她喜欢从书本以及自己的经历中感受政治、历史、社会的发展在此地的变迁:“我们经过的时间,在未来后世,就是历史。” 说到写作与自己的生活,吴孟璇说:先做人,再做事。作为一名母亲、女儿、妻子、同事、下属,亲历恭为的事太多,她认为带给别人幸福和快乐是一个人最根本的素质,所以在处理好各种关系后,她想游万里路,读万卷书,然后写出具有灵性的、能给人温暖的文字,像如一本小说,不要太厚,如《小王子》一样薄,但是可以从中读出无限体会;还比如写一本游记,用自己的眼看世界;再比如写一本散文,抓住在生活的缝隙间发现的美好、忧伤和思考。 “如果觉得由于生活等各种原因,自己没有足够的正面能量,没有足够的气场、经历、体会来写出温暖的文字,那就只阅读,不写。看别人体会的美好。” 单增曲措:快乐生活,快乐创作 单增曲措,中国作协会员,是出生在奔子栏镇娟丽的藏家女子,高个,长发,性格率真。她于2001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民族》、《芳草》、《西藏文学》、《边疆文学》、美国的《今日》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上百首。已出版诗集《香格里拉一个雪域女子的诗意表达》、《雪》。诗歌被入选《中国诗文优秀作品选》。作品曾荣获多种文学奖。 一个写诗的女子,总会给人以不食人间烟火、拒人于千里之外之感,但是,如果你结识了她,你便会感受到她的热情。由于丈夫在异地工作,她一个人一丝不苟地带着读书的女儿。当你看到她把自己裹在肥大的居家服里,变戏法似的在烟雾缭绕的厨房操作台一样样弄出荞糕、红烧肉、酱爆茄子……你会暂时失忆,不知如何才能将眼前这个女子与那个诗歌里拈花把酒的女诗人联系在一起。然而,这就是丹增曲措,家庭是鱼,诗歌是熊掌,她两者都要。 写作的初衷只是因为喜欢,于丹增曲措而言,创作是一个越来越广袤的世界,文学是她的信仰:“人类最基本也最宝贵的情感,那些灵魂深处最黑暗也最顽固的困惑,最丰富也最纯净的理想都是写作这个河床里的珠宝,写作可以表达对世界的感悟,让我们体验有味的人生。写作的时候,可以最大限度的超越时间的局限。” 在丹增曲措看来,写作和做人一样,最重要的是诚实。“说真话,掏出自己的心”,这是巴金老人的座右铭,也是丹增曲措的座右铭。说到现实生活与写作之间的冲突,丹增曲措直言不讳:“冲突自然存在,现实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就得看你如何去解决。写作也是一种表述,写作来自生活,生活包括工作、家庭生活,工作中需要表述,生活也需要表述,写作就是很微妙地把它融为一体。生活中很多最生动、最丰富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一切写作的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她认为,写作者应深入生活,而不是抓拍生活,更不是奴隶式的伺候生活,而是用心去触摸生活,选择生活、在生活工作中去观察、体验、研究。 说到香格里拉与自己写作的关联,丹增曲措说:“迪庆是我美丽的母亲,我喜欢用写作走近我的母亲。靠近母亲的理由是温暖,母亲带给了我无尽的温暖,我孤独,失意时,失败时,失去前行的勇气时,至少还有母爱包围着我。” 诚实的人也许会遭遇许多麻烦,但丹增曲措是快乐的:“快乐生活,快乐创作,用诚实的态度写作,挖掘人心的爱。我一直很清醒,本分地写作,也不贪图什么光环,那会得不尝失,说到底,每一个作品都有她独特的气息与性格,有意识也罢,有追求也罢,最终都要用成品来说话的,只有读者和时间才具备检验作品的慧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