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人民喜爱的“阿若”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4-08 10:59:23

——记迪庆藏族自治州红十字会

在雪域迪庆,有一群忙碌在雪山峡谷灾区和特困群众中间的博爱使者,被群众亲切地称作“阿若”(朋友),他们就是迪庆州红十字会组织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确保工作透明、阳光运行

1998年,迪庆州红十字会诞生了。当时,红十字会以州卫生局科室的形式开展工作,有工作人员1人。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州组织机构不断健全,人员得到充实,并于2000年成立迪庆州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2006年成立独立机构,2008年配备了专职副会长。目前,迪庆州红十字会有专职工作人员20人,其中,州级6人、香格里拉县5人、维西县4人、德钦县5人,并分别建立了组织机构。2011年,在全州范围发展了4个团体会员单位,新增会员415人,共招募发展了62名志愿者。

13年来,全州红十字会组织干部职工严格根据中国红十字会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迪庆州情,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构机制、突出工作重点、改进工作方法,在公众面前树立了良好形象。

在《迪庆州红十字会内务管理制度》、《迪庆州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的规范管理下,迪庆州红十字会加强人员和物资管理,建立台账、规范管理档案,使各项管理工作迈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保证了人员、财物的安全。同时积极接受上级和社会的监督,保证各项工作透明、阳光运行。

为社会建设做贡献

2011年7月2日深夜,香格里拉县金江镇兴隆村群众被突如其来的隆隆声惊醒,从半山要上倾泻而来的泥石流打破了山村宁静的夜。8户村民受灾,冲毁民房55间,冲毁水电站两座,农田受灾面积达1500亩,冲走牛羊上百头,损失达1.2亿元。泥石流还造成了1500米通组公路和2500米田间公路受灾;4座桥梁被冲毁,其中1座桥梁严重受损;700米高压线路及一座输电钢塔被冲毁;200多头(只)牲禽被冲走;3000多米人畜饮水管道及2000多米金江大沟被冲毁,直接造成13个村民小组生活用水无保障。

得到消息后,次日凌晨,州及香格里拉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灾害现场,统计和上报灾情、为受灾群众发放帐篷、衣物等生活物资,帮助群众寻找遗失财物。11名工作人员顾不上休息和吃饭,和州、县、镇、村工作人员一道坚守在救灾一线,直到受灾群众得到安顿。同时,及时发布了募捐信息并组织活动,向兴隆村募集捐款188916.90元。

近年来,红十字会开展了很多诸如此类的抗灾救灾工作。在工作中,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身影,哪里有受灾群众,哪里就有博爱使者将社会的爱心捐献传递给他们。一次又一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举措温暖了受灾群众的心。仅2011年,迪庆州红字会就全州发生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冰雹等灾害,累计完成了5次的灾情上报工作,紧急转移安置人了61人受灾群众,向17830人提供了口粮救济。共下拨给三县旱灾物资价值653947.6元。其中奶粉82件,价值78918.44元,大米13957.87公斤,价值546156.56元。先后共发放各类贫困救助物资价值达1674961.93元。

迪庆是云南省的主要藏区,多民族共生共融、多宗教并存,是反分裂、反渗透的主要阵地。迪庆各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特困群众受助情况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迪庆州红十字会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博爱送万家活动”,在维西县开展了博爱帮困、博爱助学、博爱助残、博爱助老等一系列救助活动,为受灾群众、特困人群、寺院僧尼等需要援助的人群送上了红十字组织的温暖,搭建了社会爱心组织、爱心人士与受助群众之间的桥梁,在维护云南藏区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将爱心送给需要的人们

2012年1月6日一早,香格里拉的天空下着鹅毛般的大雪。迪庆州红十字会和香格里拉县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冒着大雪来到距离香格里拉县城近40公里外的康复村送温暖。一路上,工作人员忍受着寒冷,一路小心驱车前行,在茫茫雪原中,工作人员远远看见在离村庄大约有2公里的山头上有人影。等车辆走近人群,工作人员发现,康复村的群众三三两两拉着刮板,在清除山路上的积雪,在风雪中迎接红十字会亲人的到来。看见工作人员从车上下来,老老少少的村民在雪中激动地哭了起来,泪水和雪水融汇在一起打湿了村民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衣襟。

这是一个特殊的村庄,也是一个几近与外界隔绝的村庄。村里居住着36户65人,其中老病人、新老病人总40人。由于大多数人身患麻风病,他们遭受着病痛与精神的折磨。每一次来到村里,工作人总是忍不住和那些渴望与外界交流的人们拥抱。

这一天,在风雪中,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亲手为他们穿上越冬的衣服,把毛毯、棉衣、夹克衫、鞋子、大米、食用油、洗衣粉、毛巾等价值50898.75元的物品送到了他们的手里,让他们感受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温情。

州红十字会负责人李涛对康复村的村民们说:“各位乡亲,虽然你们的身体患病,但不要丧失希望,要振作精神战胜困难和疾病。你们要知道,全国各地有很多爱心组织和爱心人士在关心你们的生活,让我们一同战胜困难,迎接明天。如果你们要感谢的话,就感谢那些关心你们的人和企业,是他们无私的行为把资金和物资从各地送到你们的手中,帮助你们度过难关。”

近年来,迪庆州红十字会组织把关注弱势人群的生活当做重要工作来抓,按照“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把康复村当作救助重点,让外界更多的爱心人士了解康复村病人的真实生活,争取各界人士的救助。仅2011年就为康复村争取了35000多元的物资。同时,根据康复村人群的需求,每年到村里看望他们五六次。

在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红旗村余你洛村民小组,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彝族男孩叫做木建林,就读于虎跳峡镇中心完小四年级,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2008年,在一次上体育课的时候他突然昏倒在地,经过当地医院和丽江地区医院心脏彩超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

木建林的家庭可谓一贫如洗,父亲木绍坤是个智力残疾的人。由于木绍坤经常出现神志不清的状况,木建林的母亲便在几年前离婚另组家庭。没有劳动力、没有经济来源,木建林一直得不到治疗。在迪庆州红十字会的积极争取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全额资助了他的治疗费。2011年11月17日,之前还没到过县城的孩子在北京武警总医院得到了手术治疗。目前,他已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课堂,和同学们一起愉快学习。2012年1月12日,州及香格里拉县红字会工作人员到余你洛看望木建林时,他的奶奶拉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没有红十字会就没有木建林的今天。因为经济困难,以前我们只能看着他生病,看着他一天天走向死亡。”

和木建林一样,迪庆州有7名贫困家庭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得到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包括车旅费、生活费、检查费和治疗费等全部费用资助。邱兰也是一名先天心脏病患儿,她的父亲送她到北京接受治疗时,从香格里拉县三坝乡陆家村赶到州府所在地,衣衫褴褛的他身上只有300元钱,说是家里的全部积蓄,如果没有红十字会的资助,他家是没有能力给邱兰治病的。

2011年,迪庆红十字会还争取到13.5万元红十字会天使阳光基金,资助潘梅等8名先天性患儿治疗疾病。这8名患儿都是贫困农村的孩子,在他们接受治疗过程中,家长都借了贷款作为治疗费,这些家庭也便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红十字会给予一万至二万不等的资助,无疑是雪中送炭,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近年来,迪庆州红十字组织发挥能动性,主动与各地红十字组织和爱心团体及人士联系,多方筹集善款。2011年共募集到了价值3186605.96元的捐赠实物。其中,有上海红十字会捐赠的安全鞋及热水瓶价值2346780元,台州商会捐赠的价值833000元的儿童衣物,昆明滇虹药业捐赠的价值2332元药品及香格里拉县康复村水源维修费23000元,香格里拉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捐赠的价值4493.96元的药品,云南省红十字会下拨物资价值809187.60元。并在全州各大宾馆、飞机场设置红十字会募捐箱等有效方式,共收到了群众捐款7256.6元。

同时,迪庆州红十字组织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先后争取到了23个援建项目,争取到援建资金总计795.5万元。截至目前,已完成了香格里拉县东旺乡中心完小教学楼等20个援建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盈江地震受灾期间,积极组织开展募捐活动,向灾区人民捐献了72400元。2011年3月份,共筹集价值1116753元的慰问物资在维西县举行了2011年度“迪庆州红十字会以博爱帮困、博爱助学、博爱助残、博爱助老为内容的一系列救助活动,并举行了博爱送万家活动物资发放仪式”,对维西县境内的受灾群众进行了慰问救助。继续加强了南普陀寺慈善会援助香格里拉县东旺乡博爱小学贫困学生助学项目工作,发放助学资金24000元;为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地村陈家村民小组两名先天性糖尿病儿童患者争取到了“天使阳光基金”资助的2万元资金。

在开展救助和投身公益事业的同时,迪庆州红十字会把加强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初学机动车驾驶员和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中开展卫生救护知识培训,截至目前,与州交警大队、州运政处联合下发文件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并积极开办培训班。2011年举办普及卫生救护知识培训班2期,接受培训人员已达70人次。在此期间,通过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宣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良好反响,极大地提升了红十字在社会大众中的良好形象和公信力。

按照《红十字会法》和《献血法》的要求,广泛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和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科学知识,为实现迪庆临床用血全部无偿捐献,实现了全年组织无偿献血人次已达1576人次。按照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预防艾滋病和艾滋病毒感染者活动知识宣传活动,关爱艾滋病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和关爱艾滋病患者营造良好的环境。

此外,还结合“5·8红十字博爱宣传周”和“5·12”全国防震减灾日、“无偿献血日”等相关主题为契机,利用报纸、电台加大红十字的宣传力度,使红十字会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家喻户晓。(程志开)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