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香格里拉县一位平凡的老人汪扎 1977年,汪扎被评为县级万亩车标兵,到北京参观旅游。 儿孙绕膝,汪扎的晚年幸福安详。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背着一捆柴火,从对面山坡上挪步下来。走到我们跟前,已是大汗淋淋。 我们帮他卸下柴火,和他聊起天来。原来,老人是一位退休干部,回家务农已有27个年头。正如他所说:“我提前退休,是迫不得已的,是为了这个家。”他缓缓地向我们讲述了他的经历。 出身贫困,立志要让父母有吃饱穿暖的生活 他出身在一个贫农家庭,父母亲是当地地主家的长工,他也从小带着弟弟为地主家做工。他的母亲是一个善良的女人,从来不打骂他们兄弟俩,时常把地主家供给的饭菜省下来给兄弟俩吃,还经常悄悄地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糌粑送给更穷的人家。父亲却从不关心家事,为地主家做工,只为讨点酒喝。父亲一直过着对自己的家庭不闻不问的生活,随着母亲年迈,再没有那么多的体力和精力为地主家干活,家境雪上加霜,家里常常吃了上顿,没了下顿。看着年迈的父母和日渐消瘦的弟弟,他心如刀割,决定累死也要给父母一个吃饱穿暖的日子过。白天他拼命为地主家干活、放牧,晚上帮着母亲编箩筐。日子从他不知疲倦的身边流过。偶然一次机会,他听到地主家议论有什么一支部队打过来了。从那天以后,地主家上上下下便人心惶惶,也没有人对他“严加管教”。他觉得要变天了,一种吉祥的征兆跃上心头,他在那度日如年的日子里等待着那支部队的出现。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冲破一切阻力参军,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现状,给父母一个吃饱穿暖的日子。说到这里,他笑了笑。15岁那年,他在母亲的支持下,他毅然走上了戎马生涯,成为了民族基干连的一员,与当地的土匪、地主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直到迪庆全面解放。他在部队里很快学会了汉语,做起藏汉语翻译工作,为部队在语言交流方面扫清了障碍,使部队有力掌握了迪庆境内土匪、地主的活动情况。由于表现突出,他被部队提升为代排长。 转业到地方,工作突出,家庭却遭不幸 迪庆解放了,按照政策,他被转业安置在中甸县拖拉机站,从事拖拉机维修兼操作。面对眼前的工作,他脑子里一片空白。如何开展工作,如何适应工作,如何运用部队所学……一个个困惑摆在了他的面前。 一切从零开始。从学徒工做起,看书是他最头痛的事情,看一页书起码要半个钟头,有时候一页字认真读下来,却不知道其意,又从头再来。他明显感觉到要很快掌握技术,必须先识字,会看书!这也成了他转业到地方的第一件大事情。没有白天黑夜,只要有空闲,他就拿出随身携带的书本向师傅请教。在师傅的引荐下,他认识了一位中专生,很快便能识字读书了。白天跟着师傅学习实际操作和维修,晚上挑灯夜战学习理论知识,遇到问题和困难就去问师傅。通过努力学习,他掌握了拖拉机操作和维修技术,很快成为了班组的业务骨干,到昆明参加经验交流大会,各种奖状堆满一纸箱,同时带起了徒弟。很快,中甸县农机管理局根据他的表现将他提升为中甸县农技站站长。在担任农技站站长期间,他按照上级要求,带领各班组赴各乡镇开挖田地,收割、播种粮食,为农民朋友带去了相关技术。然而正当他将被提拔为中甸县农机局副局长时,一则噩耗迅速传来:孩子们的母亲扔下他和五个孩子离开了人世。那年他42岁。家庭的不幸使他无法安心工作,激烈的思想斗争缠绕着他。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偷偷流着泪,想起大儿子刚参加工作,二儿子和老幺正在读书,大女儿和小女儿不过20出头,无法承担“公分制”的生活。他辛辛苦苦积攒的工资除了供孩子们读书外,全为集体倒赔公分,生活再一次陷入了困境。左邻右舍劝他领读书的两个儿子回家务农,好挣公分。然而,在部队里接受过的良好教育,在地方工作岗位上的感触,使他萌生了一定要让孩子们读书成才的念头。最后,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提前退休,回家务农,培养孩子!当他递交退休申请时,全站、全局上下引起了一片沸腾。多少好心人劝他留下,这么好的前程,这么好的技术,不能随便丢下!只有局里的领导才知道他的苦衷,也只能悻悻地同意他退休。 回家务农,大显身手,不忘建设家乡 回家务农,他既充当父亲的角色,又兼任母亲的职责,努力带给孩子们家庭的温暖,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使家庭一步一步走出困境。为了凑足两个小儿子的上学学费,他省吃俭用,戒了烟,一年四季就是那一套打满补丁的衣服。买不起洗衣粉,就和着泥巴搓洗衣服,冬天穿不起袜子,便用人家丢弃的破衣服自制袜子。好心的亲戚朋友劝他续娶。他的回答是那么的坚定:“做人要对得起亡灵,对得起孩子们,不能图自己的幸福,苦了孩子们。”后来,大女儿结婚了,女婿是个老实巴交的木匠。有了与他一起支撑家庭的人,家境慢慢有了好转。之后,他决定建牛场,传统的养牛方式使他感到很厌倦,黄牛、犏牛、牦牛各色牛种二十来头,既累人,又没有多少收入,食料消耗大得供不应求。经过向有经验的牧人讨教,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他发现一头牦牛的收入胜过两头黄牛,而且牦牛更方便饲养。他精心饲养起了三头牦牛和用于犁田的两头犏牛,三头牦牛的产奶量远超过十几头黄牛,酥油、奶渣如他所说:吃都吃不完,还可以送人。后来好些牛场效仿他,还夸他是个“真正的农民”。到了80年代,大儿子研究生毕业,在省城工作,还走上了领导岗位,两个小儿子都相继走上了工作岗位,小女儿也嫁了人。如他所说:“那时候,好像我一下子就奔小康了。”在儿女们的劝说下,他没有去牧场,而是留在家里帮助村民小组长建设村子。他通过大儿子和在以前单位上的老朋友,积极为村里争取援助资金,为村子铺上了弹石路,挨家挨户架上了水管,村民们再也不用走泥巴路,也不用背着水桶挑水喝,极大方便了村民生活。他也被推举为小中甸镇和平村基公村民小组组长、第九届香格里拉县人大代表。 汪扎说他最喜欢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问他原因,他说:“我的孩子们都长大了,也有走上领导岗位的,我要提醒他们多学党的政策,跟着党的政策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他背上柴火,继续迈向前方。(永基卓玛 卓玛央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