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妈啦!”3岁的小多吉亲切地扑到杰素·丹珍的怀里撒娇。看到如此温馨的场面,你会不由自主地感动。杰素·丹珍,瑞士藏胞,到现在和她的丈夫已经抚养了200名孤儿。如今,她在西藏堆龙保育院里和55名孩子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为了孩子十四年如一日 14年前,在援藏基金会的帮助下,西藏堆龙德庆县杰素·丹珍保育院建立起来,才有了今天这些孩子们的家。回忆起从前,杰素·丹珍无限感慨,1990年是她从瑞士第一次回西藏,当时正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她看见两个衣着单薄的乞丐儿童在垃圾堆中找吃的,她决心让他们吃一顿饱饭,但是餐馆的老板却不让他们进屋,当时她很气愤就和老板吵起来,从此,她发誓要帮助那些被遗弃的儿童。 杰素·丹珍是瑞士籍藏胞,从小失去了父母,她在几岁时被人带到了印度,而后到了瑞士。1990年,杰素·丹珍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西藏拉萨。她深知失去父母的孩子是多么无助,他们需要温暖,需要关心,他们应该有个幸福的家。 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她决定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回到青藏高原,为西藏的孤儿献上自己力所能及的温暖。在援助西藏基金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加上从亲朋好友处借来的钱和自己的800元瑞士法郎,一所1000平方米的汉藏式保育院于1993年在堆龙德庆县乃琼镇应运而生。1997年,她又在香格里拉县城建立了杰素·丹珍保育院,如今先后已有近70名孩子在那里生活过,院里还聘请了一对养父母。保育院里的孩子有26人在建塘小学上小学,有6人在香格里拉县一中上初中,还有7人在香格里拉县一中、迪庆州民族中学、上海中学上高中,另外,有3个孩子考取了大学,分别在西南民族大学、昭通学院、红河学院就读。“孤儿院就是你们的家,你们的家人在这里,所以你们什么时候都可以回来。”杰素·丹珍保育院总是这样对孩子们说。这些孩子们学费和生活费,她一直支持着。 14年间,她一直默默地关心呵护着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在云南迪庆,四川理塘、康定,都有得到过杰素·丹珍与丈夫帮助的孩子。 她的大儿子松赞担心妈妈吃不消,也特意从瑞士回到建塘镇,共同照料孩子们。 孩子们慈祥的妈妈 在西藏堆龙德庆县杰素·丹珍保育院,有55名孩子住在一排两层藏式小楼里。保育院里有花园、蓝球场、乒乓球台,还有一个儿童乐园。保育院会客室的墙上帖满了孩子们和丹珍一家、还有资助他们的各国友人的合影。孩子们为了表达对丹珍的感激之情,围着她跳起了阿嘎舞,唱起了欢快的歌曲。 今年21岁的格桑加措在保育院生活了14年,是院里最早一批孤儿。他说,他从小失去父母,是杰素·丹珍把他抱回了保育院抚养成人,他现在是西藏藏医学院大二的学生,他和其他孤儿都亲如兄弟姐妹,都把丹珍看成自己的亲妈妈。 3岁小男孩丹真多吉,从纳木措牧区来,他家境贫寒,母亲很早去世,有5个兄弟姐妹,父亲整日酗酒,无力照顾他。丹珍女士忆起去年小多吉刚来保育院时的情景,因为严重的营养不良,小多吉骨瘦如柴,肚子高高鼓起,整日哭个不停。而现在的小多吉很健康、快乐,在丹珍女士的怀中甜蜜地依偎着。 孩子们的“姐姐”叫仓决,她的主要职责是给孩子们做饭,照料孩子们的生活。每天早上七点半,仓决准时叫醒孩子们。吃完糌粑和酥油茶,大一些的孩子就到一墙之隔的小学上学,其他孩子就集中在一起做游戏。 仓决说,孩子们的主餐一般吃米饭或馒头,蔬菜和肉当然也少不了。“孩子们一般晚上十点左右睡觉,平时不让看电视,但星期六和星期日可以看。”27岁的仓决说,她很喜欢这里的孩子,即使自己今后嫁了人,还要继续在这里工作。 孩子们还有一个58岁的“爸爸”叫土登,负责管理伙食、医疗等财务开支。土登说,孩子们的所有费用都由保育院支付,每个孩子的月平均生活费180元人民币。由于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来访者的捐助,目前每个孩子还有1000元左右的存款。 保育院里最小的三个孩子只有6岁,都来自西藏的牧区。土登说,他们刚来的时候还很小,坐都坐不稳,“我最喜欢这三个小孩子了,经常和他们玩。”土登每天晚上都要给孩子们辅导功课。如果谁的书包或者衣服破了,他还动手给他们缝好。 阳光下,9岁的踏措正在和小伙伴们玩布娃娃。这个来自那曲牧区的孤儿到这里已经四年了。她说:“这里特别好”。当被问到“哪儿最好”时,她认真地想了一会儿,然后回答道:“都好”。12岁的强巴曲珍现在正在上小学五年级。这个健康活泼的女孩说:“这里我有了爸爸、妈妈、姐姐,我喜欢这个大家庭。”五年来,保育院已陆续有八名孩子小学毕业后到拉萨或内地上中学。 云南省建塘镇的杰素·丹珍保育院里,现在常年生活着47个孩子。保育院的活动室墙上,每一位孩子都用一张A4纸记录着自己成长的点滴,上面有孩子们的绘画、感言和相片。小女孩拉茸央宗在上面粘着几张大头贴,是她吃饭、上自习课、帮朋友梳头的相片,她还用英语写着“thank you global roots”,表达了自己对保育院的感恩之心。小男孩扎西央宗的相片,可以看出他的成长经历:先是一张入园时大人给他拭泪的相片,然后是他自己在餐桌上开心地吃饭,最后一张相片里,他戴着毛线帽、穿着新买的红色鸭绒衣笑眯眯地与大人合影。 社会各界心系保育院 丹珍女士说,开办保育院十多年来,让孩子们快乐成长,学有所成是她最大的愿望:“当我看到孩子们健康快乐地长大,像一朵朵鲜花绽放时,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最幸福和最幸运的女人。当我为经费发愁的时候,是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西藏、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民政局和社会各界各国朋友伸出的援助之手帮我解愁。其中,既有中国人,也有美国、瑞士、德国的热心朋友,感谢我的事业得到这么多人关心和支持。我和丈夫年事已高,但是我的两个儿子会继续投入到帮助孩子的事业中去。” 建塘保育院的开办得到了州及香格里拉县委统战部、民政、民委、教育等职能部门的关心。经常有公安、交警、医疗、国企、学校等各行各业的人士前来慰问帮扶保育院。2003年六一儿童节,龙凤祥酒店的员工们带着自己购买的文具,到保育院与孩子们一起打扫卫生、交流学习,将酒店捐赠的崭新床单、被褥铺到了孩子们的小床上。去年,红旗小学毕业班的孩子们到了保育院,他们每个人都提前准备了衣物、文具送给保育院同龄的孩子们,还和保育院的孩子们一起表演歌舞、朗诵诗歌,甚至把自己带去的零食也送给保育院的孩子们。“我看到保育院的孩子们快快乐乐地穿着好心人送的衣服,想想自己成天要父母买新衣,真惭愧。”一位学生告诉父母。今年10月15日,香格里拉县城几家医疗机构专程到保育院做健康体检。“孩子们的身高、体重等各项指标都正常,我们逐一填写了他们的健康档案,如果保育院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以打我们的联系电话。”州藏医院副院长李洪英对保育员承诺说。 就读迪庆州民族中学高一的仁青曲品来自德钦佛山乡,因为家庭困难,他从小学开始就一直住在保育院里。在他印象里,保育员早上6点开始准备早点,孩子们早上喝酥油茶吃糌粑,午饭面条、米线、粥、馒头经常变着花样,晚饭就吃炒菜。“刚来时想家,保育员就借给手机打家里的电话,后来觉得这里就像家里一样,慢慢习惯了。”仁青曲品说。从小学开始,仁青曲品就享受到了高原农牧民子女教育补贴,到初中、高中,所读学校也会发给他困难补助。仁青曲品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他喜欢踢足球,曾代表香格里拉县到大理、红河参加过两次全省比赛。“我对理科很感兴趣,如果有可能将来想报考军事院校。”仁青曲品对未来信心十足。 现在,一到星期六仁青曲品就回到保育院,帮忙管理员们做事,打扫卫生、教弟弟妹妹们作业。每年圣诞节,许多外国朋友都会到保育院,他们带来礼物和孩子们联欢。有一年,北京中国学中心组织的外国大学生,特意制作了一个超级大蛋糕分给孩子们吃。10岁的小此里卓玛在建塘小学上四年级,她说,爸爸妈妈在小中甸做农活,家里生活困难,她就住到了保育院。“我们3个同学住在一间宿舍里,还在保育院学会了唱藏歌和英语歌,是奶奶教给我们的。功课方面,前次数学测验考了90多分。”说完,小女孩大方地唱起了《建塘,我的家乡》:“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是建塘草原……”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应对每个人都负起责任,” 杰素·丹珍一直这样认为:“仅仅拥有一幢好的房子和一点钱是不够的。你随时都要为每一个孩子的权利而努力,以保证他们能健康发展。这就像一个园丁的工作是保证花的开放,当然,道路中充满了问题与烦恼,但是这不能阻止你去给这些花朵浇水,不能阻止你去帮助每一个孩子。” 2007年7月24日,云南杰素·丹珍保育院举行了建院10周年活动,200多位四川理塘、西藏堆龙还有香格里拉的孩子欢聚一堂,这些孩子全部由杰素·丹珍一人承担供养。在晚上聚会时,大家都把自己编排的舞蹈献给杰素·丹珍。这时她掉泪了:“我迄今为止为这些孩子投入了近800万元,但对于钱我不在意,不论如何困难,当我看到孩子长大时,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和最幸运的人。我想着对任何一个为这个项目出过力的人来说感受是一样的——孩子们就是对我们的回报。”(高剑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