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医生与香格里拉县麻风病人的故事 ·杨翠海 孙建中,46岁,香格里拉县藏族,戴着的西部牛仔帽帽檐下时常“浓烟”滚滚,而一双眼睛却神采奕奕,被又敬又畏的人群称为“老麻”。近日,记者怀着一颗探究和崇敬的心拜访了这位坚守香格里拉县康复村26年,以医术救治麻风病人,用心温暖麻风病人的生命守护者。 一只瘦猪感动着孙建中 香格里拉县康复村距县城约56公里,占地3674多平方米的院落像一幅简陋的童话插图一样静立在绿草和野花之间。 居住在麻风病康复村里的老人占了绝大多数。一个70多岁的病人,左腿萎缩,左手指脱落,深陷的眼眶空无内容,像这样的病人在医院触目即是。 “许多人年轻时住进来,就再没能走出去,岁月蹉跎,黑发人变白发人,准确地说,他们是残疾人。”这是孙建中对住院部里的麻风康复者的称谓。 1984年4月,年仅20岁的孙建中到红旗治疗所(现香格里拉县康复村)担任医士职务,当时所里共有医生、后勤工作人员等8人,还有274名普查出的麻风病患者和病愈后无家可归、有家难归的畸残者。看到所里来了新医生,几十个麻风病人都围了上来。尽管孙建中一再告诫自己麻风病并不可怕,但这一刹那还是让他呆住了。他的任务就是防止康复村患者畸残状况进一步加重,每天的工作就是到病人房间查房,为他们体检、换药。最初换药时,患者伤口常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夏天还会引来许多苍蝇,一些患者的眼睛甚至还会流出脓来。 “亲戚朋友都非常反对,我也想过要离开治疗所。”孙建中回忆说。然而,时间让孙建中慢慢发现了这些畸残的患者都有一颗善良而受过伤害的心灵。几个月后,外出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孙建中回到红旗治疗所时,一个老病友将他叫到家里,指着圈里的一头瘦猪对他说:“这是已病死的和XX叫我转给你的,他在医院10几年了,也没有亲人来看过他一眼。老和病重时怕不能见到你了,让我代他感谢你的关心和照顾,说没什么可送给你的,就只有这只亲手喂养的猪……”孙建中的眼眶一下子就湿润了…… 1995年,院里的8名工作人员相继离开,只有孙建中坚持了下来,成了病人的医生和“亲人”。“像我们得了这种病,有的人自己的父母兄弟都害怕,他几十年如一日,比我们的亲人还亲。”在康复村里待了30多年的一位麻风康复者说。 搞“发明”的医生 在香格里拉县康复村,随处可以看见一些我们平时生活中见不到的东西:长约40公分的“木筷”、带铁钩的皮手套、还有长及脚踝的衣服等等。病人们都说,这些都是孙医生为了方便大伙搞的发明创造。 原来,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得不到及时治疗就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导致终身残疾。由于肢体的病变残疾,一件看似简单的事常常要以高难度的动作来完成,而神经系统的损伤会令病人们的肢体丧失部分触觉,有人甚至把手放在炉子上都感觉不到火燎的痛楚。 为了他们的生活方便和安全。孙建中便暗中搞起了“发明创造”。加长的木筷,煮面条烫不着手,而且方便快捷;提水时候戴上特制的手套,即便是只有两根手指的畸残病人,也可以用铁钩轻松地提起水桶;而对于那些下肢不便的人,长衣大大方便了他们解手难的问题。 “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医院人手严重不足,搞这些小发明也是迫不得已。”孙建中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