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的人格魅力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0-30 16:52:57

在他心中, 草帽比乌纱更珍贵

就是靠着这种骨子里和农民的亲近感,他将朴实和崇高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塑造了难能可贵的“草帽”书记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敬重。

1994年9月一个雨天的下午,施甸县万兴乡林业检查站。伴随着一阵“嘟嘟嘟”的声音,一辆手扶拖拉机停在了检查站门口。工作人员李军见状打开了大门,看到拖拉机上下来一个老人,右手拎着一顶湿漉漉的竹叶帽,左手拎着一个山里人常用的白布口袋,头戴蓝色粗呢帽,身穿洗得泛白的蓝色中山装,脚上穿着粘满泥巴的黄胶鞋。“哎,老倌,有什么事?”李军问道。“我种的苹果和梨,给你们尝尝!”老人一脸笑容,把布口袋递给他。这时,拖拉机驾驶员过来说:“这是老地委书记杨善洲。”李军愣住了。他正惴惴不安时,老人说话了:“你是新来的吧,不怕不怕,叫老倌还亲热呢。”老人开始四处打量检查站的工作环境,看到站里没有茶叶,他说:“下次给你们送点茶叶来。”后来,老人果然让驾驶员送来了2袋1斤装的茶叶。

这是施甸县林业局副局长李军对杨善洲最初的记忆。多年以后,想起老书记冒着雨、坐着拖拉机颠簸了20多公里山路给他们送来自己亲手种的水果,他的齿间总有一种酸酸甜甜的滋味,心头仍然被暖暖的感动萦绕。“再难碰到像老书记这么朴实的人了。”李军说。

杨善洲就是这么朴实。他始终认为乌纱和光环都是过眼云烟,始终认为自己是劳动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头戴乌纱30多年,他最珍视的还是头上的那顶竹叶帽,还是和人民群众之间水乳交融的情感联系。“像你这样朴实的地委书记不多了。”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保山考察工作得知杨善洲亲自做示范抓农业生产后,这样亲切地说道。

杨善洲就是这么朴实。他从不讳言自己来自农村、当过石匠,甚至很得意自己掌握了这样一门手艺。有一年雨季回到老家,他看到雨水淋湿了他的石匠工具,就郑重其事地对老伴说:你要好好收起我的这些石匠工具!等以后我不当官儿了,回来还要靠它吃饭!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他有一次从保山到施甸,途经县城北侧三岔河时,看到石工正在支砌桥墩,工地叮叮当当一片打石声,便停下脚步走向打石处。看到有个年轻人,技术不熟,便指点说:“钻子要捏紧,下锤使点劲。”突然冒出个师傅来,年轻人有点不服气了:“你来打给我瞧瞧!”杨善洲卷起袖子,笑笑说:“我来试一试。”他左手捏钻,右手拿锤,打起石头,火星四溅,一会便打完了一个石面,年青人虽不言语却露出佩服的神色。很快,地委书记三岔河闸桥当“石匠”的故事便在当地流传开来。

杨善洲就是这么朴实。上大亮山种树后,出于方便他进城办事住宿的考虑,施甸县在老马水库边批给他一块地皮,供他建盖住房。他亲自动手好不容易盖起了一幢二层小楼后,考虑到林场职工到县城办事不方便,职工子女读书没住房的问题,杨善洲自己没住,而是把住房改作林场的招待所,只要是林场的职工进城办事,提前说一声,就留好钥匙,随时进去住宿。林场职工提出支付住宿费、水电费,被老书记拒绝了:“大家跟着我上山,工作辛苦,工资又不高,不能增加林场和职工的负担。”“我和子女在老书记的房子里住了3年,杨应仙家也住了3年,老书记却没有住过一天,也没要过我们半分钱的房租费。” 林场技术员段青说。

一个农民出身的地委书记,将朴实和崇高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塑造出了难能可贵的“草帽”书记形象,赢得了百姓发自内心的敬重。乡亲们用民谣表达了对这位朴实的“大官”的喜爱:家乡有个小石匠,做官做到师首长,不改腔,不改装,和爹耕地,和娘插秧,一身泥,一身汗,首长不像,像什么?跟我们老百姓一样!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