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迪庆书写服务“三农”新篇章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0-27 17:23:09

——迪庆州土肥站建站20年工作综述

州土肥站站长和顺荣。

州土肥站技术人员正在对农户进行马铃薯田间生产指导。

迪庆州土肥站成立于1991年。建站2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面向基层、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为着眼点,在土肥新技术试验示范、提高土壤肥力、实施配方施肥、开展业务指导等方面为我州农业技术进步、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增产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到冬油菜种植基地实地调查。

青稞标准化栽培测产验收。

致力科技研究 推进农业发展

建站20年来,州土肥站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全体工作人员深入全州田间地头,测土、配方施肥、开展科技培训,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先后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58.4万亩,一肥两剂215.6万亩,增产粮食8570万公斤。

20年来,州土肥站走过了“八五”到“十一五”历程,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全州土肥新技术推广面积由1991年的6万亩提高到2010年的65万亩,提高10.83倍,土肥技术覆盖率由7.9%提高到91.6%,年粮食增产贡献量由100万公斤增加到970万公斤。

“十一五”以来,迪庆州土肥站坚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同时,积极争取其它农业项目,其中,实施中央财政农业科技示范项目4项4期,冬季农业冬作马铃薯项目1项5期,农业综合开发科技项目4项8期,有色青稞品种选育项目1项1期,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项目1项1期,马铃薯生物钾肥应用技术研究1项1期。并参与实施了国家青稞生产基地项目和农业系统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的归口管理,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6年,香格里拉县被列为云南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补贴县;2008年维西县被列为国家测土施肥新建项目县、2009年续建项目县、2010年巩固项目县;2009年迪庆州被列为全省2个省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补贴片区之一,2009年迪庆片区被列为中央及云南省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新建片区、2010年续建片区。

截止2010年末,迪庆片区完成采集土样2545个,送样化验2304个,完成了2545个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的填报,完成“3414”试验组45组,其他肥效试验15组。依据测土配方试验、土壤测试分析结果,组织州内外专家及技术人员会商制定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科学施肥配方25个,其中小麦4个、青稞3个、马铃薯4个、油菜4个、玉米7个、水稻3个。制作施肥建议卡4.3万份。

“十一五”期间全州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万亩,节本增效10381万元;实施中央财政农业科技示范项目4期,实现节本增效3984.5万元;实施冬季农业项目5期,节本增效2220万元。实施农业系统中低产田地改造5.5万亩,全州新增300公斤以上高稳产农田4.7万亩。

团结务实的州土肥站职工。

农户在州土肥站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马铃薯田间叶面肥喷施。

学术成果丰硕 书写农业科技华章

20年的艰辛探索,20年的经验积累,20年的研究成果喜人。20年来,州土肥站的全体工作人员发扬团结、苦干、协作精神,在促进农业增效的同时,学术水平也迈上了新台阶,在雪域高原创下了一项项全国记录:冬作马铃薯亩产5550公斤创造了全国纪录1项,冬作青稞亩产713.24公斤创下了全国纪录1项,在全国首次创立了海拔2800米地区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技术1项;首次在国内建立了冬作马铃薯配方施肥数学模型1项。所主持项目获省科技成果3等奖1项,省农业技术推广1等奖1项,2等奖2项,3等奖3项,州科技成果2等奖1项。

同时,编辑出版的《迪庆土壤肥料探索与实践》、《迪庆马铃薯产业发展探索与实践》、《云南藏区青稞栽培技术》、《迪庆青稞》4部学术专著,0为迪庆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科技经验。

全站职工公开发表论文31篇,其中在国内核心期刊《土壤学报》、《科学月报》、《中国马铃薯》、《西南农学报》、《广西农业科技》、《水土保持通报》、《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1篇,并获优秀论文特等奖1项,2等奖1项,3等奖2项,并有多篇论文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学会会刊。并且,土肥站工作人员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1人;省州级先进单位8次;省州先进个人15人次。

推进企业绿色食品(青稞饼干)生产。

强力普及科技 提高科技水平

为了让广大老百姓掌握农业科技技术,我州土肥工作人员经常来到田间地头,以老百姓容易接受的语言讲解,耐心地做示范。在每项新项目的实施和推广过程中,都要在项目区举办培训班。“十一五”期间,先后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23期,培训4700人次;马铃薯高产技术培训11期,培训2000人次;青稞标准化技术15期,培训3250人次;油菜高产集成技术10期,培训1450人次。合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59期,培训农民11400人次。

加强自身建设 打造专业队伍

通过20年的发展,我州土壤肥料机构由1个州级土肥站扩大为拥有1个州级土肥站、2个县级土肥站、12个乡镇级土肥组的土肥技术推广网络,专门从事土肥技术工作的人员也由8人增加到了45人,增加了5.6倍。全州土肥机构日益健全,队伍逐步壮大,业务工作由过去单一的土肥工作扩展到涵盖整个种植业的各项领域,土肥机构和土肥技术队伍的进步与发展为迪庆土肥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活力。

“十一五”期间,州土肥站有1人从专科学历升至硕士研究生学历,有2人从中专学历升至本科学历,有4人从中专学历升到专科学历;在专业职称方面,有3人从中级职称上升为高级职称,有4人从初级职称上升为中级职称,有1人从初级工晋升为二级技师。有1人当选迪庆州十届政协委员、2人加入中国共产党、2人提拔为科级和副科级干部。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州土肥站按照“五好五带头”的要求,在单位内部掀起争做“学习排头兵”、“业务排头兵”、“服务排头兵”高潮,有效提升了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能力。

迪庆州土肥站1991-2010年大事记

1、1990年10月州编委批准成立迪庆州土肥站,共14个编制,下设迪庆州农田建设办公室。

2、1991年1月正式组建迪庆州土肥站。和学周任迪庆州土肥站副站长。

3、1992年5月和顺荣任迪庆州土肥站副站长。

4、1992年推广土肥新技术获省农业科技推广三等奖。

5、1992年李世强获省农业厅先进工作者。

6、1992年获州档案局迪庆州会计档案先进单位。

7、1993年《迪庆土壤》成果资料获州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

8、1994年获州档案局会计档案先进单位。

9、1994年高原春青稞高产示范获州农业科技推广三等奖。

10、1994年9万亩青稞高产技术示范获省农业厅丰收奖。

11、1995年2月黎四新任迪庆州土肥站站长。

12、1995年推广“云大120”获省科委农业推广专项三等奖。

13、1995年4月农建办升格独立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州土肥站保留8人编制。

14、1996年5月李鹏尧任迪庆州土肥站副站长。

15、1997年,获省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年先进集体。

16、1997年生物钾肥推广获州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17、1997年推广“云大120”获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

18、1998年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物固土研究启动实施。

19、1999年和顺荣获云南省政府农业推广先进个人。

20、2000年黎四新获云南省土肥系统先进个人。

21、2000年《迪庆高原春青稞高产技术研究》获云南省农学会论文二等奖。

22、2001年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物固土研究工作结束,研究成果填补区域性空白。

23、2002年《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物固土技术研究》获州农学会论文一等奖。

24、2003年获州级统计工作先进单位。

25、2004年和顺荣获云南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

26、2004年获州级统计工作先进单位。

27、2004年推广青稞高产综合技术获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

28、2005年获全省土肥系统先进集体。

29、2005年推广冬马铃薯获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

30、2005年获统计工作先进单位。

31、2006年获全省土肥系统先进集体。

32、2006年李世强、杨霞获全省土肥系统先进个人。

33、2007年7月和顺荣任迪庆州土肥站站长。

34、2007年德钦县、维西县农牧局相继成立县级土肥站。

35、2007年推广玉米高产技术10万亩获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36、2008年李世强获全州农业系统先进个人。

37、2008年和顺荣入选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手。

38、2008年获全省土肥系统先进集体。

39、2008年冬作马铃薯示范推广获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40、2008年在全国首度建立马铃薯配方施肥数学模型1项,创造海拔2800米地区一年三熟种植模式技术。

41、2008年10月王建忠任迪庆州土肥站副站长。

42、2008年编辑出版《迪庆土壤肥料探索与实践》。

43、2009年获迪庆州农业系统先进集体。

44、2009年编辑出版《迪庆马铃薯产业发展探索与实践》。

45、2009年冬作马铃薯亩产5550公斤,创全国纪录。

46、迪庆州冬作马铃薯高产集成技术研究成果获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

47、2010年冬作马铃薯高产集成技术研究成果获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48、2010年编辑出版《云南藏区青稞栽培技术》、《迪庆青稞》两部学术专著。

49、2010年“马铃薯晚疫病避病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云南植保学会论文特等奖。

50、2010年冬青稞高产攻关亩产达713.24公斤,创全国纪录。

51、2010年和顺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52、2010年获州委、州政府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53、2010年获州委、州政府科普工作先进单位。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