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香格里拉文化发展纪实 香格里拉网记者 永基卓玛 在尼西乡一家藏族民居里,一位老人正在仔细地用刻刀雕刻着手中土陶的花纹,别以为这是家不起眼的小作坊,老人名叫孙诺七林,他的名字与他的土陶,在国内、国外的一些杂志上经常被提到。孙诺七林有许多出国的机会,他的作品多次被运至国外展出,主办方都热情邀请他去考察,他却婉言谢绝了。一次,一位日本艺术家为表示诚意在他家等了一个月,他还是笑眯眯地对人家说:“我就不去了,你再多玩几天嘛。” 像孙诺七林与他的土陶一样,纳西东巴造纸术、藏族锅庄、傈僳族阿尺木刮等这些迪庆民族文化宝藏开始向世人放射出自己的光芒。 文化兴州掘宝藏 迪庆州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的要冲,全州各民族都保持和传承着自身独特古老的传统文化样式,共同构成了多彩的香格里拉文化品牌。迪庆的每个世居民族都完整地传承着古老的传统文化。 但迪庆的艺术传承方式祖祖辈辈用的大都是口传身授,艺人一代一代老去,面临的问题是没有接班人。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迪庆的塔城热巴曾到北京演出引起轰动,可随着时间的流逝,进入到21世纪时,会表演整套热巴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与塔城热巴一样,迪庆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迪庆州组织实施了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工作,摸清了文化资源家底,藏公堂、茨中教堂、寿国寺被列入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松赞林寺等8个宗教、文化场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香格里拉藏族锅庄等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乐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等项被列为省级保护名录。 进入21世纪以来,迪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展开。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全面推进全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迪庆藏族锅庄舞”、“维西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东巴造纸术”、“格萨尔说唱”、“藏族黑陶技术”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和志本、达珍区批、徐桂莲、熊自义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艺人。至2010年6月止,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家级公布命名的总计10项,其中项目有5项,传承人有5人。云南省公布命名的保护名录总计69项,其中项目有19项,传承人有50人。2008年7月8日,州政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关精神,批准成立了“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在州文化馆挂牌成立。 出生在德钦,现在迪庆州文化馆工作的阿新,在工作之余,每个星期都参加一个筛巴学勒的表演团体,与阿新一样,参加这个团体练习筛巴学勒的其他成员,来自各个单位。筛巴学勒是迪庆锅庄的一个支系,流传于德钦河谷地区一带。阿新说:“以前小的时候,只知道老人家喜欢唱歌跳舞,却不知道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今,那些会跳筛巴学勒的老人家已经慢慢老去,如果会筛巴学勒的艺人们都去世了,那筛巴学勒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我们作为那个地方长大的人,要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迪庆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由浅入深,逐渐成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政府的主导下,已慢慢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中,更多的群众自发地开始做起保护民族文化的工作,在民间,像筛巴学勒的表演团体一样,“迪庆纳西学会”、“卡瓦格博文化社”等一大批成长于香格里拉文化沃土的民族民间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成为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