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迪庆看乡村,处处美景处处新:奔子栏镇奔子栏村的葡萄园里,挂满枝头的葡萄承载着农民的致富梦想;大山深处的尼西乡汤满村,村民忙碌地接待着远来的游客;开发区新仁村、塔城镇启别村,宽阔的水泥路修到了农民家门口;三坝乡哈巴村建起了漂亮的新民居,崭新的小楼掩映在红花绿树丛中…… 这一幅幅和美的画卷,就是我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实写照。 迪庆州第六次党代会以来,我州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坚持“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建设思路,按照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支撑、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点面结合,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文明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正在迪庆广袤的乡村得到落实,迸发出新的活力。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促进生产发展 在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新阳村格茸批楚大爷家,尼西土鸡放养在苹果林间扒吃着虫子和小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虫草鸡”。他家光靠出售成鸡和孵化的小鸡每年就能挣上万元。过去尼西乡也有少许农户养殖尼西鸡,但由于养殖数量少、水平低等原因,没有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自从我州将尼西鸡养殖作为特色农业不断培育壮大后,农民零星养殖变成了规模化、专业化养殖,不仅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还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只是我州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一个缩影。第六次党代会以来,我州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新理念,充分发挥土地、生物、气候等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优势特色农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围绕增收调结构,大力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青稞、脱毒马铃薯、双低油菜和优质水稻,大力发展特色优质豆类、荞类等多种小杂粮,积极发展反季蔬菜、葡萄、药材、蚕桑、花卉等作物,努力开发绿色食品。以特色产业为重点,集约化和规模化为方向,形成上规模、有特色、效益好的农产品产业带;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速全州畜牧业区域化进程,重点发展以牦牛为主的特优畜禽品种生产区;以黄牛、山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生产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畜牧业,提高畜禽出栏率和商品率,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升畜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畜牧业的高效发展;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珍贵用材用药林和薪炭林基地建设,开发特色林产业,发展核桃系列产品、野生食用菌等森林食品,培育扶持林产品龙头加工经营企业;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做好药材、花卉、葡萄、核桃等优势产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和产品认证工作。 截至目前,在我州农村各种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如香格里拉县金江镇、上江乡、五境乡的无公害生猪养殖,洛吉乡、虎跳峡镇的杂交野猪养殖;维西县永春乡中药材种植、塔城镇川达村百合花种植,德钦县葡萄种植等。这些特色产业不仅充分发挥了地区优势,还有效调整了农业结构,改变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成为了农牧民增收的依托。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生活富裕 “十一五”期间,我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425元提高到2010年的3347元,年均增长18.62%。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95.4元,同比增长25.7%。从这一组数据中不难看出,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 农民富,才是全州富。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州委、州政府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工作重点,千方百计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实施扶贫综合开发,培育劳务经济,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依靠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当季,走进金沙江沿线村镇可以看到村村寨寨都种植着成片郁郁葱葱的桑树。在政府的指导下,借助产业结构调整的东风,金沙江沿线村民养起了可爱的蚕宝宝。小小的蚕宝宝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上江乡陈子华一家利用村里17亩沙地种桑养蚕,每年4万元的收入不仅解决了儿子上大学的费用,还为家里购置了彩电、DVD等现代家电。 近年来,为增加农民收入,我州结合实际,迈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蚕桑业、生态猪、中药材、百合花等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词。当前,通过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农户与公司间架起了一座座金桥,“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经营方式,为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 而扶贫、林业、科技等部门实施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强大引擎。 发展社会事业 促进乡风文明 维西县塔城镇巴珠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家庭和睦、邻里和谐。这是我州建设乡风文明新农村的一个典型事例。 第六次党代会以来,我州以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寨”为主要形式,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为主要抓手,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带动乡风建设。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州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工作村镇1个、省级文明村35个、州级文明村281个。 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在全面完成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扩大农村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完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造,加强农村卫生所(室)建设,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努力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固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目标;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依法治村,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让群众知法、懂法、守法,使广大村民在法律范围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村容整洁 走进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地村波湾村民小组村民和会春家,只见院里打上了水泥地皮且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院角里的水龙头流出汩汩清泉,特意留出的空地种上了花草,有灯笼花、月季花……还有好多叫不上名的花草,简直就像一个小型花园。厨房里窗明几净,客厅里各种家电一应俱全。据村民小组长介绍,现在村里大多数家庭都像和会春家一样打上了水泥地皮,盖起了瓦房。过去村里垃圾满地,牲口粪便遍地,但现在村民们都把垃圾倒到垃圾池里。晚饭过后,村民们自发地聚集到村里的篮球场跳起民族舞。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夯实,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村容整洁”的关键。第六次党代会以来,我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力、公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垃圾集中处理池,做好农村改房、改灶、改厕、改圈、改道工程,改变农村卫生脏、乱、差的状况。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实现管理民主 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金星村史跨迪村民小组在村务公开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是对管理民主的最好诠释。 第六次党代会以来,我州扎实推进民主管理的各项工作,切实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维护村民的知情权、管理权、参与权与监督权。把村务公开作为固本强基的一项重要工程来认真实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落实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加强村级审计监督,严格村级财务管理,建立统一的村务、财务公开栏,以召开村民会议、设立意见箱等形式,使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保障,不断增强村干部的勤政意识,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王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