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华的退休生活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0-24 15:50:18

根雕作品“关爱”。(高剑平)

痴迷根雕30年

1964年参加工作后,赵建华就在税务部门工作,1974年,调到州财政局上班。后来,财税分离后,他担任了迪庆州地税局第一任局长,1998年退休后与孩子一起居住在建塘镇建塘路。无论是在上班期间,还是退休后,赵建华从来没有放弃过根雕技艺。赵建华的创作室设在家里的三楼阳光棚里,上百件各式各样的根雕满满当当地摆满了整个空间,动物、人物、风景、底座等,应有尽有。这些作品神态逼真,妙趣横生,处处透着浓厚的香格里拉文化韵味。30多年的根雕生涯,让赵建华对许多质材了如指掌,知道如何去取舍,才能表现出作品的主题。

2000年,他的作品《大展宏图》用了杜鹃树根,经过电钻去边、锉刀造型、砂纸打磨的工序,花了10天才完成。这件作品塑造出苍鹰雄踞树上展翅欲飞的形象,其神态活灵活现,仿佛马上就要冲上九天云外。体现人类关爱的作品《鹤》,创作于2002年,赵建华选择了西南桦质材、抹土漆,一大一小黑颈鹤,动静结合、轻巧盈动,大鹤深情款款回头注视小鹤,小鹤伸头致意。之后,几年内,他的沙棘根雕《顽皮猴》、《金凤凰》、《龙腾盛世》等先后完成,都各有各的精妙之处。

赵建华爱好根雕出于偶然。有一次,路边一块造型奇特的树根引起了他的注意。平时,他就擅长书法,出于对艺术的敏感,赵建华立马将它带回了家。用刻刀稍加雕饰,朽木竟变幻出了精美的造型。从那时起,他便迷上了这门艺术,一有空便到山上、林间搜寻树根。每找到一根“好料”,他都兴奋异常,赶紧抱着跑回家,饭也不吃就开始构思雕刻。

为了这个爱好,闲暇时他最常光顾的地方,是香格里拉县境内的大大小小的河流、荒山荒坡。赵建华说:“因为那里有很多废弃的树根,冷杉、杜鹃树、沙棘、栎树、红松、豆腐渣等的根部都可以入材,每年三、四月份,我便要去河边捡枯枝朽木,里面宝贝可多了”。 有一次,春节过后,他去双桥附近的河边捡树根,被春寒料峭的河水冲跌倒,回来患了重感冒。他却开心于自己找到了一段沙棘根,这段难得的质材被他制作成了作品《舞》,烘托出一位弦子舞者忘我的表演氛围。对于能够用于雕刻的树根,赵建华非常挑剔,因为在他看来,根雕艺术讲究自然、巧用,所以每捡回一块树根,他都会先根据树根原有的外形进行构思、创作,绝不过多人为粉饰。

每一件作品,他都能讲出一个幕后故事。一件叫“花生王”的根雕,是赵建华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它上面纹理清晰,线条古朴,活脱脱是一个刚从地底下挖出来放大了上百倍的带壳花生。如果走近闻,好象能嗅到泥土的芬芳。“因为捡到这块瘤根时,就觉得它像春华秋实的花生,外形自然天成,于是一点一点就势取形,花了一个月功夫才完成作品。”赵建华介绍,根雕界说的“树阴”就是树根上的种瘤,如果冷杉等得了种瘤不治理,有的老树就会慢慢死去,如果把冷杉“树阴”挖掉,树木就可以健康生长。可是这些种瘤却是做球形根雕最好的质材,这样不仅能变废为宝,而且可以医好树病,赵建华感到很欣慰。2011年,赵建华路过一个修路的社区,捡到一块黄连树根,他左思右想,反复雕刻,后来制作成了《回眸》,他解释说:“这只马鹿深情回头,好象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其实,根雕质材不问出处,只要点拨得当,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退休在家,赵建华全身心投入根雕创作中,他发现根雕不仅可以用来观赏,还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他把收集的树根精心雕刻,再刷上根漆,根据不同形状做成小盆景、笔挂、衣架、拐杖。香格里拉县城许多人搬新家,逐渐形成在客厅、卧室、书房内摆根雕的风尚,取意“辟邪、纳福”。有亲戚朋友感兴趣,央求购买,他便慷慨相赠,甚至还会应大家的要求,量身制作。2009年,一位北京的朋友听说赵建华作品新、奇、怪,就专程来迪庆交流,并且软磨硬磨买走了7件作品。过后,赵建华十分后悔,他觉得自己每一件作品都弥足珍贵,独一无二,决定今后不外卖,全部收藏家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开他三楼的工具间,里面“长枪短炮”一应俱全,雕刻机、吹风机、斧、锯、刨、锤上百种大小工具,投资超过上万元。自从迷上了根雕,赵建华也精通了木匠活,能做简单的家具物什。根雕的木底座,就是他自己完成的,上面的毛笔字也是自己的墨迹。可以说,他的每一件作品所有环节全部出自己手,集书、画为一体。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