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桥头村:藏汉文化的水乳交融之地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3-22 10:52:43

  战役与往昔

  在上桥头村有座木制的吊桥叫红军桥,在红军桥旁边的资纳腊山上,巍峨地屹立着红军烈士纪念碑。倘若你登上村里的资纳腊山口,还可以发现至今仍保留完好的半人高的石砌掩体遗迹,村里45岁的次仁卓玛回忆说,在她小时候跟伙伴一起去资纳腊山顶玩,还曾捡回马灯、子弹壳、军用水壶等东西当玩具玩。

  这得从上世纪30年代说起。1936年5月5日,红二军团离开香格里拉(原中甸)城,开始向尼西——得荣进发。7日,红二军团前卫部队到香格里拉(原中甸)、德钦和得荣三县结合处(现上桥头对岸)的资纳腊山口时,遭德钦、得荣僧俗民团武装阻击,一场恶战后,红军一个机枪排迅速登上上桥头村背后的峦巴独山头,火力掩护部队渡过冈曲河,占领了资纳腊山口。在此次战斗中,五师参谋长汤福林,连长肖学志和数名战士壮烈牺牲。据说,上桥头村民还帮助收拾、掩埋烈士遗体。后来,人们为缅怀革命先烈,把冈曲河上的独木桥改建成了吊桥,取名为红军桥,并在河畔修建了一座纪念碑。

  据村里的老人曹顺莲回忆,在解放以前,上桥头村里总不断有土匪入侵,牲畜、粮食、甚至美女,常常遭受强势武装土匪们的掠夺,男人总要时刻准备着背上火枪与土匪恶战,女人和孩子,就躲在秘密的地道里祈祷男人们能够平安归来。在曹顺莲老人的回忆里,上桥头村人家家户户都是佃户,大部分生活十分贫苦,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们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土地。

  传奇与当下

  上桥头村人有制作木碗的传统手工艺,历史上在藏区很有名气,当年茶马古道运往西藏、青海、四川等地的货物中就有上桥头村的木碗。在1962年,该村人杰王汉青还创办了上桥头木碗厂,该村生产出的木碗,形状优美,并有光滑细腻的手感,直至今天都颇受各地客户的喜欢,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传奇。

  记者了解到,上桥头村精致的木制手工艺最核心的一环就是使用土漆装饰。土漆又称生漆,是一种原生态的高级涂料。主要从生漆树上直接采割而得,当地村民一般从剑川、大理等地购买。上桥头村的次仁卓玛大妈介绍说,在古代,用土漆涂制的工艺品就是上贡皇家的珍贵贡物。因为土漆制品很少出现爆裂纹和塌漆皮,并且历久长新,保持光泽。一只漂亮的成品木碗从开始制作到完工大约需要繁杂的12道工序,少一不可。虽然现在村里有的年轻人为了降低成本开始用清光漆和家具漆代替土漆,但村子依然保留着一个古老的习俗:只有土漆才镶嵌金边,其他的清光漆和家具漆最多只能镶嵌银边。走访后,记者发现,如今村民们还将木制品发扬光大,有了藏桌、糌粑盒、组装酒杯,甚至还有木镯、木头玩具等,在这一古老的手工艺术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上桥头村廖八喜介绍说,上桥头村手工土漆木碗很早就是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虽然现在经济搞活了,上桥头村还是省州重点扶持的民族团结示范点,林果业和温泉旅游为主的旅游业的收入也有所增加,但木碗仍然还是这里的支柱产业。现在村里41户人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家仍坚持做木制手工艺品,做得较大的大约有4、5家,每年仅木碗一项便能带来3至4万元左右收入。

  香格里拉县尼西乡上桥头自然村是迪庆州的“民族团结示范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村加强了民族团结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多年来,无一影响民族团结的事件发生,村内邻里团结,友邻村寨村民之间和谐相处,促进了地区的团结稳定。政府还先后投入资金135万元,修建了4米宽的水泥卫生路、过河桥面及桥接路面、学校、沿河挡墙工程、沟渠、公共卫生厕所,实施平整停车场工程和修建文化活动场所(篮球场)等,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2005年,州民宗委投资8万元,村民自筹资金8万元,为全村每户安装了太阳能,这样一来极大地减少了对生态的破坏,并投资修复了村头的天然温泉池,在保持温泉天然、露天的基础上,使其更加规范、安全。这一资源的修复,更给上桥头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如今,村里人还靠黄果、小米辣、运输业等增收,形成了较具规模的尼西鸡养殖户。

  如今的上桥头,人们和谐地生活在藏、汉文化的水乳交融之地,齐心协力创造出了“果香景美民富足”的幸福家园。(杨翠海/文 李清填/图 )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