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样”成为“小配角” 清炒荷兰豆、炝炒莴笋尖、肉片炒木耳、西芹炒百合、干煸豆角、虎皮豆腐、土鸡炖蘑菇、清蒸鳜鱼、干炸羊排、油焖大闸蟹,还有凉拌西红柿、蒜茸拍黄瓜、卤猪手、酱凤爪等,满满一桌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是居住在香格里拉的扎西春节期间在家里招待亲朋好友的宴席。 “也没什么好吃的,随便做几个菜,大家聚聚。”同事们正在红火热闹,趁机到厨房帮妻子捏饺子的扎西谦虚地对记者说,现在主要是没时间,不然想吃什么都很方便。今年33岁的拉巴是土生土长香格里拉人。他说,如今不像小时候,每天都是“老三样”——土豆、萝卜、大白菜,现在“老三样”早已成为餐桌中的“小配角”。 “在我们的记忆中,以前要过节时,总要准备好多天,大筐大筐的蔬菜及食品在年前往家里搬送,把春节十五以前的菜都准备齐了,不然,那些天可买不到什么东西。即使,有人出来买菜。也都是些没水分的蔬菜及水果,让人看了都觉得很没食欲,但又不能不买。”提到以前的历史,扎西记忆很是深刻。 记者了解到,由于近些年香格里拉市场上蔬菜供应充足,香格里拉大部分居民在过年期间,在不用像往常那样,在过年前在家里把准备上十多二十天的食品。“二十多年前,香格里拉时鲜蔬菜非常少,经常就是洋芋、大白菜。以前过年的时候,街上到处是冷冷清清的,差不多近一个月的时间是买不到时鲜蔬菜的。那时我记得我父母,年前十来天就要把大白菜、青菜那些买回家里,也没有冰箱,只能装在箱子里,或是放在菜地里,还得铺上厚厚的草席子,用塑料薄膜盖得严严实实的。十五过了菜市场才会零星来几个卖菜的。现如今,年三十早上去买菜也还来得及,吃多少买多少,而且天天都可以买到新鲜的,热带蔬菜也能在冬天买到。这些在以前是想都想不到的,现在可以说是赶上好日子啦!” 提到现在的好日子,扎西开心地笑了。大量蔬菜登上餐桌,逐渐改变着高原人的饮食结构,提高了香格里拉人的生活质量。 记者在香格里拉的几个菜市场看到,这里的蔬菜品种多达50余种,而且,粤菜、川菜、湘菜馆,重庆火锅、东北水饺、兰州拉面等各地风味美食在香格里拉的街头随处可见。有丰富的原料做支撑,香格里拉的饮食结构正在走向多元化,现代藏餐也打破了“酥油+糌粑+牛羊肉”式的传统材料构成,成为讲究营养、口味、色泽和品味的绿色餐饮文化。 农民抢念“大棚经” 冬季长达半年并且最低气温可降到零下20多度,海拔3000多米的香格里拉高原上,如今一年四季能生产绿色蔬菜?香格里拉蔬菜大批外调,进入外地市场,受到消费者青睐。在香格里拉县城西北郊旺池卡村,建起了成片的蔬菜大棚,记者钻进菜农董学明家的大棚里,棚外寒风刺骨,棚里却暖如春天,翠生生的小白菜、黑青菜已经长到五六寸高,棚子边沿还种着黄瓜、苦瓜、芹菜等蔬菜的幼苗。董学明说,他家的菜已开始上市了,每天能销七八十斤,生意好得很。他们10多户人家每家都管理着3至5亩菜地,部分盖成大棚,大面积为露地,棚内外错落栽种,这段时间棚里的蔬菜一部分出售,一部分等天暖后移栽室外。适合高原地带栽种的60多个蔬菜品种,一年能收获5茬,平均亩产值在4500元以上,最高亩产值可达7000元。 香格里拉过去食用的蔬菜绝大部分从外地运来,随着科技种菜技术的推广和市场的发展,到外地买菜早已成为了历史。当地农科部门经过10多年来的潜心攻关,“高原无公害蔬菜课题组”成功进行了高寒地区塑料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技术研究,采取“自建基地+农户”的办法,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香格里拉由于紫外线强烈,日照时间长,土地肥沃,生产出的蔬菜色泽鲜亮,无虫眼,茎叶脆嫩,口感好,消费者十分喜爱。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2008年高原蔬菜上市125万公斤,大量销往大理、昆明等地。由于赶上了内地炎热少菜的淡季,价格增长了10倍以上。目前当地蔬菜占领市场的时间在9个月以上,起到了很好的平抑价格作用。过去从来不办菜园的藏族群众中,现在出现了大批蔬菜生产大户,种植的品种从单一的普通蔬菜扩展到特优时鲜蔬菜,种植面积也扩大到1万多亩,菜农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科技措施使高寒藏区显示出了生产反季蔬菜和无公害食品的优势潜力。香格里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说,产自香格里拉县的“中甸红”洋芋品种,每年调往州外数千吨,主要销往丽江、大理、保山、德宏、临沧、曲靖、昭通等地做种薯。全县年种植面积在2.8万亩以上,产量4万多吨。目前,“中甸红”品种在全省的推广种植面积已达60多万亩,香格里拉成了优良的种薯繁育基地。(记者 永基卓玛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