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最让老百姓感觉真切就是菜篮子、米袋子的变化。从粮票、肉票供应到现在市场极大繁荣,老百姓的餐桌经历了从满足温饱到吃出品味、吃出健康的质的变化。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岁月里,人们购买粮油、副食品都离不开票证,谈起过去的紧日子,一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人感慨颇深。那时,老百姓的日子都挺紧巴,粮食和副食品得精打细算。粮店、副食品商店是计划供应,发粮票、发菜票,去肉铺选肉,一般都专爱挑肥的,为的就是回家能再耗点猪油改善伙食。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原有的计划商品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大型商场、农贸市场、副食品超市遍布全州,齐全的商品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米袋子。 在霞若乡村小里教了一辈子书的余老师告诉记者,三十年前,买米、买面、买肉都要凭票,余老师家里兄弟姐妹多,参加工作后,发放米票这些平时都舍不得用,存到过年的时候再买来分给兄弟姐妹们。“那时能吃到一顿大米或是吃上一顿肉是非常奢侈的事情。现在可就好了,想吃什么就有什么,街上什么都在卖,家里天天都是在过年。现在去趟菜市场,还经常会见到一些以前没吃过也没见过的蔬菜,而且一年四季都有时鲜蔬菜瓜果,生活是越来越好。” 一个让余老师永远不能忘记的细节是,当他的妻子生了儿子坐月子时,一些亲戚省下每个月限供半斤的猪肉没吃,送上门给她补身体……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加快,原本以为一辈子只能吃粗茶淡饭的余老师,感觉到了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粮票、油票、肉票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市场上食物品种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类,应有尽有。慢慢地,进餐馆“尝鲜”变得越来越普遍,谁家有什么喜庆事,都愿意在饭店摆上几桌,又省事又饱了口福。 每隔一段日子,余老师家的小孩还要和同学光顾洋快餐,吃汉堡、喝可乐,“那些洋玩意,我们是吃不惯啰。”他笑着说。 这两年,余老师开始追求健康饮食: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生活的巨变,让那些日日伴着咸菜、青菜的往事,成了余老师永久的记忆。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十年可谓“窗外日光弹指过,席前花影座间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