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二:杨学光 不让历史轻易走掉 读书时候的杨学光很喜欢画画,这可能为后来的摄影打下了构图基础。1986年,还在部队里当兵的杨学光,用300多元钱买了第一部相机——海欧4B,那个相机主要是为家人和朋友拍摄生活日常照片。对“摄影”这个词,当时杨学光还觉得很陌生。后来,看到一些朋友拍出来特别好看的风光照片,杨学光就在心里想:我也能拍出那么好看的照片么?1996年底,昆明摄影家协会到迪庆来办摄影培训班,杨学光参加了培训,正式走上摄影之路。 “其实,在别人眼中一些无意义的东西,在我眼中却觉得很有意思。比如有一次,我和朋友沿着洛克走过的地方去拍摄,在其宗那里,我在洛克拍过的一个地方,相隔五十年,又一次按下了快门,后来对着照片比较,50年的变化,根本不需要什么语言,什么人都能一眼就看出来,这就是历史的变化。”从开始摄影到现在,已经差不多有十多年的时间了。2000年初,因护林防火的需要,杨学光第一次乘坐护林巡逻机巡视调查迪庆的森林旱情。当飞机穿过云海,从高空俯视大地的时候,他发现以往自己了如指掌的迪庆区域因视角的变化变得更加雄伟壮丽,气势不凡,他被眼前的景观深深地感动了。 “有许多人会赞叹江河蜿蜒的曲线美,可有人想过这种蜿蜒曲折对于河流、河流中的生物群及两岸居民有何生态意义?从美学的角度,我不认为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画出的一笔一划都是美的,虽然其中不乏成功之作。每次坐飞机掠过香格里拉高原时,我总是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按动快门。也许在一些摄影人的眼中,照片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但是我更看重的是这些照片所反映的“三江并流”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的价值。摄影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纪实,记录历史,记录了每一个瞬间,前一个百分之一秒就是后一个百分之一秒的历史,今天拍的照片就是明天的历史,所以我当时多拍了一些,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现在我手头就有一个地理航拍的记录。” 大家会以为特别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东西会更快地被接受,但杨学光认为如果没有文化的内涵,没有更深刻的蕴意,那些表面的影像表现只会非常容易地被大家忘掉。“刚开始拍摄时,确实仅仅是因为对它感到好奇,并不知道里面藏了如此大的文章,并且当时对纪实摄影的认识也不够深刻,等到后来拍摄的多了,加上有很多朋友给予的热心帮助,我也渐渐看了许多关于记录历史的书,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原本极其简单地按下快门的拍摄过程蕴涵着那么多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