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坪县:让传统文化“活”起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13 10:37:23

原标题:让传统文化“ 活 ”起


各民族同心跟党走。曾华松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是“三江并流”地区多元民族文化的沉积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多年来,兰坪县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大力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县呈现出民族文化春色满园的喜人局面。

非遗文化 薪火相传

在兰坪县城北区,有一所远近闻名的普米族文化传承展示馆,和九贵、李海术等普米族青年男女是这里舞台的主人。在这里,他们展示、表演、传承普米族古老习俗和传统歌舞,让民族文化薪火相传成了他们奋斗的目标。

和九贵从6岁起就跟父辈学习普米族舞蹈、古歌和民俗。

1993年,和九贵被认定为县级非遗传承人后,全身心投入到普米族礼仪民俗及四弦琴、口弦琴和歌舞的学习。多年来,和九贵走遍了兰坪县每一个普米族村寨,记录和整理普米族祭祀、古歌和民歌,录制音频5000余条,拍摄视频千余段,保存图片 2 万余张。2010年,和九贵加入到兰坪县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后开始培训学员,先后培训了 300 余名学员,培养了5位非遗传承人。

在人们的印象中,和九贵总是头戴插着野鸡翎的普米族毡帽,黝黑的脸庞透出彪悍和阳刚之气,眼神中充满乐观和自信。

为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九贵在兰坪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创建了这所展示馆。通过长期坚守,传习小组队伍不断扩大,影响力日益提升。

作为普米族四弦乐舞省级非遗传承人的李海术,从小就和父亲学习弹奏四弦琴,精通普米族、白族歌舞乐。近年来,她在国内广泛传播兰坪民族歌舞的同时,还和同伴一起到欧洲斯洛伐克、捷克等地参加艺术节,为当地民众表演普米族歌舞,把优秀民族文化带到了国外。

兰坪县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成立于2002年。2004年,该小组获准列入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成为国家文化保护工程第一个特批的民间申报试点。10余年来,该小组成员致力于民族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使普米族纺织工艺、四弦舞乐、口弦谱系等普米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的挖掘与传承。传习小组出版了《普米歌声悠扬》专辑,参加了电影《归途》和《普米族传统婚俗》的拍摄,并受邀出国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把普米族传统歌舞带到世界舞台。

白族支系拉玛人主要居住在兰坪县境内的澜沧江两岸和通甸镇河谷区,共有 7 万多人,具有独特的民族歌舞和传统习俗。2009年8月,白族支系拉玛人民歌“开益”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族支系拉玛人聚居的营盘、石登、啦井等乡(镇),充分发挥传习点和传承人的作用,使拉玛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营盘镇退休教师和华元成立了“拉玛人民间文艺协会”,组建了一支拉玛文艺队,致力于拉玛文化的搜集、整理和传承,让拉玛人濒临失传的“腊八祭天牛节”等民间艺术重现光彩。10 余年来,拉玛文艺队先后在县内外演出206场,把兰坪拉玛文化的影响传播到广州、深圳、珠海、澳门、香港和北京等地。在2019年云南非遗全国巡演活动“北京站”,拉玛文艺队演出的《拉玛敬酒歌》荣获一等奖。

兰坪县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1项,省级3项,州级20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70 名,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点 3 个,非遗传习所 8 个。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普米族“搓蹉”等一大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发挥了民族文化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 蓬勃发展

兰坪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民族文化创作,着力实施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2004年2月,兰坪县精心打造的第一部普米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母亲河》荣获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银奖,震动了中国舞蹈界。

2018年11月,历经多年策划和创作的白族支系拉玛人音乐舞蹈诗《沧江古韵》与观众见面。

兰坪县充分利用白族“二月会”、普米族“吾昔”节、傈僳族“阔时”节、彝族“火把”节、普米族“情人”节、怒族“悄间”节等民族节日开展各民族文化展示和交流,通过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个一”文化主题活动,使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兰坪县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先后出版发行了《兰坪歌谣集成》《兰坪民间舞蹈集成》等民族文化著作,采取有效措施使白族、普米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的口传文化、音乐舞蹈、体育、技艺、建筑、服饰制作等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保护。普米族四弦乐舞、白族支系拉玛人民歌“开益”,傈僳族“摆时” “木刮”和怒族“阿楼西杯”等歌舞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兰坪县加强和改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民族文化广场、健康公园和全国第一个普米族博物馆,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等的融合发展。

这些举措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使民族文化融入到了各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里。

兰坪县充分利用多民族文化的优势,大力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让民族传统文化“活”起来,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让少数民族文化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这不仅是民族文化的春天,也是民族文化收获经济效益的初春。


责任编辑:卓玛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