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甘肃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打柴沟镇的蔬菜示范基地中,各类蔬菜长得正旺。闫姣 摄 7月初,甘肃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打柴沟镇的蔬菜示范基地中,肥料输送管一根根埋在土里,太阳能杀虫灯不断运作,莴笋、生菜、娃娃菜等各类蔬菜长得正旺,不久后,这些蔬菜会被销往全国一二线城市。而就在20年前,该镇尚被称为“蔬菜终结地”。 打柴沟镇地处天祝县东南部,因海拔高,气候阴凉,被外界调侃称“镇子不是在冬季,就是大约在冬季”。7月初,中新网记者走访该镇时,当地农民说,气候原因,他们祖辈种植青稞、小麦,从未种过蔬菜,此前个人尝试种植,也均未成功。 在2000年时,天祝县政府考虑到种植传统农作物效益低,一亩地产值仅有300多元,民众无法解决温饱。通过到外地参观学习、查阅资料,引进了荷兰豆、西兰花等多种蔬菜,并在打柴沟镇试种,成功后逐年向全县推广。目前,蔬菜产业已成为该县民众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 今年55岁的天祝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卢耀忠,见证了天祝县育菜从“只有青稞”到“花式种菜”的艰辛历程。他说,当时百姓“不能种菜”的思想根深蒂固,推广蔬菜种植十分艰难,“走村入户,一家一家动员,到2002年,也只种植了380亩”。 图为甘肃天祝县打柴沟村农民在菜地里干活。闫姣 摄 卢耀忠接着说,那时政府通过引进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保证农民每亩地的收入不低于600元。首批农民尝到甜头后,大家才竞相种植蔬菜。2003年种植6000多亩,一亩地平均收入3000元以上。如今,该县适种土地均已种植蔬菜,共计10万亩。 打柴沟镇打柴沟村村民祁巨川,过去是村里的贫困户,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蔬菜产业,于2019年脱了贫。近两年,祁巨川每年的收入在5万元左右,他买了3辆摩托车,下地时用于代步。据他介绍,现在村里人都富起来了,大多都开着车下地。 卢耀忠称,打柴沟镇的示范基地主要功能是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目前已通过绿色蔬菜产地认证,取得绿色认证证书62个。种植适种蔬菜品种100多个,使“供给菜”和“消费菜”对接,以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我们这儿的蔬菜品质上乘,所以价格也相对较高。”卢耀忠推介说,因地处高原,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率较低。且因天祝县发展农业较晚,土壤肥沃、营养均衡,所以所产蔬菜品质佳、口感好,深得消费者喜爱。 打柴沟镇已全面推广产量较高的四大类13种绿色蔬菜,建成了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和藜麦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种植格局,特色农业逐步向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天祝县佳禾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珏表示,2020年,合作社流转打柴沟村96户农民的500亩耕地,辐射带动周边173户菜农自有耕地1650亩。 天祝县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3万人。近年来,该县已累计减贫5.46万人。(来源:中国西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