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村(退步堂) 分拣沃柑 2018年,大理州围绕打造“农村人待得住、城里人喜欢来”“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农村绿色生活综合体验地目标,立足各村实际,确定12个乡镇、25个行政村作为乡村振兴州级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启动实施3年来,试点的情况如何?近日,本报记者通过走访大理市古生村、漾濞县鸡茨坪村、宾川县柳家湾华侨社区、巍山县大三家村、洱源县佛堂村等试点村发现,不仅村貌变美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对村民而言,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中。 古生村 唤醒“乡愁”的传统村落 初夏时节,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古生村,村心广场的大青树又长出了新一轮的嫩芽。正对面的古戏台中央,一幅大红字帖道尽春意:万古生春。 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这个洱海边的白族传统村落,正一天天发生着变化:村心广场和村间道路铺上了青石板路面,青瓦白墙的民居外墙上增添了淡墨彩绘,道路两旁栽花、种树、装路灯,经过工程治理的阳溪水清悠悠地穿村而过,村子一天天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村里有了常态化的保洁机制,走到哪里都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在古村落风貌完好保存、人居环境日渐提升的同时,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村民杨春旺在村心广场开超市已经3年了,他谈起这3年来村里的变化,自豪感油然而生:“现在的古生村,比以前干净、整洁了很多,人人羡慕。”“古生村作为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就是让农村人享受城市的服务和环境,现在已经实现了。”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说,乡村振兴需要做强产业,古生村将把环境保护与经济提升有机结合,发掘传统文化习俗,通过古民居院落保护、开发味道独好的村间小巷特色餐饮,感染、吸引和唤起大家的“乡愁”。 佛堂村 建设“订单农业”示范基地 蓝天白云下,刚进村口的湿地,几位穿着齐胸皮裤的村民正捞着海菜。从空中俯瞰,这个躲在洱海源头深处的小村庄——洱源县凤羽镇佛堂村,就像是被“画”在大地上的一幅艺术画。 2014年,《新周刊》原总编辑封新城辞职退居佛堂村,注册千宿文旅公司,专心“种地”。在外面当到银行行长的佛堂村村人陈代章,如今也跟随封新城回到了佛堂村,带领村民种植原生态农产品,推向世界。 镇政府与千宿文旅公司签订协议,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发动、农户(合作社)种植、企业回购”的模式,重点打造绿色水稻、绿色油菜“一坝两品”,在佛堂村建设“订单农业”示范基地,推动凤羽的生态农业发展,全镇已发展“水稻+”1400亩。 “以前是最想离开的地方,现在却是人人向往的地方。”说起家乡的变化,陈代章深有感触:“以前村里到处都是泥泞路,雨季提着鞋子光脚走到学校门口,溪水里洗洗脚再穿上鞋子走进去,一年到头不会来一个外地人。”随着中央人居环境项目的推进,村间道路筑起了青石板路面、装上了路灯,村舍外墙上还画上了漂亮的水墨画,家家户户进行了庭院改造。 种地之余,凤羽河两岸50米的湿地,被封新城的团队设计、植入了艺术造型,村民遗弃的老村子也正在慢慢地艺术化。“把文化强力注入到土地上,用艺术带动乡村振兴。”封新城说,“我们把‘凤羽’两个字做成品牌,让当地人生产的东西,创造更高的价值。” 鸡茨坪村 打造成“云上村庄”旅游景区 “我们村每年的旅游收入都在200多万元。今年5月1日至6日,每天接待游客1000多人,20户农家乐家家爆满,车子都快没地方停了。”走进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光明村委会鸡茨坪村,满眼绿意盈盈,清凉舒爽的感觉令人久久难忘。 “如果真的有天堂,我想应该就是这里了。”坐在核桃林间农家小院的餐桌旁,满桌的农家佳肴色香味俱全,同行的一位记者由衷感慨。这个被簇拥在万亩核桃林里的小山村,上百年树龄的核桃树随处可见。还有那路边的小麦、玉米、青稞、蔬菜,树下觅食的公鸡母鸡,偶遇的老牛,一切都是那么纯朴自然。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光明村引入石门关旅游开发公司,以生态入股,将鸡茨坪村打造成了“云上村庄”旅游景区,景区收入的35%归村民所有,3%归村委会集体支配,全村80多人成了公司的员工。核桃树下的空地,则按600元/亩的年租金租给公司,打造成园林式的“四季花海”。这个季节,夏园里五彩缤纷的绣球花,正大团大团地满园绽放。 “山村农园”农家乐经营者陈佳汝是一位25岁的返乡大学生,他返乡创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自家庭院的围墙,将庭院做成休闲场地。他现在又在建房子,准备做民宿。“依托石门关旅游开发公司的营销优势,农家乐、民宿都不愁客源,将来我还要把农产品销售也做起来。” “2019年启动的乡村振兴项目、全长4.6公里的石门关至光明村旅游步道正在修建,游道修好后,鸡茨坪村的旅游前景将更加光明!”光明村党总支书记杨雪明说。 大三家村 崛起中的易地扶贫搬迁村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仓镇大三家村,是一个投资2000万元兴建的山区彝族易地扶贫搬迁村。村中基础设施齐备,民族风情浓郁。 迁入新居后,为改变村民的生活陋习,村委会建设了“大三家勤劳超市”,为村民的勤劳积分、兑换物品。“积分超市从去年7月1日开始营业,村民参加集体事业和公益事业都能积分,每一项都有相应的积分标准,可以用积分兑换超市里的生活用品和生产物资。”负责管理公共绿化的村民闭正贞,这天正好替补超市管理员管理勤劳超市。响应村里发展旅游业的号召,他正用贴息贷款改造自家庭院,准备开个农家乐。 列为州级乡村振兴重点试点村以来,大三家村建设了沪滇协作项目“大三家生态养猪场”,由64户村民组建“彝佳生态养殖农业合作社”,并引进巍山家香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繁自养彝家黑猪。公司以低于市场价20%~30%的价格将种猪发放给农户,签约保底回收,辐射周边农户130多户。生态养猪场存栏母猪200头,年出栏4000多头小猪,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 各级政府对大三家村产业发展进行了长远规划,林草部门组织群众开展核桃抚育1000亩,退耕栽种红雪梨1100亩,村庄周边栽种梅子、杨梅、木瓜等经济果树2000多株。庭院经济发展、林下土鸡养殖等正在实施,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三园”打造初见成效,百亩观光采摘果园已完成选址。 大三家村还将打造彝家小院,开发民宿旅游。 柳家湾华侨社区 8国归侨的和美家园 “新疆老百姓很喜欢我们的宾川沃柑,一个果子最高可以卖到10元。”正值沃柑上市季节,位于宾川县金牛镇柳家湾华侨社区的宾川中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分拣生产线一片繁忙。“A果、B果对应商超,C果发往千家万户,没有一个果子会剩下。我们4月10日开始试生产,到5月9日,产值已超5000万元。”公司总经理祝玲玲介绍。 柳家湾华侨社区内聚集着生物资源加工园区、鲜食水果交易及仓储物流业、归侨侨眷聚居区等城乡融合发展要素,承载了县城工业、教育、科技和公园等部分城市功能,是一个极具侨乡文化特色、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教育资源集中、田园风光聚集的城郊融合类非农社区。 柳家湾华侨社区的前身为国营华侨农场,曾接纳印尼、缅甸、泰国等8个国家的归侨3900多名。社区现有归侨侨眷1429人,占社区人口的52.04%。农业产业以葡萄种植为主,现种植葡萄4300亩,年收入9000多万元。 39岁的戴聪林是柳家湾华侨社区越南归侨侨眷,他带领10户农户创办“鑫龙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了50亩红提葡萄。合作社与富鑫公司达成了托管、销售协议,A、B、C果按价回收。 列为乡村振兴试点以来,柳家湾华侨社区发挥8国归侨异彩纷呈的侨乡特色文化优势,将社区发展定位为“东南亚风情旅游侨乡小镇”,在建筑、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做好“侨乡文化”文章。(来源:云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