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前夕,藏族小伙儿扎西顿珠艰难作出选择:放弃北京的生活,放弃年薪20万元的工作,放弃公务员岗位,回到故乡西藏“搞”起了青稞。 刚回乡的那段日子,扎西顿珠有些不甘心。然而,短短几年,家乡的水磨坊,把青稞磨成糌粑的同时,也磨炼了他的心性。 “这个转变过程,与我的父亲密不可分。”今年31岁的扎西顿珠说。 他的父亲罗布丹增,是西藏日喀则白朗县有名的“糌粑大王”,其创办的“洛丹糌粑”畅销西藏市场。当年,这个只读过3年书的农民,借着改革开放好政策,跑运输、加工青稞、销售糌粑,创办了糌粑加工厂。 创业中,罗布丹增时常感受到没有文化之苦。他教育6个孩子一定要认真读书,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长子扎西顿珠2008年考上北京交通大学,开始大都市的现代生活。 儿子大学毕业前夕,罗布丹增却有了让他回家接手事业的打算。 父子为此发生争执。一直在外求学的扎西顿珠,对种地收粮早已陌生,甚至建议父亲改行。 父子俩在田间的一次促膝长谈,让扎西顿珠最终“听命”了父亲。 他们所聊的故事发生在2005年。当时因为资金周转困难,罗布丹增一手创办的加工厂差点倒闭。这时,不少百姓自发把粮食送来,加上相关部门帮忙筹措资金和联系市场找销路,工厂最终起死回生。 “讲到这事,父亲特别激动,说把地里的青稞磨成糌粑销售,不是简单赚差价,而是增加附加值,增加了青稞、人们的劳动和这片土地的附加值。”扎西顿珠说,当听到“附加值”3个字的时候,内心受到强烈冲击,决定开始“拥抱”久违的青稞田。 最初的几个月,扎西顿珠天天蹲在青稞地里,跟着村民们一起耕地、播种、收割、建水磨坊。辛勤劳作中,他体会到父亲创业的艰辛,逐渐爱上了脚下的这片土地。 在大城市生活多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扎西顿珠,有着不同视野和胆识:糌粑加工厂不能再走“青稞磨成糌粑”的老路,要在深加工上下功夫。为此,他创办了西藏禾缘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与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合作,共同研发青稞饼干、青稞蛋糕、青稞营养粉等产品。他还创办了西藏康桑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培育种植及销售各种苗木,并进行猕猴桃、车厘子的高原种植试验。 汗水换来收获。目前,扎西顿珠运营的3家公司年营业额近6000万元,年收购青稞6000多吨。 在公司发展上,扎西顿珠有自己的见解,但在产业化经营模式上,他仍然遵循父亲“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理念,为的是带领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记者了解,当地有87人在公司实现稳定就业,月均收入保持在5500元以上。 “父亲创业总结了两条锦囊妙计,一是‘讲品质’,人品好了,不缺朋友;货品好了,不缺销路。二是‘不忘初心、心怀故乡’,青稞生意离不开这里的农民,帮助农民就是帮助自己;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才催生了好的发展机遇,个人发展好了要知恩图报。”扎西顿珠说。 他的公司一直坚持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3元的价格向农民收购青稞,仅2018年就让利360万元给农民群众。同时,他还积极捐资助学、修路、照顾孤残,累计捐款达100多万元。 年楚河畔,流水欢快地摇荡着104扇石磨。颗粒饱满的青稞,在这里变成了清香扑鼻的糌粑粉,走进千家万户;进入深加工环节后,丰富了产品的多样性,增加了青稞的附加值。 站在水磨坊里,扎西顿珠轻轻捏起一点刚磨出来的糌粑,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揉揉,然后放在嘴里,抿一抿…… “小时候看到父亲这个动作时,我还嘲笑过他,想不到自己活成了父亲当年的样子。”扎西顿珠笑着对记者说。(来源:中国西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