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昆明而言,两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恰好相隔了70年。 1949年12月9日,云南和平解放;2019年12月9日,国家民委正式发布《关于命名昆明市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决定》。70年弹指一挥间,省会城市昆明,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大家园。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昆明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扛起省会中心城市示范创建的使命担当,国家民委在《决定》中给予充分肯定:昆明市的生动实践,探索出一条富有边疆省会城市特色的创建之路,为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出贡献,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进入新时代,需要借鉴全球智慧,更需要民族团结万众一心,全力以赴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新中国成立70年间,昆明作为云南各民族团结统一重要牢固的纽带地区,不断加快走向富裕、走向现代化进程,促成“汇东方与西方、融传统与现代”的独有文化气质与城市个性。 “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拥有130万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位居全国第二的昆明市,进入新时代探索未来发展之路,要把发展平台、发展格局延伸到更大更广的能级范围……需要借鉴全球智慧,更需要民族团结万众一心,全力以赴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昆明市委、市政府决心打出民族团结这张牌,全面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说:“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昆明必须扛起的使命担当,是加快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 为了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春城开得更加绚烂美丽,一袭清晰美丽的创建图案呈现在人们面前: ——强化组织领导抓创建。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作为市县“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凝聚示范创建工作合力。 ——强化政策支撑抓创建。将创建工作列入昆明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强化载体创新抓创建。在国家民委“六进”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增加创建“进军营”“进景区”“进基层政法单位”活动。同时全面开展民族经济跨越式发展、民生保障全覆盖、民族文化精品打造、民族教育振兴等十项重点工程,创建工作彰显大众化、实体化、人文化,深度融入到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强化保障措施抓创建。将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压紧压实责任,自2010年以来,市级民族专项资金预算保持全省州市第一,每年各级财政统筹投入民族专项资金1亿余元;2018年全市各级各部门投入示范创建经费4亿余元。 全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创建工作更有温度、更有质感 从空中俯瞰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柯渡镇,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犹如一粒巨型“种子”落地丹桂村,栩栩如生。屹立在村口的石碑,十分显眼地展示着丹桂村的两个“金字招牌”:“全国文明村”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近年来,丹桂村着力民族文化繁荣示范工程等“八大示范工程”,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工作,使村内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村容村貌大幅提升,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全村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住上了安全稳固的住房,实现持续稳定增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100%全覆盖,特殊困难群体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 2008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镇小箐村看望彝族村民所福荣、所福兴全家及村民。11年过去,如今他们过得怎么样了? 记者眼前的小箐村完全变了模样,山清水秀,设施完善,户户住楼房、家家有汽车,早已摆脱贫困,迈向小康生活。11年前在村里做报账员的所福荣,一家4口年收入2万元,全家挤在5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中生活。现在他早已搬进了500多平方米的3层楼房,还担任村委会监委主任,妻子继续做刺绣和水果生意,全家年收入已经从当年的2万元增加到10多万元,而且村集体经济每年还给他家分红8000元。他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要肯努力,我对今后的生活更有信心。” 丹桂飘香的村庄和山清水秀的小箐村,折射出昆明市民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显著成就。 昆明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推动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与市场力量相结合,将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向民族地区倾斜,不断加大民族地区民生福祉改善力度,聚焦绿色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让创建工作更有温度、更有质感。 近年来,昆明民族地区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示范”工程蓬勃发展,培育发展了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呈贡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禄劝茂山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等一批特色园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持续加快。2017年实现民族地区“县县等级化、乡乡油路化、村村都硬化、小组通达化”的“四化”目标,而且累计建成美丽乡村626个。 全市集中力量精准脱贫,寻甸、禄劝、东川等3个国家级贫困县(区)相继脱贫摘帽,34.4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基本消除了区域性整体贫困。石林、禄劝、寻甸3个民族自治县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2013年的1.26倍、1.63倍、1.38倍,全市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满怀深情做好团结服务群众工作,推动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 四月,来到盘龙区鼓楼街道桃源社区,泼水节狂欢一定让宾客尽欢。社区举办泼水节已经14年,吸引的不只是社区傣族群众,各族群众加起来有上千人…… 也是从这里起步,桃源社区里的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得到社区的照顾服务,生活上没了后顾之忧:少数民族事务窗口让社区少数民族群众遇事能够“进得了门、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餐饮技能培训走进了民族餐馆;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实现了再就业,还能享受社区组织的定期免费体检;社区还筹资修建起了云南省首个社区袖珍博物馆——“民族风情”博物馆,成为少数民族居民寄托乡愁的“存储室”。 拥有省、市、区三级联创“民族团结示范社区”称号的桃源社区成为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典范,而随着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的深入推进,这样的典型越来越多。昆明坚持“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的导向,通过强化社区民族工作、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以及开展群众性活动,有力推动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和社区结构,各族群众交往更加频繁、交流更加深入、交融更加密切。 街道社区纷纷搭建少数民族服务联系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创业促就业服务平台、纠纷调处和法律援助平台、民族社团培育平台“五位一体”服务平台,让各民族群众获得了优质高效的便民利民服务。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试点工作增加许多针对少数民族群众的特色服务,截至2018年底,累计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20万份。 无论乡村还是城区,民族节庆活动越办越红火。“火把节”“泼水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已经办成了各族群众大联欢、大聚会、大交流、大团结的盛会。举办“春城文化节”“百家宴”群众性文化活动,搭建起各民族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去年,位于关育路的关上街道中心区社区红石榴民族街区成为“网红打卡地”,前来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 记者走进这条由社区投资1.1亿元打造的集民族文化、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街区,如同进入大观园,主题厚重丰富,呈现多姿多彩,“春城的由来”“赛典赤治滇”“红军在昆明”“西南联大”“中央民族访问团”“少数民族参观团”等主题板块参观者最多。街中心,一个红彤彤石榴形状的“福”字标志特别喜人。 推动民族工作既要依靠物质力量,也要依靠精神的力量,昆明创建工作通过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在全市各族群众中搭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精神相依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昆明峰会”的举办,让全市上下耳目一新,大大小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随处可见。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主题教育馆、“中华民族一家亲”群众教育馆、“红石榴”主题街区等“两馆一街区”人流如潮。“昆明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专家智库”的成立,有力地提供了智力支持。“霸王鞭”“大三弦”“狮子舞”“秧佬鼓”等民族传统舞蹈融入了部分学校阳光体育大课间,增强中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到全市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的全过程。 时光飞度,从1949年到2019年,两个重要的“昆明时刻”见证了团结对于昆明乃至云南的非凡意义。据悉,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昆明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4008.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206.9亿元,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新一轮的高质量跨越发展正在这里孕育。(云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