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一带一路”机遇 发展西藏传统文化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6-21 10:41:27

西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藏各族人民长期同自然与社会的交往及其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其智慧的结晶。西藏传统文化贯穿于西藏民族社会历史的全过程,渗透于人们思想和精神的本质之中,既反映了历史的社会,又反映着现实的社会。

6月14日,“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拉萨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等纷纷为西藏的发展点赞。其中,中外专家对西藏的文化发展很是关注。


图为“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现场 摄影:王淑

繁荣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与沿线国家交往

青藏高原地处亚洲腹地,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在崇山峻岭间联通世界。“历史上,青藏高原一直是所有道路相交的地方,文化相遇的地方。”多次到访西藏的法国丝绸之路出版社作家、学者索尼娅•布雷斯勒感叹,“今天,西藏正在书写新的历史,‘一带一路’倡议将为西藏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近年来,西藏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成功举办四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环喜马拉雅“一带一路”合作论坛、南亚标准化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组织代表团参与中国西藏文化•加德满都论坛……不同形式的交往,在西藏自治区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之间持续升温。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张云认为,历史上中国和南亚国家之间的人员往来、商业贸易、资源交换、宗教交流,既累积着双方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信任,也印证着双方交往深厚的人文基础。“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民心相通最扎实的基础,传承并加以创新,能为行稳致远的多边关系提供重要保障。”

专家献策西藏文化传承,促进西藏文化繁荣

鲍葛薇来自拉脱维亚大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副教授,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和汉语。她多次到访西藏、四川、青海等地,2018年,曾参观了桑耶寺等数座西藏寺庙,感受了僧人学经氛围。这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曾将《佛子行三十七颂》等三本藏传佛教经典翻译成拉脱维亚语,并出版。通过翻译,她学到了很多藏传佛教的历史文化。鲍葛薇说,藏传佛教文本的翻译,传统藏传佛教历史寺院和修道场所的保护,这些措施对于西藏的开放进程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布达拉宫 摄影:梁征

“西藏传统文化和藏语得到了更多重视,西藏开辟了新的文化生活领域。”卢森堡学者、知名藏学家阿尔伯特•艾廷格认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西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他举例说,今天的拉萨有现代化的西藏大学等高校,布达拉宫、大昭寺、桑耶寺等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保护并得到修缮;唐卡绘画融合了新的非宗教主题,新的艺术风格和形式正在发展;由藏族编剧、导演、演员共同完成的藏族特色电影也在不断发展中。“西藏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因此,它已在全世界脱颖而出。”

沈赫周是韩国翰林大学教授,也是韩国为数不多的研究藏文化的学者。同鲍葛薇一样,曾到访西藏考察。他除了研究藏传佛教的天葬文化,还对藏戏、唐卡进行了研究。接下来,他将就格萨尔文化展开调查,“它的神授传承方式让人着迷。”他还调查到,得益于中国政府的经济援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建工程,西藏传统文化保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2006年以后,中国实施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其中受保护的藏文化遗产有百余项。

另外,他提到中国政府应该从宏观层面推进藏传佛教文献与西藏传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建立安全、永久的共享平台。

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喇灿认为,基于西藏的优势和特点,要在提升西藏文化“软实力”、讲好西藏故事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文化传播和人文交流,分享“和而不同”理念,其次要坚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通过发挥西藏自然、人文资源及宗教文化等独特优势,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构想的实施,实现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图为“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开幕式现场 摄影:王淑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西藏传统文化传承至今,有着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顺应现代化潮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弘扬,在开放中发展,西藏文化方能永葆民族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中国西藏网

责任编辑:杨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