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 美丽阿坝的靓丽名片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09 10:24:23

——改革开放四十年阿坝州生态之变

“川金丝猴组团到九寨看雪景……”连日来,这一消息刷爆了阿坝人的朋友圈。

生态越来越好了,野生动物也多起来了。11月20日,九寨沟县甲勿口保护站工作人员取回安放于沙尕沟鸡蛋包(地名)的红外相机影像资料。经整理发现,此次拍摄到了大量川金丝猴的照片及视频。

1978年改革开放,一代代阿坝人久久为功、驰而不息,不懈追求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洁净的生态环境,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如今,绿色生态已成为阿坝靓丽的名片。

阿坝州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是国家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对于阿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关于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重大决策部署,8月29日,州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建设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的决定》。全会提出做好“生态保护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惠民利民”三篇文章,加快形成“一屏四带、全域生态,三地共建、五业同优”发展新格局,在爱护“绿”、懂得“绿”、用好“绿”中谋求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实现前进式、上升式的发展,成为阿坝州绿色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从“卖木材”到“卖生态”

改革开放以来,阿坝生态的一项重大变迁,就是从过去的砍树到如今的造林护绿,该州森林资源呈现出总量增加、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的变化趋势。

每每驾车去红原刷经寺镇,放眼望去,美丽的原始森林随风起伏,松涛阵阵,风光旖旎,令人神往。每到秋日,绚丽多彩的红叶更像是大自然赋予生命的奇迹。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阿坝州正处于“木头经济”时代。谁曾想到,这个如今被称为天然植物园和森林氧吧的刷经寺镇,当年却充斥着“顺山倒”的号子声、油锯的轰鸣声。老一辈们都清楚地记得,林业虽然不是红原的基础产业,但在当时红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却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有人曾形象比喻当年伐木的盛况:“汽笛一响,黄金万两”。当年,红原县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都来自林业。数据显示,1979年至1998年十九年间,红原县林业局原木产量约2000万立方米,每年可供燃料6000吨,实现经济利润过亿元,其中上缴利税上千万元。

但10年、20年的轮回下来,森林资源锐减、生态急剧恶化,看到的只有荒山秃岭和满江漂木。不仅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生态破坏的代价也十分巨大。嬗变!痛定思痛,阿坝人终于明白“阿坝经济发展不仅离不开生态,而且高度依赖生态”的道理。

1998年,红原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正式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划定了天保工程森林管护面积224万余亩。老人们记忆中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堆积如山的木材,都随着国家禁止天然林砍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如今,阿坝州扎实推进天保二期工程建设,对全州5580.45万亩森林进行常年有效管护。目前,全州森林面积已达221.5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63%。

“近几年,我们甘堡乡辖区内的山上种了不少林木,全乡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再过两年游客来甘堡,就不只是逛藏寨,还可以到山上去赏花观景,体验林下采摘鲜果的乐趣。”理县甘堡乡甘堡村村民赵平拉对生态旅游发展信心十足。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阿坝州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在坚持生态建设、实现绿色崛起中体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一张蓝图绘到底。

从放水养畜到生态富民

每年春夏季节,工人们用柳条或者竹条做成一个个固定的架子,再将细柳条绕桩,修成篱笆桩,形成方格沙障,沙障内再插上适合当地气候、耐干旱、易成活的高山红柳,撒上草种,形成一个个口状沙障格,沙障格连成片,形成若尔盖特有的风景。

“生态是最大的发展优势,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州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绿色生态屏障,近几年,阿坝州启动实施了干旱半干旱河谷生态治理、绿化阿坝行动、岷江流域水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等行动。

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若尔盖群众片面追求牛羊数量,在草原和湿地中开沟放水,严重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和蓄水功能,牲畜过载让草原退化、沙化,破坏生态让当地老百姓尝到了苦果——草原沙化现象日趋严重。

1993年起,一场旷日持久的防治沙化战役在这片大草原上铺开。据最新数据统计,目前,若尔盖沙化增数从2009年的10.39%控制到了现在的5.32%,已治理沙化草原3.1万余公顷。

“过去,我们只想着多养牦牛就好,后来草原沙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破坏环境带来了恶果。如今,我们治理沙化不仅保护了草原,每天还有120元的收入。以后牧草长好了,美丽的草原定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我们还可以发展旅游业。”谈到改革开放40年来植被恢复带来的变化,求吉乡甲基村牧民白玛感慨不已。

如今,草原生态不断优化,家园变成了游客观光的景点,不少牧民都开起了藏家乐,搞起了旅游接待,收入增加了,幸福指数逐渐攀升。

“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7月28日,省委书记彭清华在《经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时指出。

指示在前,责任在肩。州委、州政府积极回应人民关切、顺应民生需求,牢牢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深入贯彻落实省委指示精神,在州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提出,建设“天蓝、水绿、山青、土净”、风光优美、生态功能突出的全域生态屏障,统筹发展“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大生态建设和发展示范带,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建设,积极创建生态脆弱区综合修复治理典范、川西北高原生态系统保护提升典范、世界自然遗产地灾后恢复振兴典范,全面构建“一屏四带、全域生态”发展新格局,让生态理念成为阿坝永续发展之灵魂。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阿坝人民从过去“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从过去“求生存”到现在“求生态”,生态环境在群众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展望未来,我们激情满怀,就如习总书记说的那样:“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阿坝日报)

责任编辑:实习生 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