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滇中翡翠”诗意栖居——改革开放40年彝州林业生态建设回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彝州林业在改革中发展,在摸索中前进;勤劳的彝家人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变砍树人为栽树人、护林人,使昔日荒山(坡)绿树成荫。如今,彝州的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已跃居滇中四州市之首,成为滇中一块诱人的翡翠。 《古镇一角》于艳萍 摄 楚雄州民间历来有以村规民约、立封山碑等形式保护森林资源的传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州境内未进行过大规模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良好。二十世纪50至70年代中期,相继成立伐木场、木材公司、森工局等机构,全州形成木材采伐、运输、加工、林产化工等在内的庞大森工队伍,大山深处,回荡着伐木工人动听的口哨声及劳动号子。大量的林木采伐,虽然支援了国家建设,但造成境内森林资源过度消耗。 解放思想闯新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全州林业系统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沿着改革的方向摸索前进。 深化改革,稳定林权。全州林业系统推进森工企业改革(制),部分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将营林、林业勘测设计等站所从局机关分流出来,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将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人培养为林业科技员,落实与知识分子有关的政策,实施以林业工程为主的8个系列职称评聘,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以稳定山权林权,保护森林资源等为主的林业“三定”“两山”“四荒拍卖”、森林分类经营、集体林权制度及国有林场等改革。经过改革,基本理顺管理职能,逐步稳定山林权属,确立林农主体地位,激发了群众参与发展林业的热忱,促进了森林资源保护。在市场经济浪潮推动下,全州加快经济林及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人造板工业、林化产品等各种加工业兴起,为发展林业产业打下了一定基础。 《人间仙境》郑子荣 摄 明确责任,依法治林。《森林法》颁布后,全州认真贯彻“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自1985年起,全州森林火灾呈逐年下降趋势。1988年,州政府发出《关于各级行政首长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规定》,明确各级行政首长在森林资源保护及培育中的责任,有力地推动了全州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当年,全州共营造各级行政首长样板林3.95万亩。此后,全州在加快森林资源培育的同时,实行采伐限额管理,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及枪支弹药管控,使乱采滥挖野生植物、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行为得到遏制。1998年,全州基本消灭宜林荒山。 真抓实干谋发展 “九五”期间,全州林业部门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行各种利农措施,促进产业发展。2000年,全州有林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及林业总产值增加,森林消耗量下降。从此,全州林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十五”以来,全州依托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道路,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管理,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强化依法治林,推进国家储备林及林业生态扶贫项目建设,开展节能降耗,新建、扩建彝海公园、青山嘴水库等工程,加强湿地保护及污染治理,使森林资源得到恢复性发展,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紫溪山赏枫(图片来自于热心网友) 2017年,全州林业总产值156.5亿元。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反哺了地方财政及林业,农村群众收入增加后,改变了传统的用能方式,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现全州活立木总蓄积量1.0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5.86%。林业已成为全州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青山”已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靠山”。 诗意栖居奔小康 近年来,全州以建设“森林云南”及“中国彝乡·滇中翡翠·红火楚雄”为目标,加大乡村绿化及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力度,使太阳历公园、西山公园、彝海公园等层次得到提升,城区公园及公共绿地面积大幅增加,城区日益清新秀美,乡村旖旎如画,彝州大地更加宜居宜业。 紫溪幽径王华蓉 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全州林业生态建设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优秀人物——有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及国家财产而牺牲的烈士,有为了捍卫《森林法》而英勇献身的护林员,有用土大碗做林木种子发芽率实验的林业科技员,也有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的普通林业工作者……他们将满腔热血洒在彝州的青山绿水间,在林业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树起一座座绿色丰碑。全州广大林业工作者为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彝州人民营造安全舒适的生态家园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的精灵 王华蓉 摄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今,神奇美丽的彝州像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像滇中一块诱人的翡翠,浓郁的民族风情及迷人的自然风光充满魅惑,吸引着外界的目光。270余万彝州各族群众天顶蓝天、脚踩沃土,呼吸着清新空气,在青山碧水间载歌载舞、诗意栖居。而彝州务林人们,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董存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