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刻意展示自然风光、藏传佛教等藏区符号,而是以一个普通藏族老百姓一家的故事,传递出爱与宽容的主题表达。正如片名的藏语含义一样,电影《阿拉姜色》是一碗让观众乐意喝下的美酒。正在上映的这部片子由藏族导演松太加执导,藏族歌手容中尔甲首次跨界担任主演。 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该片收获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编剧奖。组委会的颁奖词是:“本片坦诚而深刻,勇敢不妥协,描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刻画了在面临生命终极时刻的希望和救赎。” 灵感 一位老人和一头驴 《阿拉姜色》最初的灵感,来自藏族歌手容中尔甲在饭桌上讲给松太加的一个故事:一位老人前往拉萨朝圣,路上遇到了一头驴,便把驴一路带在身边,到了拉萨后,驴长大了,留在拉萨不合适,带回家又很麻烦,老人感到发愁。“他们之间如何建立情感?”这个问题吸引了松太加。 写剧本前,松太加沿着川藏线采了一趟风,回去后,开始动笔。“我学美术出身,写剧本的习惯是从一个画面出发,拓展故事。当时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男人发现妻子在临终时还随身保留着她前夫的骨灰和二人合影,这个男人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他将这个颇有戏剧性的画面与老人朝圣的故事相融合,一个月后,《阿拉姜色》的剧本浮出水面。 这是一个关于承诺与成长的故事:妻子俄玛发现自己身患不治之症,执意踏上前往拉萨的朝圣之路,丈夫罗尔基和儿子诺尔吾相继加入陪伴她。俄玛在半路病逝,希望罗尔基替自己走完全程,然而罗尔基随后发现,原来妻子想去拉萨是为了完成她与死去前夫生前的约定。罗尔基既要忍受嫉妒的折磨,又面临和继子诺尔吾的不断冲突。这趟旅程还能继续走下去吗? 同样描绘去拉萨朝圣磕长头的画面,去年创造票房奇迹的《冈仁波齐》更突出宗教性,而在《阿拉姜色》里,民族特色、宗教信仰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松太加看重的是这个重组家庭的情感纽带,刻画的是一颗颗脆弱敏感而又细碎温润的人心。“我想表达人的复杂性,这个故事是一个继父接纳孩子、现任谅解前任的过程,也是一个‘男人变成男人’的过程。” 选角 容中尔甲表演处女作 松太加写剧本有一个习惯,喜欢按照演员的样子发展和想象故事。最开始给他灵感的容中尔甲,自然成为松太加在写作时的假定主人公。“尓甲老师的面相和气质有种陌生感,就像一个天平,想象成好人没问题,想象成坏人也有可能性。再加上他的年龄摆在那儿,各种生活阅历都有。”松太加说。 剧本刚写完,松太加就发给容中尔甲看,哪里知道他一看完就立马儿打来电话,语气激动:“特别好!你赶紧来趟成都,咱们商量一下这个事。”二人见面后,借着酒兴,松太加开始提出,由容中尔甲饰演男主角罗尔基这一角色。一开始,容中尔甲特别顾虑,觉得自己会毁了这么好的剧本,而且他之前也从未有过表演经历,顶多拍个MTV。他给松太加推荐了很多藏区演员,但松太加不肯,说“我就是为你写的”。多番请求之下,容中尔甲才同意出演,并为此剪掉了他标志性的长发。该片也成为其第一部电影作品,而且,他也是出品人之一。 《阿拉姜色》这一片名,也是容中尔甲提供的灵感。当时剧组拍到俄玛去世,容中尔甲提出:“导演,现在是不是有点灰,有点太沉重了?”松太加也有同感。两人聊起藏族民众的风俗习惯,容中尔甲说藏族百姓经常会唱祝酒歌,这给了松太加一个提示:“阿拉姜色”在藏语中就是“请你干了这杯美酒”的意思,不如就用这个当片名?他马上加了一场一家三口坐在篝火旁唱起祝酒歌的戏,这也成为片中最温暖的一个场景。 片中小男孩诺尔吉的扮演者赛却加,是松太加从几千个孩子里一眼相中的。当时松太加派人在各个学校里寻找二三年级的孩子,工作人员找来许多可爱的孩子,一面墙都是小孩子的照片,但松太加始终觉得不对。他决定自己去学校找,然后就在教室里一眼看到赛却加,“就是他了!”有人问:“还需要试戏吗?”“不用了。”他认为,赛却加的眼神里有种“天然的东西”,剧本里孩子的台词很少,全靠眼神传递情感。松太加在赛却加身上看到了可塑性。 拍摄现场,松太加对容中尔甲、赛却加这两位非职业演员的调教采用的是亲自示范:他先演一遍,然后让演员照着学,如果有不对的地方再不断调整。一开始,容中尔甲一直特别担心自己的哭戏,感觉“哭不出来”,但松太加鼓励他说,肯定不会的,到了情境里绝对能哭出来。果然在实拍时,容中尔甲几乎毫不费力就流下了眼泪。 镜头 不要把藏区拍得太美 藏族题材的影像风格,往往色调明亮,构图精致,雪山、草原、湖泊、寺庙都是画面的主角。但《阿拉姜色》的镜头质朴深沉,风景退居于人后,人物的状态和情感成为镜头捕捉的重点。 “大家都知道藏区的自然景观特别好,这是优势。但对我来说,也许这是糟糕的。我更关注的是那片土地上的人,因为我就在这儿成长,对藏区感情很深。所以我对那些特别标签化、符号性的东西有点反感。在那些镜头里,人已经不存在了,人的生命力和个体性都被忽视了。”因此在选景和拍摄时,松太加反复跟摄影师强调:一定要抓住人,别把镜头拍得太美,“我说你第一次拍藏区,肯定会被景色迷惑,但你一定要克制住。”片中有多处运动的长镜头,他也希望能拍出连贯感和东方文化的气韵,并在剪辑时注意保留这种韵味。 影片在四姑娘山、阿坝、甘孜、拉萨等地拍摄,基本与片中一家三口的足迹一致。为了拍雪景,还专门去了趟青海。因为此前有过在剧组做摄影、美术的经历,再加上这已经是松太加的第三部长片,他对现场的把控力较强,拍摄过程也非常顺利。“一共八九十个人,开车拍摄,我时刻担心安全,好在最后我们连一个轮胎都没有坏过。”该片制作成本在700万元左右。 尽管藏族题材影片《冈仁波齐》收获了1亿多票房,但松太加却坦言,“不敢说”对票房有什么期待,因为目前的电影市场很难预测,“能拿回投资,不赔钱就可以了。” 对于是否会一直坚持拍藏族题材,松太加说自己是一个好奇心特别强的人,如果有一天藏族故事讲完了,有机会的话,也愿意拍其他题材,“很想尝试拍有点魔幻色彩的影片,因为我就是听西藏的很多魔幻故事长大的,这片土地给了我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国西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