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题:“洪峰过境,我们安全了”——金沙江堰塞湖抢险救灾纪实 新华社记者 10月16日,看着平静舒缓的金沙江,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四兴自强完全小学教师木寿永终于松了一口气,“洪峰过境,我们安全了。” 11日7时许,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交界处发生山体滑坡,导致金沙江断流并形成堰塞湖,后自然溢流。14日11时许,过流洪峰进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境内。 波罗乡工作人员在热多村安置点内的“临时做饭点”为波罗乡第一小学学生盛晚饭(10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 灾情就是命令。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11日15时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三省区各级党委、政府迅速反应,研判灾害、转移群众,并组织公安、消防、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紧急参与应急抢险救援、工程排险,以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科学抢险救灾实现“零伤亡” 灾害来临时,各级政府和干部准确判断灾情,统一安排、有序组织转移群众,实现了科学抢险救灾“零伤亡”。 11日凌晨,波罗寺管委会干警江永赤列发现金沙江河水突然上涨,附近的公路、农田都被淹了,立即拨通了波罗乡党委书记四郎旺修的手机,报告险情。 “当时是4点51分。”四郎旺修说,当时天还没有亮,还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情况导致了河水上涨。乡政府所在地热多村每户来了一个代表,先去抢救河边的装载机、汽车。还有群众赶到村里的砖瓦厂,搬水泥、搬砖。 但是,四郎旺修看到水涨得太快了,又没有降雨,下游电站也没有截流,他感觉这不是一般的洪水。 “不能让群众再靠近河边了。”四郎旺修马上组织安排乡派出所干警劝阻群众到河边抢救物资,确保老百姓的生命安全。 不一会儿,宁巴村也报告,洪水猛涨,村委会快要被淹掉了,有些离河近的房子已经被淹没。四郎旺修意识到,金沙江的水可能被挡住了。 “绝对不允许人员伤亡,都往山上撤,水涨得很快,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撤离。”四郎旺修一边向县委、县政府报告,一边让工作人员通知沿江村村干部、驻村干部立即组织群众转移。 7点45分左右,波罗乡第一小学校长格勒朗加接到了波罗乡政府的电话,准备组织师生撤离。队伍行进到藏曲河边时,因江水倒灌,河水水面离藏曲河桥面只剩一个成人手掌高。 情况万分危急!走在最前面探路的是几名乡政府的干部,随后是老师带领各自班级的学生,有序而迅速地过桥。人过完桥后,就是三辆装满学生被子的大车通过。 格勒朗加走在最后面,他要保证每一名师生顺利过桥。“险之又险!等全校师生过了河,大家回头看时,藏曲河桥已经被洪水淹没了。” “与昨天相比,水位已经上涨了2米。”14日11时许,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四兴自强完小教师木寿永向记者发来消息。此时的木寿永,已志愿参加防汛工作队,跟随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在江边排查,转移群众,监测水位。 石鼓镇地处长江第一湾,木寿永所在的四兴村在长江第一湾的上游。按照部署,石鼓镇已划定1830米高程警戒线,警戒线以下人员全部撤离。 “石鼓镇共需转移1100人,洪峰来之前已全部转移。”石鼓镇党委书记杨晓泉说。 21时,工作队打着手电筒去江边排查、巡逻。 22时许,洪水滚滚而来,“离警戒线只有60厘米了!”工作人员发出警报。 23时30分许,“洪峰进入四兴村!” 这是最危险的时刻。 “不怕,我们准备好了。”杨晓泉说。 15日1时许,洪水逼近警戒线,翻滚的浪花扑进了沿江的农田。 10多分钟后,洪水慢慢减退。 大家悬着的心慢慢放松下来。 “对四兴村人来说,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木寿永说。 2时许,木寿永安心地回家睡觉了。他说:“天亮了还要给孩子们上课呢。” 关键时刻党员干部挺身而出 从灾情发生,到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再到带领群众恢复生产生活,各级党委主动作为,党员干部发挥“主心骨”作用,细心安抚、帮助群众渡过难关,重拾信心。 波罗乡地处藏曲河与金沙江交汇处的岸边,大山环绕,平时进出只能依靠藏曲河上的藏曲河桥。山体滑坡致金沙江断流形成堰塞湖后,波罗水文站水位猛涨,这座桥被完全淹没,波罗乡顿时成了“孤岛”。 抢险救灾,道路就是生命线。获知灾情后,西藏公路局昌都公路分局立即派出技术人员勘测地形,并很快确定了从卡贡乡抢通一条通往波罗乡的便道的方案。11日,施工人员和大型机械车辆便开往卡贡乡色萨村的牧场。 色萨村的牧场海拔约4500米。进入10月,这里已是风雪交加、寒气袭人,夜里气温只有零下十几摄氏度,土层都被冻得硬邦邦的。加之牧场的土层夹杂着石头,给施工造成巨大困难。 为了尽快打通通往波罗乡的“生命线”,昌都公路分局机械操作手白玛曲扎一直奋战在道路施工现场。饿了,就吃点随身携带的饼子,喝点开水。困了,就在挖掘机里眯上一会儿,然后接着干。他说:“关键时刻党员干部必须挺身而出,担当作为。” 经过连续36个小时奋战,施工人员于13日晚修通了通往波罗乡的便道,这为大批救灾物资运往灾区、确保受灾群众过冬提供了保障。 这是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热多村临时过渡安置点(10月1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 灾情发生后,波罗乡在距乡政府约6公里的高地上搭建起了临时过渡安置点。为了确保安置点生活有序,波罗乡成立了两个临时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把39名党员组织起来,负责安置点的治安巡逻、物资发放、对外联络等。 记者看到,基层党员干部胸前大都佩戴着党徽,冲在抢险安置一线,细心帮扶受灾群众。 江达县副县长杨筱斌、县政协副主席拉玛泽仁等人在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波罗乡,组织群众转移,参与抢险救灾,几天来与灾区群众吃住在一起,没有离开过一刻。拉玛泽仁说:“灾难来临时,党员干部必须发挥主心骨的作用,绝不能掉链子。” 西藏道路抢通人员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海拔4500米左右的高山牧场上抢通道路(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 白玉县组建了15支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队、党员志愿服务队,150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开展抢险救灾。“阿婆,我们来帮你搬离,你放心,东西都会帮你拿走。”“大叔,必须撤离,房屋没了还可以再建,人如果没了就什么都没了。”“你那里搬离完没,我这里已经搬离完了,没完的话我过来帮你。”……在绒盖乡、金沙乡、盖玉乡、建设镇、山岩乡,这样的对话随处可以听见,鲜艳的党旗到处飘扬。 白玉县公安局抢险救援队是灾情发生后第一批到达现场的。11日7时许灾情发生后,白玉县公安局局长格让接到带队前往灾情地点的任务。事发地点距离县城近70公里,位置偏远,不通公路。9时左右,格让一行15人背着将近50公斤的卫星通信设备和部分生活物资出发了。 经过两小时的车程,他们到达了距离灾害现场最近的则巴村,然而这时距离一线滑坡地带还有一段“独特”的山路要走。 举目所见,除了散落的碎石,陡峭的山壁,密密麻麻的荆棘,再就是一条条滑坡后留下的痕迹,根本看不清路在何方。“在远处能看到滑坡山顶的位置,我们就一直朝着那个方向前进。”格让说道。在没有路的山上民警们负重前行,汗水打湿了衣服、头发,“那个时候根本来不及多想,脑子里就一个念头:赶紧到现场。”今年6月新入警的民警仁则让布说。 终于,16时30分左右,在走了5个多小时的山路后,他们到达了现场。 当时,整个堰塞湖湖水很深,离坝体还有一段距离,他们立刻对现场情况拍摄照片和视频,并传回指挥部。在了解到现场具体情况后,格让安排民警进行警戒封控,随后他们退后到附近的绒盖乡,协助当地政府疏散牧民群众。 “因为当时走得急,棉被那些都没来得及带,第一天晚上冷得根本睡不着,几乎是坐了一晚上。”格让说。 全力以赴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恢复重建 目前,西藏、四川、云南三省区正全力以赴做好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并以强有力的工作机制,规范安置点治安管理、物资分配、卫生保障等,真正做到让受灾群众有地方住、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能及时就医。 记者翻越茫茫雪山,沿着悬崖峭壁,经过3个多小时车程,来到波罗乡的安置点。只见军绿色的帐篷错落有序,受灾群众有的在附近的草地上放牛,有的在烧水做饭。临时储备物资的帐篷里堆放着方便面、饼干、矿泉水等物资。 据波罗乡乡长段旭明介绍,这个安置点共有帐篷99顶,安置了热多、波公、宁巴3个村67户、681名村民。在村民普杰的帐篷里,垫子、被子叠放得整整齐齐。当记者问生活有什么困难时,他说:“有困难可以找乡政府,干部马上就帮忙解决。我家里人多,被子不够,反映到乡政府,很快就送过来了。” 为保障安全转移的1镇4乡342户1787名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疾病能及时医治和有避寒休息场所,白玉县成立后勤保障小组,筹集帐篷400顶、棉被2000套、大衣2000件、食品药品和水近200吨,选派20名卫生人员奔赴各安置点设立临时诊疗点。 白玉县金沙乡八吉村党支部书记根秋尼玛说,金沙江断流后,县乡党委政府考虑到八吉村位于堰塞湖上游,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于11日晚组织村民疏散,并将每家每户的贵重物品搬到了安全地方,现在村民们住在安置点都很安心。 连日来,灾区持续出现降雪天气,昌都市委、市政府15日下发通知,要求江达、贡觉、芒康3县切实把受灾群众安置作为头等大事。 在江达县波罗乡临时过渡安置点,72岁的热多村村民布格说:“这么大的灾难,群众没有一个伤亡的,多亏党和政府及时组织转移。”白玉县金沙乡八吉村村民降拥在集中安置点拿着刚刚领到的被子说:“感谢党和政府!群众转移后,政府很快帮忙搭建起了帐篷,送来吃的、喝的,还有御寒的衣服被褥,我们的心里很暖和。”( 记者张京品、春拉、王艳刚、薛文献、字强、杨静、张海磊、康锦谦)(完) |